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位领导:大家好!
我是来自城郊结合部的龙狮中心学校的刘芳,先简单向各位领导、专家介绍一下学校的情况。我校是一所乡镇中心学校,目前现有一所规模较大的本部(中心小学,学生千余人,教师60余人),还有一所村小(余桥小学,学生200多人,教师12人)。在政府的大力投入下,近3年学校在教育信息化的装备上实现了“三级跳”——2013年,两所学校的 33间教室全部安装了液晶电子白板,实现了班班通通班班;2014年,区局首先给我校每位教师配备“一人一机”办公电脑,校园实现网络全覆盖;2015年,学校全面推行电子备课。在去年5月份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省级督导检查中,评估组对我校以教育信息化为引挈,着力打造“传统文化与现代意识交相辉映的名校”的做法颇为赞赏;同年11月,我区承办的全省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应用现场会上,40余名代表来我校实地参观信息化建设工作,对我校以数字化校园建设为切入点,在不断更新设备、完善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强化使用、改革和创新,有效提高师生工作、学习效率,助力学校腾飞发展的特色做法交口称赞。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进行交流。
一、整合资源,创新方式,彰显课程建设新亮点。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课程正逐步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单调走向丰富、由传统走向现代。学校在构建多元化课程体系中,坚持用信息技术从两个层面推进“雅学1+6”特色品牌课程。这里的“1”指的是经典诵读课程,“6”就是将古“六艺”与特色校本课程相融合开发出的“新六艺”。
首先我来谈谈信息技术在经典诵读课程开发中的做法。我校2011年被评为市经典诵读特色文化学校,我们以经典诵读课程为纲,将信息技术应用其中深化课程内涵发展。一是图书管理实现电子化借阅,为全校教师免费册数字图书馆帐号开展“网上共读一本书”活动,拓展和延伸阅读的时空;二是在“碎片化”时代,开发多样化的诵读教材。除了纸质外,还利用校园网站和微信平台向全体师生和家长推送图文并茂的电子教材,电子显示屏、电子白板宣传站每天定时滚动播放经典美文,每周五下午老师们利用“班班通” 带着孩子们畅游在古诗文的海洋里。可以说,信息化的教育手段引领着师生在谈古论今中幸福成长。去年1月师生同台参加迎江区课外读物讲述比赛获一等奖,11月组队参加市中华经典阅读小学生知识竞赛,4名学生分获等级奖。
接着来说说我们利用信息技术拓展校本课程学习领域的做法。两个学校的社团课程共有四十多个,下面我重点介绍两个社团课程,一是信息技术社团。为了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学校在全面普及3--6年级信息技术课的基础上,中心小学自2013年起开设2个趣味动漫编程社团,余桥小学与毗邻的校外活动中心合作开设模拟飞行社团。在安徽省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中捷报频传,2014年获得2个二等奖,2015年1名选手以300分的成绩获满分奖(全市仅4人获此殊荣),另2名参赛选手也分获二、三等奖;2016年在市、区信息化大赛中荣获团体奖和个人奖项。余桥小学4名学生参加“双齐杯”2015年全国模拟飞行锦标赛分获二、三等奖。第二个是“快乐足球”社团,我校是全国校园足球特色示范学校,我校的体育教师刘宏鹏是全区唯一一位国家二级足球裁判员,也是全市唯一一个取得赴法国培训资格的老师,他利用互联网搜集大量的足球比赛视频和适合小学生的足球教程,剪辑制作成微课,线上及时引导学生学习足球知识,线下带着学生探究踢球技巧。去年我校足球队作为全市唯一一所小学代表队参加了省“谁是球王”青少年校园足球比赛,今年在全市小学生足球比赛分获男子团体第二、女子团体第三的佳绩。
二、技术搭台,网络互动,建立教师研训新模式。
“互联网+教育”的时代已经来临,教研方式也由现场式转变为平台式、集中化转变为即时化、保守型转变为共享型。目前全校师生在省基础教育资源网的注册率和应用率达4个100%。学校顺势而为,积极依托网络将教育博客、学校主页、“三名”教师工作室、博客群组与“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有机结合,打造六大个性化网络学习平台,助推教师专业成长。下面我着重从教育博客和电子备课两个方面做以介绍。
一是教育博客改变教师行走方式。自2007年开始坚持至今的教育博客已成为我校一张闪亮的名片。目前学校85%以上的教师都开通了教育博客,学校适时将读博、写博、研博,博文分享和群组网络互动作为校本教研的新载体,利用语、数、英、综合四个群组的每月话题研讨和“四项制度”(群组管理网评员制度、网上单月检查双月公示制度、年度评比表彰制度和“一月一主题”群组网络交流制度)保障常态运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我们的校刊《劲草诗书画》,自创刊以来已出版14期,创作优秀诗文3000多篇,绘画作品900多幅。在2014年区第五届优秀教育博客评比中,喜获2个集体奖和3个单项奖,15名教师被评为区“三名”教师,10名教师分获区“十佳教育新闻”和“优秀教育新闻”奖。
