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按照现在版本教学。 3.七年级上册教材第22页“思考探究”第一题题干“取题为《秋天的怀念》”,其中的书名号是不是误用? 这并非错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5834-2011《标点符号用法》附录B“标点符号若干用法的说明”对此有详细的规定: 据此,《秋天的怀念》作为一篇文章的题目,应该用书名号。这是符合规范的。 4.七年级上册第7课《金色花》一文结尾:“‘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明明是孩子说的话,为什么最后一句中却说“你同我”? 最后一句中的“同”,是“和”的意思,连接的是“你”和“我”,意思是“我们两个说的话”,而非单向的“你对我说”的意思。也就是说,当孩子“突然地再落到地上”,母亲询问之后,同时和孩子说出了同样的话,这可以体现出母子关系的亲昵和母亲对孩子调皮心理的洞察。该句的英文版作:“I won't tell you, mother.” That's what you and I would say then.可见,译文是很精当的。 5.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写作有“写人要抓住特点”专题,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写作有“写出人物的精神”专题,会不会有点重复? 这两个专题都是培养写人的能力,但难易度有区别。“写出人物的特点”重在引导学生抓住特点写人物,教给一些基本的写人的方法;“写出人物的精神”则提高一层,要求写出人物的精气神。我们在设计中,已经有意做出了区别。大家仔细阅读,应该能发现两个专题的不同。 6.七年级上册第34页小贴士《伯牙绝弦》中“锺子期”,为什么用“锺”而不用“钟”? 根据《现代汉语规范字表》,“锺”作为人名或姓氏的时候,是规范字形。“钱锺书”的“锺”,也是出于同样的原因。 7.我对七年级上册第10课《再塑生命的人》一文中的一些语句不是太明白。(1)第2段“从母亲的手势以及家人的来去匆忙中,我猜想一定有什么不寻常的事要发生”,海伦·凯勒既然是盲聋人,怎么会分辨手势?(2)第6段“我……立即跑下楼去,找到母亲,拼写给她看”,海伦·凯勒既然是盲聋人,怎么能跑呢?(3)第9段“我实在有些不耐烦了,抓起新布娃娃就往地上摔,把它摔碎了”,既然是“布娃娃”,怎么会“摔碎”呢? 对这三个问题,我们认真核对了译作原文,教材跟译作是一致的;于是,我们找到了英语原文—— (1)“手势”一句原文为: I guessed vaguely from my mother's signs and from the hurrying to and fro in the house that something unusual was about to happen, so I went to the door and waited on the steps. “手势”对应的英文为“sign”,翻译做“手势”应无误。虽然海伦·凯勒是盲人,但在长期的生活中,她跟亲人形成了一套交流的方式,称为“home sign”,即作出一定的手势,让海伦·凯勒来摸,借此达到交流的目的。课文“从母亲的手势以及家人的来去匆忙中……”,“我”即借助此方式了解母亲的手势的。 (2)“跑”一句原文为: Running downstairs to my mother I held up my hand and made the letters for doll. 译文翻译做“跑”也是没有问题的。实际盲人在熟悉的环境里是可以跑的,这个教材编者在编写盲校专用语文教材时实际到盲校了解过。 (3)“摔碎”一句原文为: I became impatient at her repeated attempts and, seizing the new doll, I dashed it upon the floor. I was keenly delighted when I felt the fragments of the broken doll at my feet. “dash”一词的意思是“猛撞”,“dashed it upon the floor”翻译为“往地上摔”无误。“broken”一词的意思是“破碎的,打碎的”,翻译为“摔碎了”也是没问题的。也许这里的布娃娃并非全用布制成,还包含其他的材质,所以下文才有“捡起碎片”(按:课文倒数第2段。“碎片”,在英文原文中为fragments)的说法。有的译本翻译作“洋娃娃”,对于译文来说,似乎有点怪。 8.七年级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思而不学则殆”中的“殆”现在为何注“疑惑”? “殆”字的注释,历来有三个主要意见:训作“危险”,训作“精神疲怠”,训作“疑惑”。