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1-3-10 09:42:00
|
只看该作者
【情景】
情景一:集体备课
在集体备课这个环节中,我们事先要求全体二年级语文老师在认真钻研本周教学内容等基础上,对本单元中《公鸡的脸红了》这一课作重点研究。周一晚,举行集体备课观摩活动。具体分为四个环节进行:(1)备课组长布置晚上集体备课的任务;(2)简要回顾分析上周教学情况;(3)讨论研究本周的教学设计;(4)布置下周集体备课的任务。在主讲与副主讲模拟上课式讲解和讨论后,备课组长进行了小结。
〖简析〗但是面对老师的不同意见,组长人云亦云,对大家的意见没有定论,更没有作进一步的引导与分析,只是罗列而没有提升。于是有了下一步的活动,要求二年级全体语文老师晚上回去备课,第二天早上抽签产生两名老师上课。
情景二:抽签上课
第二天早上,二年级语文老师进行抽签上课,以两种不同的方式进行:第一节课是在上课前执教老师先说课5—8分钟,然后组织学生上课;第二节课是先上课后说课。
〖简析〗这个环节目的是让备课组长参与活动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听课能力。这也是组长在主讲与副主讲模拟式上课时所具备的“听”的能力。作为备课组长,不光是会听,更重要的是能把自己听后的想法有条理地表述出来。不仅要讲出共性、突显个性,还需要给大家以明确而清晰的方向。于是就自然而然地进入第三个环节。
情景三:现场评课
两位老师上课结束后,要求备课组长集中进行口头评课。在评课之前,提出了评课的具体要求:(1)每人只讲一种观点;(2)别人讲过的观点不重复;(3)评课时要有主题;(4)可以联系其它课来发表自己的意见。
〖简析〗这一环节目的让备课组长参与活动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指导能力。备课组长应当具备一定的概括提炼能力,思考各种方案的合理性,并在过程中不断调整,发挥强有力的引领作用。在大家处于茫然时,给与大家引导性的建议──提示老师可如何操作;在大家遇到困难时,给与大家援助性的建议──解答老师心中的困惑;在大家意见分歧时,给与大家参考性的建议──获得他们先要的东西。这一些是备课组长所必需的,又是目前恰恰所欠缺的能力。
情景四:书面评课
接下来又要求大家带着任务离开,就是回去写出书面评课稿。两天后,专家对各备课组长书面评课进行了仔细的评审,并集中组长作了进一步的指导,特别是评课方法与组长评价语言改进。
〖简析〗评课时让组长明白对于细节处理不要采用结论性的评价,要将细节的讨论变为多种处理可能,让成员都有自己的理解与判断,而不是一句定音。最后,提出一个星期后进行备课组长论坛,要求把材料做成演示文稿来谈如何当好一名备课组长。
情景五:组长论坛
一星期后,4月25日(星期一)晚上,全体语文老师集中多媒体教室进行论坛活动。第一步,要求备课组长脱稿发言,时间控制在5—8分钟;第二步,在备课组长发言后,其余老师现场提问,参与活动的所有老师都可以帮助解答;第三步,专家点评。
〖简析〗对于组长的发言,专家点评给备课组长工作提炼出了三个关键词:关注、引领与分享。备课组长作为集体备课的组织者,就是关注老师参与的程度如何,是否参与进去,是否在进行思考,是否在一起讨论,也就是让每个老师有话可说,说出自己的想法。以指导者的身份引领整个活动,就是如何调动老师之间的互动,引导他们进行有深度地思考,其实引领者就是“煽风点火”的人。很关键的一点要求备课组长把大家的意见进行融合,在极短的时间内把讨论过程中好的想法和做法进行分类整理,求同存异,然后有序地把大家的思想表达出来,让每一个成员都分享收获。
【启示】
这是一次由“集体备课、抽签上课、现场评课、书面评课、备课组长论坛”等组成的互动式教研系列活动,是“集体备课”活动内涵的延伸和外延的发展。每个环节紧紧围绕典型课例进行,参与者总是带着问题来,也总是带着任务离开。整个过程体现了能动参与、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的校本教研精髓。
启示一:这一过程正是实现校本教研“第一推动力”的有效举措
校本教研中教师的能动参与度的强弱是“第一推动力”的主要指标。在这组活动中,虽然我们听的是随机抽签产生的课,略显稚嫩,却能追求更多的感悟与思考。这样的课使教学水平较高的教师觉得清新宜人,使教学艺术稍逊的教师觉得香甜。这样的课实在、实际、实用,却是实现校本教研“第一推动力”的基础,也只有有用有效的活动,才会持续发展;反过来,也只有“第一推动力”才能实现校本教研提出的系列理想。集体备课是教师创造性劳动的集中体现,在创新过程提炼出自己的教学思想以及丰富的教学资源,使所有的教师都有所收获;它是教师在学习、吸收、借鉴的基础上,独立思考,化“他”为“我”,不断创新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觉得教研活动恢复了自己的权利,全员参与的积极性就会进一步等到激发,这应是系列化活动所带来的推动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更深层次的效应。
启示二:这一活动过程真切体现了校本教研同伴互助的首要原则
这次培训活动,它不同于传统教研,教师不再单方面地洗耳恭听教研员的意见,而要参与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集体备课环节,两位教师叙说设想,阐释理由后,通过其他教师质疑研讨、思维碰撞。在这种自由的阐述、辩论中,观点会越来越鲜明,认识也会越来越深刻。在组内研讨中,每位教师都将自己的优点输出给别人,又从别人那里吸收到更大的优点,特别是当每位教师各自独立完成教学预案后,再将各自的看法形成集案。它既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又融入了教师个性化的观点,这和那种单枪匹马各自备到底的做法相比,其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相互影响的“合作链”,实现了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同伴互助的合作理念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启示三:体现了能动参与、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的校本教研精髓
这是一组融自身参与、同伴互助和专家引领叠加的有效教研活动,特别是专家在每个环节中有针对性的指导与引领,才使这一系列活动高潮迭起、锦上添花。专业研究人员以其开阔的视野、前瞻的理念、渊博的学识,参与“校本教研”,能使“校本教研”在一定的理论高度上进行,才让教师们感受理性与智慧的碰撞,才让教师们倾听到生命与生命的对话,从而更有效地填补了校本教研理论与实践间的鸿沟。
启示四:教后点击,生成“元教学”是校本教研的最终归宿
教后“点击”评课,既可以是自己上的课,也可以是别人的课。在教研活动中,通常采用评课的方式来进行教后点击。通过点击“成功点”、点击“失误点”、点击“创意点”、点击“后续点”,充分发挥了教研组的集思广益作用,提高了全体教师的教学水平,使我们备课的合作效率大为提高,真正实现了资源共享。尽管教学预案对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做了充分的考虑,但事先的设计同实施之间总会产生一定的落差。因为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当一堂课结束之后,常常会感到有某些美中不足之处,同时,也会有一些意外闪光之点。及时进行整理、分析,反思自己(或别人)的教学行为,使自己清楚地意识到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学理念,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监控能力,逐渐生成对教学活动本身的理性认识──元教学。这些宝贵经验,对自己、对他人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总之,这是一组系列化互动式的研讨培训会,这种活动方式既朴素又现实,任何学校都可朴素而又真实地开展,它是实现校本教研提出的一系列理想的有效举措,更是学校应对新课程教学的一种有效教研机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