|
人说:读书足以移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因为书中有着广阔的世界,书中有着永世不朽的精神。虽然沧海桑田,物换星移,但书籍永远是新的。这句话说得一点也不假,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就是一次与大师的对话,与智者的交流,是一次难得的精神之旅,同时也会让人收获非浅。
《有效学习设计:问题化、图式化、信息化》以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背景,以基层老师实施新课程的困惑与障碍为出发点,以提高教与学的有效性为目标,以系统论的视角结合课程论、教学论、教育技术学等原理,研究“问题化学习”中优化学习见容和学习过程的作用,试图寻找提高教与学有效性的实践模式。提炼出归纳出“基于问题系统优化的学科教学模式”、“基于思维导图运用的知识图式化建构方法”、“基于信息化技支撑的教学资源开发与运用策略”,从三个部分以大量案例为大学呈现实现有效学习的丰富策略、途径与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学生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没有迈出哪怕是小小的一步,那对他来说,这是一堂无益的课。无效的劳动是每个教师和学生都面临的最大的潜在危险”。 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那么备课“备”什么?教师备课的重要指导思想不是备教师怎样“教”,而是备学生怎样“学”。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状态,精心设计学生学习的过程。要充分预设学生对哪部分内容学习困难大,应该如何实施,对哪部分内容学生容易产生分歧或独特见解,如何应对等。针对生物这门功课,它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要求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同时,生物这门功课又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因此,在备课过程中,准备了许多探究性问题,以及生活中的实际例子,以及生物科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同时备课过程中准备了丰富的图片,做成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知识。
课堂教学行为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边互动的过程。课改思想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学生的这些学习方式都是在教师组织、指导等“教”的行为下发生的。在上课时,采用探究式教学,每一个知识点都设计出许多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从而获取新知识,同时组织学生四人一为一讨论小组,课上进行积极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获取新知识后,列举生产生活中的实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重在告诉学生学以致用。
总之,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尽心地教是认真地学的前提,认真主动地学才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课堂是教育教学改革最终归属与落脚的地方,新课程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新天地,但要真正达到课堂教学的有效境界,却还有无数个“结”等待着我们去解。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方法和途径很多,但任何方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教师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并持之以恒地贯穿于课堂内外。通过课堂实践的磨砺,真正走出课堂教学的种种误区,创造出“真实、开放、有效”的和谐课堂。通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落实使每个学生在每节课上有所得、有所获,为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注入后劲。
美国当代教育技术专家马西·P.德里斯科尔(Marcy P.Driscoll)提出了学习的四条原理——学习发生于一定的情境中;学习是主动的;学习是社会化的;学习是反思的。希腊学者斯特拉·沃斯尼亚道(Stella Vosniadou)则同时从学习和教学两个方面提出了12条原理:学习离不开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和意义建构;学习主要是一种社会交往活动,学生应积极介入到学校的社会交往生活中去;学生应参与到他们认为在现实生活中是有用的学习活动和在文化上是与自己密切相关的学习活动中去;新知识是建立在已经理解和接受的基础上的;通过采用有效且灵活的学习策略来帮助学生理解、推理、记忆和解决问题;学生必须学会如何制订学习计划和监控实施,学会如何提出自己的学习目标以及纠正错误;学生必须学会如何解决新旧知识之间的不一致性,必要时应对知识进行重构;学习内容应围绕一般原理和说明进行编排,而不是重在记忆孤立零散的事实;应努力将学习内容运用于实际生活情境;学习是一项复杂的认知活动,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不断操练,如此才能在某一个领域成为行家里手;估计儿童的个别差异是学习成功的前提;学生自身的学习动机对学习来说至关重要;教师可以通过言传身教帮助学生成为一个有自我发展动力的人。
读书的生活是精彩的、高尚的、幸福的,教师更要把读书当成生活的一部分并学以致用,时时用全新的教学理念来支撑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读了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影响,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还需不断地学习以充实、以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