二是电子备课唱响教学“交响乐”。为了更好地发挥信息技术对教学的服务功能,本着“统筹安排、分科试点、分步实施”的工作思路,2015年初学校出台《教师电子备课实施方案》和《管理办法》,分学科建立年级备课组,在编教师100%在省资源应用平台的个人空间备课,临聘教师在百度云盘注册备课。为了实现两个平台的互联互通,学校还在校园网搭建电子备课专题版块,方便教师集体研课和实现资源共享。老师们尝到甜头后欣喜地说:“以前我们都是一个人手写教案,耗时又低效,现在有了互联网,只要动动鼠标敲敲键盘,名师的优秀教案就全都有了,效率和质量都大幅提高,备课也从‘独奏曲’变成了‘交响乐’……”现在,我校教师到校上班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浏览相关教育网站,登陆平台备课、制作课件、设计作业,利用“班班通”资源上课已成为老师们的习惯。
三、立足常态,培训着地,探索“轻负高效”课堂新路径。
在搭建通往教育现代化“信息高速公路”的同时,学校立足常态,以课题引领放大名师课堂效应,形成教与学、教与教、学与学的全面互动,让更多的学生受益。
一是分层培训提升应用技能。学校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邀请技术专家对全体教师进行“班班通”、畅言等软件操作技能普及培训,同时选派26名教师参加2014年安徽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并通过“一托二”的结对帮扶带动全校教师操作技能的共同提高。这里给大家重点介绍两位老师,一位是刘小兰老师,她2001年从县城调到我校,电脑操作啥都不会。看到同事们写博、读博,分享网络资源,她感到非常着急。刚开始家里没有电脑,她中午就不回家,带着年幼的儿子在办公室草草热点饭吃,然后就到学校电子阅览室学习,逮着哪个老师在就向哪个老师请教。经过一段时间悉心求教和勤学苦练,她的电脑应用技术得到了迅速提高,不到半年时间,就顺利通过了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近年来,她还逐渐掌握了交互式电子白板技术,学会制作微课了,已成为学校的技术骨干和业务领头人。第二位是何学仁老师,他今年58岁,去年我们推行电子备课时,他第一个填写了申请表,可是却不会熟练操作电脑。于是,我们就给他安排了一位“助手”,那段时间,他除了上课,就是向“助手”和同办公室的老师请教电子备课的方法。当第一篇教学设计上传成功时,他激动地说:“真是活到老学到老,在你们年轻人的帮助下,我也会电子备课了。”现在,他不仅会独立电子备课,还能熟练地在资源网上下载素材、制作课件,在教室里用“班班通”上课。
二是骨干先行助推课堂改革。优质的“班班通”授课突破时空限制,跨时空的学习促进教与学方式的变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深化“三环五步”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中,学校一方面出台“班班通”管理使用制度和记录台帐促常态应用,另一方面借助网络平台开展以“课例研修、课题研究、专题研讨”为载体的线上线下互动研讨和专业引领,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速升档”。2014年推荐4名教师参加区“基于电子白板技术的‘三环五步’模式课堂教学比赛”,荣获1个一等奖,3个二等奖;2015年遴选5位教师参加区新时期首届教师基本功比赛中,获特等奖1个,二等奖4个;9名老师参加安庆市教育信息化大赛全部获奖,学校获“基层学校组织奖”(全市唯一一个农村学校获此殊荣);在今年上半年我区举办的以“互联网+教育”环境下教师转型为主题的第五届教师论坛比赛中,我校囊括团队现场展示一等奖和“优秀组织奖”,并应邀参加全省第二届小学语文校长论坛现场展演;6月份,我校又有6名老师报名参加了今年的市教育信息化大赛,上传了8节微课到省资源网平台参加省中小学微课大赛;目前正在开展的“一师一优课 一课一名师”活动中,余桥小学教师在“国家优课平台”晒课参与率达100%,中心小学晒课参与率达55%,同时我们还聘请专业拍摄制作公司录课32节上传平台。2015年上半年,我校承办了区《预习的指导与管理的实践研究》第一个子课题展示现场会;2016年上半年,承办了区语文学科课题成果发布会。
我校地处城郊结合部,大部分家长都在外务工,留守儿童居多,为了让家校沟通的渠道更为顺畅和多元,学校利用网站、微信平台实时报道校园动态、推荐亮点工作,老师们利用省网平台班级空间、班级博客、班级QQ群等网络载体展示学生的作业、晒学生的活动照片,让家长足不出外就能了解学校的办学特色、教育教学活动、孩子在校表现。在迎江区2015年“微信晒亮点”评选活动中,我校申报的《管乐队原声为升旗演奏国歌》成功入选,参加管乐队演奏的50名学生们看到自己演奏的照片刊登在微信平台,倍感骄傲和自豪,家长们也心花怒放。
我校的信息化建设较发达地区而言,虽然起步较迟,但一直致力于整合优质教育资源,提高管理水平和应用技能,为师生提供优质的自主学习资源,助力教师在专业成长上得到提升,助力学生在“轻负高效”的学习路上走得更加稳健,实现教育质量的真正“飞”起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