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本文系2016年春季江浙沪皖长三角网络教研共建活动交流发言稿,交流主题:关于数学阅读教育的思考与做法。
概念
数学阅读,准确地说应该是数学阅读理解,突出的是阅读过程中对所阅读内容的理解,这一点和文科的阅读是截然不同的,文科的阅读着重积累,强调语感,而数学的阅读强调阅读过程中对数学内容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在课程标准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对于数学阅读的目标,但是新课改的主要目标是落实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育理念,通过自主、探究、合作等方式进行学习,而要实现这些目标,学生的数学阅读理解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着眼点
数学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阵地应该是课本。但是在实际上,学生们很少去阅读数学课本。在现行的教学模式中,数学课堂中教师很少让学生去阅读课本中的内容,而是通过讲授、剖析相关概念,引导学生去理解教材中的内容。从课堂效率上看,这种教学模式是很有利的,节省了很多时间,但是同时时学生也失去了直接阅读原文,培养其阅读理解能力的机会。从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看,学生在学习新的知识点的时候它有一个自我建构的过程,它要通知联想、迁移等思维活动把新旧知识串联到一起去,阅读的过程能很好地让学生体验这种思维活动。而通过教师讲解式的学习效率高,理解快,但是属于学生自我思维生成性的东西比较少。所以我觉得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还要加大学生对教材阅读部分的比重,要让学生学会读数学教材,养成读数学教材的习惯。
对于阅读理念的更正
现在学生们谈到阅读,一般都会联想到文科阅读,主要是语文学科的阅读而忽略了理科学科其实也是要培养阅读能力的。而且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阅读模式。对于数学阅读来说,它更强调阅读过程中的理解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强调准确、精炼和抽象。这完全不同于人文学科的那种感性体验为主的阅读模式。但是现在对于人文学科的阅读强调得非常多,学生们的阅读量也很大,而数学类的阅读不管相关的书籍还是重视程度都明显不足。我们学校每一个班级都配有书架,学校图书室每学期会提供50本课外书籍上架供学生阅读,我曾经翻过一些班级的书架,这里面基本上都是人文类的书籍,没有找到一本数学有关数学的课外读物。所以现在的现状是,一谈起阅读就是文学名著,而没有人提到科学名著,更不用说数学阅读了。我觉得这个问题应该从小学就应该抓起了,现在小学生的阅读量其实已经很广了,但是量上去了,广度却没有上去。
从教材编写的角度看理念
其实现在很多数学教材上都安排有阅读内容,但是不同教材的编写者理念不同,选择的内容也有明显的不同。比如我们安徽用的沪科版教材,它在每一章也安排有阅读内容人,但是它的出发点还是以介绍数学史为主,比如学习完了无理数,它的阅读内容就是介绍人类发现无理数的过程,在学完了勾股定理之后就介绍我国古代证明勾股定理的一些内容,弦图之类的内容。编写者还是从人文的角度来处理数学阅读的。当然数学史的渗透也很重要,数学教育本身也承担着价值观教育,但是看苏科版的教材可以发现,苏科版对数学阅读中的逻辑推理、数学思想的渗透、数学方式的归纳都值得我们学习。
应试教育与数学阅读
安徽是一所高考大省,所以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可能更强调高效和应试,对于考纲之外的内容关注得比较少。老师往往对这些内容一笔带过。但是回过头来看,其实数学阅读的能力对于应试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种能力。很多学生在考试中就表现出不能很好地理解题意,甚至有部分学生对于比较长的题目都不能很好地读完。我们在教学中就发现,数学应试能力强的孩子基本上都是那些阅读能力强的孩子,他对于题意读得准、理解起来快,而应试能力差的孩子往往弄不明白题意。这说明,我们过份地强调高效和应试、忽略阅读,反而会影响我们的最终目的,我不是说应试能力不重要啊,应试能力是我们目前教育工作无法回避的问题。我是说即使我们强调应试能力,也不能仅仅应眼于通过考试来培养应试能力。
我们的做法
对于数学阅读教学,我们学校目前还并不是非常重视。不过近年来我校正在尝试培养学生的预习自习习惯。在培养预习习惯的过程中,对于数学阅读教学也有一些触及。以我自己为例,我目前采取的学生自习预习的方式就是在学习新课之前布置学生先通读一遍新课要学的教材,记录下本节课核心内容。在上新课之前先分小组要求学生们用自己的语言先阐述一下对于本节内容的一些理解,包括概念、定理、性质以及推理过程之类的,当然,也可以说自己疑惑的地方。小组之间相互补充,最后每个人形成一个预习作业交上来。当然,这仅仅是我个人的一些做法,而且这个做法的本身也并不是为了数学阅读教学而设计的,更多的还是为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而设计的。实际上,我校很多老师在教学中都不自觉地强调数学阅读的重要性,也引导学生一些数学阅读的方法和技巧,但是总体上看,这些阅读教学还是无意识的比较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