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时 (一)课时目标 1.能边读边想象画面,和同学交流印象深刻的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美。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3.读诗歌《浪淘沙(其七)》,能从课文中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边读边想象,进一步感受大潮的“奇”。 (二)复习导入,回顾课文内容 1.教师出示词语: 奇观 农历 据说 宽阔 人山人海 滚动 顿时 逐渐 犹如 齐头并进 山崩地裂 霎时 余波 依旧 学生开火车读词语,教师检查,纠正个别读不准的字音。 2.引导回顾课文:用上这些词语,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聚焦“画面”,自主研读分享 1.学生默读2-5自然段,勾画描写潮水样子和声音的词语,边读边想象。 2.联系生活经验从“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的角度展开想象,借助导学单在小组内交流分享。 3.集体分享,想象“画面”。 举例:(1)品读想象: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引导交流:生活中哪些事物有两丈多高呢?两丈多高的大树、两丈多高的楼房、两丈多高的山崖……生活中的“墙”又是怎样的呢?如果这堵墙在不断移动,排山倒海而来呢? 学生借助“导学单”交流想象的画面,并展示朗读。 预设:读了“两丈多高的水墙”,我仿佛看到了一堵两丈多高的银白色的水墙,而且这堵墙横跨整个江面,宽达几公里,我深深感受到钱塘江大潮那排山倒海的气势,真是世间少有。下面我为大家朗读这句话…… (2)品读想象: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引导交流:生活中你听到过哪些巨大的声响?演奏时的锣鼓喧天,过年时燃放的爆竹……这些声响也许都不足以形容钱塘江大潮到来时的震撼,谁来说说,读了这句话,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学生借助“导学单”交流想象的画面,并展示朗读。 预设:读了这句话,我仿佛听到了潮水奔腾的声音。那潮涌的声音就像一架飞机从我头顶飞过时发出的声音一样,震耳欲聋!下面我为大家朗读这句话…… 点拨:可重读“山崩地裂”,读出大潮的声势浩大。 4.小结:像这样抓住描写潮水样子和声音的词语,并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从“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的角度展开想象,我们的头脑中就会形成动感的画面,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5.链接“资料袋”,探秘大潮成因。 (1)过渡:通过边读边想象画面,我们深刻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那么钱塘江大潮是怎么形成的呢?请大家阅读课后“资料袋”。 (2)提问:谁来说说钱塘江大潮的成因是什么? (四)诗文参照,加深理解。 1.学习诗歌《浪淘沙(其七)》。 (1)导入:钱塘江大潮是天下之奇观,很多文人墨客纷纷前往观赏,不少诗人还为之写诗赋词,其中,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七绝《浪淘沙(其七)》,仅用了28个字,就描绘出了钱塘江大潮潮涨潮落的壮美景象。 (2)出示古诗,学生自由诵读。 (3)说说诗句意思。预设:八月的钱塘江大潮涛声就像是山崩地裂、惊天吼地那样传来,数丈高的潮头撞击岸边的山石又倒回(与涌来的浪头相撞)。很快,大潮退回江海汇合之处,重归大海,而在江岸边,大潮卷起的座座沙堆就像洁白的雪堆。 (4)学生在课文中勾画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 预设1:诗句“八月涛声吼地来”,对应文中“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预设2:诗句“头高数丈触山回”,对应文中“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5)诗文参照,多种形式朗读,熟读成诵。 (五)巧搭支架,尝试背诵。 1.导入:背诵的时候,容易错字、添字、漏字,如何才能做到快速而又准确地记住内容呢?请同学们尝试背诵3-4自然段,找一找背诵的方法。 2.学生交流记忆方法的好处。 预设:(1)用填空法背诵。第四自然段:那条白线 。再近些, 。浪潮越来越近, ;那声音 。 (2)用提取关键词法背诵。第三自然段:隆隆的响声→潮来了→踮着脚→风平浪静→一条白线。第四自然段:很快地→水墙→白色战马→山崩地裂。 3.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背诵这两个自然段。 六、板书设计 七、课外阅读书目推荐或课外阅读活动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