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7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17.古诗三首》课文知识点讲解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 17:09: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生字组词:

簸:簸扬 颠簸 簸动 簸荡 簸谷

涯:生涯 涯际 天涯 一望无涯 天涯海角



多音字:

曲:qū曲折qǔ歌曲

簸:bǒ簸扬bò簸箕



形近字:

簸(颠簸)颇(偏颇)

涯(天涯)崖(山崖)



课后习题:

1、说说《浪淘沙》这首诗是怎样写出黄河的雄伟气势的?

     诗的前两句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黄河来自天边、奔腾千里的壮丽图景。“九曲”用夸张的手法写黄河曲曲折折,“自天涯”写出了黄河的源远流长。

    后两句作者驰骋想象,表示要迎着狂风巨浪,顶着万里黄沙,逆流而上,直到牛郎织女家,侧面表现了黄河的雄伟。


2、想想《江南春》这首诗抓住哪些景物写出江南春天的特点的?

诗的前两句抓住了黄莺、红花、绿叶、水乡、山城、酒旗、春风等七种景物来描写,共同构成了一幅春天江南的画面。写出了江南到处是黄莺婉转啼鸣,到处是绿叶红花相互映衬。依山临水的城乡,迎风朝展的酒旗。



3、读一读这两句诗,你发现了什么?

一水 护田 将绿绕,两山 排闼 送青来。

这两句诗运用了对偶和拟人 的修辞手法,把山水写得有情有趣。



《浪淘沙》知识点



浪淘沙 【唐】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



[注解]



①《浪淘沙》是由九首诗歌构成的一组诗,这里选的是其中一首。浪淘沙:唐代曲名。②浪淘:巨浪淘洗。③簸:颠簸。



鉴  赏



1、诗的前两句状写黄河的雄浑气魄,突出了九曲黄河冲风破浪、一往无前特点。“九曲”用了夸张的手法,写出黄河的蜿蜒曲折,“自天涯”将黄河的源远流长写得出神入化。



2、后两句借用牛郎与织女的典故,驰骋想象,表示要迎着狂风巨浪,顶着万里黄沙,逆流而上,一直到牛郎织女家,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难的豪迈气概。



课文主题:



《浪淘沙》通过描写黄河大浪淘沙之势,并借用牛郎织女的典故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表现了诗人豪迈的气概和奋发向上的情怀。





《江南春》知识点





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注解]



④山郭:依山而建的城。②酒旗:酒招子,酒馆外悬挂的旗子之类的标识。③南朝:公元420到589年建都于建康(今南京)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的总称。④四百八十寺:“四百八十”是虚指,形容寺院很多。⑤楼台:楼阁亭台。此处指寺院建筑。⑥烟雨:细雨蒙蒙,如烟如雾。



鉴  赏



1、一、二句写的是晴天的景色。首句展现了江南色彩斑斓的自然风光;次句描写了江南独特的地形风貌,临水有村庄,依山有城郭,酒旗在和风中招展。



2、三、四句写的是雨天的景色。南朝遗留下来的许多寺院,被迷蒙的烟雨笼罩着,若隐若现,给江南的春天增添朦胧迷离的色彩。“南朝”二字给这隔画面增添了悠远的历史色彩。“四百八十”是虚指,不是实指,意在突出寺院之多。



课文主题:



《江南春》描绘了江南春天的美丽景色,不仅有清新、明媚的自然风光,更具悠远的历史色彩,表现了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和神往。







《书湖阴先生壁》知识点



书湖阴先生壁 【宋】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注解]



①湖阴先生:杨德逢的别号,王安石退居钟山(在今南京)时的邻居。②苔:青苔。③畦:这里指种有花木的一块块排列整齐的土地,周围有土埂围着。④排闼:推开门。闼:小门。



鉴 赏



1、前两句从“净无苔”和“花木成畦”,来赞美杨家庭院的洁净清幽,暗示庭院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



2、后两句诗人运用了对偶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山水人的感情,化静为动,显得自然环境既生机勃勃又清静幽雅。



课文主题:



《书湖阴先生壁》描写了庭院的清幽景色,表现了诗人对湖阴先生生活方式、生活情趣的肯定,也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2 07:5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