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个生命都是种子。无论被投入山巅还是深谷,要想萌芽,必须承受泥土的重压。于是,成长的拔节,总是意味着痛楚,因此,能否怒放,取决于有没有足够柔韧坚强。
——童喜喜
最近看了一本书,来自于童喜喜主编的《这一群有种的教师》 。这本书由多位新教育实践者的亲身教育经验组成。说是经验的,倒不如说是他们的叙事。她们叙述了一个个鲜活灵动的教育故事。这些教育故事改变了他们的人生,当然也极大地改变了和他们一起成长的学生们。
故事里有个河南老乡。可能是地域认同感吧,我特别钦佩于这位河南周口商水县的王桂香老师。
她来自商水县化河乡一中。一开始,我惊讶于这么一位来自农村学校的教师,是怎么鼓起勇气,在各方面都困难重重的农村进行新教育实践的呢?
看了她的教育叙事,我得出了这么个结论:我与她,隔着一个叫做勇气的山。
她和我一样,从英语改教语文。没有怨天尤人,没有自怨自艾,她勇敢地接下这个工作,开始自我探索。她实践了“定量作业”,也照搬过名师的教案,还仿照过名师的模式。看似热闹的课堂,实际却很乱。她阅读过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个建议》,也感受过朱永新老师形容过的“共读”魅力。她自费买过共读书,也带领孩子们卖矿泉水瓶子做过书柜。她带着孩子们举办过爱心拍卖会,还组建了一支名为“帮助一只知更鸟”的义工队伍。
几年来默默地付出,终会有丰硕的回报。无论是孩子的学习成绩,还是他们的头脑心灵成长,都得到了显著的进步。
能有勇气,迈出那开天辟地的一步,人生都变了。迈开那一步,就意味着步步痛楚。等到种子长高,看到的就绝不会是地下种子四周的黑嗖嗖的泥。
愿望的痛苦,是种子的痛苦,是成长的痛苦。这种痛苦,也是生命拔节的幸福。
——童喜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