作“危险”讲,意思是,只是思考,而不学习,那就危险了。可是,“思而不学”怎么就危险了呢?有什么危险呢?好像没说清楚。训作“精神疲怠”,则是认为“殆”通“怠”。 清代著名学者王引之在《经义述闻·通说上·殆》一则中辨之甚详:“何休注襄四年《公羊传》曰:殆,疑也。《论语·为政》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谓思而不学,则事无征验,疑不能定也(何注读‘殆’为‘怠’,以为精神疲殆,失之)。又曰:‘多闻阙疑,多见阙殆。’殆犹疑也,谓所见之事若可疑则阙而不敢行也(范注训‘殆’为‘危’,失之)。《史记·仓公传》:‘良工取之,拙者疑殆。’殆亦疑也。古人自有复语耳(《吕氏春秋·去尤》篇,‘以黄金殶者殆’,《庄子·达生》篇作‘以金注者殙’。殆也,殙也,皆迷惑也)。字亦作‘怠’。《庄子·山木》篇:‘侗乎其无识,傥乎其怠疑。’‘怠疑’即‘疑殆’也。文十二年《公羊传》:‘惟????善竫言,俾君子易怠。’怠,疑惑也,言使君子易为其所惑也(何注以为‘轻惰’,失之。今《秦誓》‘怠’作‘辞’,借字也。彼传以为回心易辞,亦失之)。后人但知‘殆’训为‘危’为‘近’,而不知又训为‘疑’,盖古义之失传久矣。”那么,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如果只是思考,不知道学习,那疑惑之处得不到事实验证,终不得解。 另,学生习惯于用《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学生实用新华字典》等查古代汉语义项,但这些词典收录的只是些常用义项,没有《汉语大词典》《汉语大字典》《辞源》收录的义项全。这三本权威工具书中都是有“疑惑”义项的。 9.七年级上册第15课《诫子书》一文“险躁则不能治性”,我看网上都作“冶性”,是不是教材错了? “险躁则不能治性”才是准确的,作“冶性”是错误的。权威版本,如《太平御览》涵芬楼影宋本卷459、《诸葛亮集》(中华书局1960年版)、《诸葛亮集校注》(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诸葛亮集笺论》(陕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都写作“治”,历来流传版本皆不作“冶”。治性,即修养身心的意思,治,修养、修饰。这个词常见于古代典籍。如刘向《说苑·建本》:“积小之能大者,其惟仲尼乎?学者所以反情治性尽才者也。”蔡邕《琴赋》:“通理治性,恬淡清溢。”《三国志·吴志·孙休传》:“古者建国,教学为先,所以道世治性,为时养器也。” 10.七年级上册教材第58页《五猖会》中“化一文钱买下的”中的“化”是不是错了? 没有错。鲁迅的文章写于民国时期,当时的用字跟现在有一些区别。“化”有用掉、消耗、花费的意思。这在现代作家的作品中常能见到相应例子。如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弄堂生意古今谈》:“居民似乎也真会化零钱,吃零食,时时给他们一点生意。”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五:“从梅村镇到下甸乡足足有十里地,来回二十里,工夫都化在路上,还种啥地呢?”为尊重鲁迅作品原貌,教材一般不做改动。 11.七上教材第22课《穿井得一人》中“闻之于宋君”是不是一个被动句? “闻之于宋君”一句,我们认为不能当成被动句来解释。古汉语被动句有一种形式,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施动者,表示被动,即“谓语+于+施事者”,被动句中谓语后是不带宾语的。如《史记·屈原列传》“楚怀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如果“闻之于宋君”是被动句,应该是“闻于宋君”,而非“闻之于宋君”。 句中“闻”是“听到”之义,在语境中指的是“使听到”,即“报告”;“之”,代指这件事。整句意即:向宋国国君报告这件事。 12.教材141页,“课外古诗词诵读”栏目所选谭嗣同《潼关》一诗最后一句,网上作“山入潼关解不平”,教材中为“山入潼关不解平”,哪个是正确的? 教材编者按照版本出处(《谭嗣同全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对所选课文做了认真审核,教材语句无误,请以教材为准。《谭浏阳全集》第三册(上海文明书局1917年版)、《谭嗣同全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4年版),均作“不解平”。另,按照上下文的平仄和对仗情况看,作“不解平”,与上句“犹嫌束”正相对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