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84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统编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9-22 09:54: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2、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初步培养自己观察历史文物图,寻找图中较为明显的、主要的历史信息,结合已有知识,初步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做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进而促发或增强我们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我国早期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状况

难点:远古居民的生存方式

【导学过程】

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如果仅靠在野外采集、捕捉食物为生,会有哪些不便之处?

学生回答明确: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不稳定,需要经常迁徙。

那么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你了解我国古代那些关于农耕的传说,谈一谈。

学生回答:伏羲氏:结网捕鱼,创立八卦。神农氏:教民播种,尝遍百草。

师: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自主预习】

(一)河姆渡原始农耕

    结合课文内容及图画归纳出河姆渡原始居民生产生活情况

       学生讨论归纳知道以下知识

河姆渡原始农耕

1、地点:长江流域的浙江余姚

2、时间:距今约7千年

3、生产工具:磨制石器 耒耜

4、农耕作物 :水稻

5、定居生活:干栏式房屋

6、原始饲养业:家畜(猪)

7、原始手工业:陶器、简单的玉器、原始乐器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结合课文内容及图画归纳出半坡原始居民生产生活情况

学生讨论归纳知道以下知识

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地点:黄河流域陕西西安

2、时间:距今约五六千年

3、生产工具:磨制石器 耒耜 、石刀、渔叉等

4、农耕作物 :粟

5、定居生活:半地穴式房子

6、原始饲养业:猪、狗

7、原始手工业:陶器、纺线、织布、制衣

(三)大汶口原始居民

学生讨论归纳了解以下知识

大汶口出现贫富分化,进入父系氏族公社阶段。



【合作探究】

1、人类走出洞穴盖房定居有什么重大意义?

2、河姆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干栏式房屋呢?

3、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哪些进步呢?

学生小组之间合作探究交流解决上述问题,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0-9-22 09:54:16 | 只看该作者
【小结提升】
同学们,大家通过今天的学习,了解到我国原始的农耕生活的相关内容,我们一起
列表比较总结一下本文所学内容。

氏族名称
半坡原始居民
河姆渡原始居民
距今年代
地理位置
房屋类型
主要农作物
家畜种类
生产工具
烧制陶器

【巩固练习】
1、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       和      的国家。
2、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      流域,已经是使用      的石器,在世界上最早种植了       ,住着      的房子,能挖掘水井,饲养家畜。制作陶器,玉器和原始       。
3、生活在      流域     省西安附近的半坡原始居民,已经普遍使用      的石器,用石刀收割庄稼。他们在世界上最早种植了       ,住着     的房子,用箭头、渔钩打猎捕食。事实证明我国还是世界上最早种植     的国家。他们能够烧制      ,会纺线____
4、大汶口居民距今时间是____ ;地点____;出现___陶和____陶;在后期,出现了_____,
原因是:_______。
5下边是河姆渡原始居民制作的陶器,你能说出它的用途吗?
6、想象一下: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2 21:0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