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1-3-10 11:45:00
|
只看该作者
按照“适合儿童”的教学策略,老师必须关注课堂上的生成性,因为,这个时机是最“适合”的时候。就本节看:有一处明显点的生成点,那就是有两名同学喜欢“乙”说的话,余者喜欢“甲”的,怎样尊重两“乙”的选择,是检验我们“适合儿童”课堂的试金石。当时我的处理是,先让两“乙”抓住角色语言去思考,想清楚为什么喜欢他说的话,一会儿准备发言。当轮到学生发言时,他俩的意见与老师的预设有差距时,没有注意到“对了”、“怎么不来啦?”两句话,便让其他同学帮他俩找,结果仍未达到预设的效果,此时,师便指出了两处,通比较读,让生体会到“乙”棒的作用。当时,或是由于时间紧,或是因为图省力,便告诉了学生,假定了学生不会找到。其实,学生不是找不到,只要引导行法便可以,由于“引领”与告诉的时机提前,结果导致错过了机会,可以说是一种严重的“再生资源”的浪费。既然多数同学认同了结尾处最让人发笑,何不顺势引导到体会“怎么不来啦?”一句的作用呢?本来,预设中还设计到,让学生体会高潮处突然停止的艺术魅力,结果在讲课中也鬼使神差地给丢掉了,使学生对“语言魅力”的感悟大打折扣,这可算是愚蠢的“遗憾”,更有甚者,在课始将“魅”字写错,不是最后一名学生指出,自己难以发现这种败笔的,可以想到,这种消极的暗示会给学生的学习和做人带来多少影响,师者为尊,尊严在于认真,在于不该出错时能不出错,这是有意义地引领。没有顺应好,又没有引领好,再谈“适合”便没有了条件。
反思(二)
《打电话》这节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综合应用中的一个新增内容。本内容结合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素材,合唱队在假期接到一个紧急任务,老师要打电话尽快通知到每个队员。打电话虽然同学们都打过,但是把打电话问题进行具体的研究,学生还是第一次。通过这个实践活动,让学生感悟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让学生经历探索的全过程,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落实。这节课是从让学生探索打电话尽快通知7人的最佳方案开始,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继而,教师建议学生用这样的方法来探索打电话尽快通知15人的最佳方案,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观察、分析、归纳,从中发现规律,进而应用规律解决问题,最终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在教学中体现方案的优化,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法,教师通过较为明确的引导,经历“逐个通知”,“分组通知”,“同时通知”三个阶段。让每个学生基于自己的生活经验与认识得出不同的方案,尽管此环节的教学时间大大增加,但方案更多样了,过程展开更充分了,从而让学生充分体会了方法的多样性与优化的思想,并体会运筹思想以及对策论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打电话尽快通知到所有的人的最佳方案的形成、规律的发现,不是老师“给予”的,不是学生被动接受的,而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索活动,通过动手、动口、动脑发现的,是学生自己悟出来的,是主动获得的。这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教学理念。
反思(三)
相声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语言表演艺术,深受群众的喜爱。《打电话》就是一段惹人发笑、发人深省的相声,它表面是在讽刺一个在公用电话亭打电话,缺乏公共道德的年轻人。这段相声采用夸张的手法,对那些时间观念不强,说话啰嗦、废话连篇的人给予了辛辣绝妙的讽刺。
由于相声是学生新接触到的语言形式,学生会很有新鲜感,本文是一个对口相声,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分角色读、同桌对读这段相声,以了解本相声的大意。由于这则相声的寓意较为浅显,学生把握起来并无问题。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我增设了扮演相声的环节:同桌扮演、师生扮演。并对“啰嗦”进行类型归纳:明知故问,东拉西扯,没话找话、说话绕圈。让学生了解说话太啰嗦不但浪费自己和他人的时间还会耽误事情,节约时间是对别人的尊重。另外找几段精彩相声如传统相声《学唱大鼓》-《一吐不快》-新派相声《大话捧逗》-让学生来听,来看,来读,体会相声的语言特点,相信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反思(四)
“打电话”既是日常生活中典型的口语交际活动,又是体现人际关系的极好事例,我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积极营造共同学习、探索、研究提高的环境氛围,充分利用对话形式、交互式等合作学习模式,让学生在充分合作机会的个体与群体交往中学会尊重、学会沟通、学会互助,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如“学生自由组对练习”、“生生表演”,都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能力的好做法。
我还注重了创新学习,在创设情境,学会了最基本的打电话方法后,我又设计了打电话时可能出现的四种不同情况,其目的是设置对话障碍,加大口语交际的难度,进一步培养学生会多渠道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口语交际的灵活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