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比的应用》这节课,出于对新教材的全新认识,教学“比的应用”前仔细翻看了教学用书:《比的应用》教材有两部分内容:分一分和算一算。分一分:鼓励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分橘子,体会到1:1分配的不合理性,产生按比分配的需要,同时体会按比分配在生活当中的实际应用,构建解决按比分配问题的模型;算一算:在有了实际操作的基础上,解决把140个橘子按3:2分给两个班,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出不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鼓励学生运用合理的解题策略解决实际问题。再三思忖决定遵循教材让学生经历分一分的实际过程,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在实际操作中理解3:2的意义。 课前我准备好的40根小棒放在一个袋子中准备上课发给4人小组动手操作, 并准备了下面的表格: 次数 | 分得的结果 | 第一次 | | 第二次 | | 第三次 | | 第四次 | | 第五次 | | 第六次 | | 第七次 | | 第八次 | |
在六五班的课堂上在学生拿到学具和表格动手分一分前,我给学生提出了如下的要求: 请同学们以小组合作(每组4人)的形式用准备好的小原片代替橘子来分一分。明确要求:不要求你一次就把小棒分完,你可以分成几次来分,分到不能再分为止。把每次分得的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当学生动手分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把拿到表格后不理解,不知道如何去分和记录,而且很多学生数了总数有40个后,按3:2直接分给大班24个,小班16个。我发现表格限制了学生的思维,40个圆片正好分完,致使失去了动手操作的过程和意义。 第一次课后我对分一分的环节进行了修改,去掉了表格并将小棒的个根数调整为40多根,但不是5的倍数,避免学生数总数。将要求调整为:请同学们拿出学具袋用小棒代替橘子,同桌合作按3:2来分一分。 在六六班上课时有了上面环节的调整,学生在分一分的环节中,即使有个别小组数总数,也因为不能一次正好分完而调整为一次一次的去分。在汇报时学生分的结果出现了好几种方法:(1.)每次大班分3个,小班分2个(2)每次大班分6个,小班分4个(3)第一次大班分3个,小班分2个,第二次大班分6个,小班分4个…… 在分一分的过程中,学生发现6∶4、30∶20……都等于3∶2,这不仅可以巩固比的化简的内容,还使学生体会到大班分到的橘子数扩大为原来的几倍,小班分到的橘子数也要扩大为原来的几倍,这实际上为今后学习正比例奠定了基础。另外,在实际操作中,学生将根据筐里剩下的橘子数,不断调整一次分配的数量,这实际上发展了学生的数感。同时,在分的过程中,学生将体会到大班占了3份,小班占了2份,这为下面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奠定了基础。 课后我反思虽然是六年级的学生,但是动手操作的过程是必不可少的,因为逐次分配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让学生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探索按比分的不同策略。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合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反思能力,倾听习惯,使学生在交流中获得方法的丰富和能力的提高。同时教师对学生动手操作的要求和指导也是必可少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