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考官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弱电解质的电离>
请问我可以开始了么?
因为新课标提倡,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所以一切教学活动的设置都要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那么本堂课根据我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实际,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过程加以说明。
一. 说教材
首先来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电解质的概念包括甲烷的结构、性质及取代反应的定义。是高中阶段正式步入有机化学的阶段。以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开篇,其结构及性质比较简单,与生活联系紧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为后续继续学习较为复杂的有机物做个铺垫。
二. 说学情。
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才能更好的因材施教。
高中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电解质概念及电离的知识,并且具有一定的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都为本堂课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三. 说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理解与分析,我将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知识与技能:区分强弱电解质,会写弱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学会分析化学反应的实质,提高归纳总结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
四.说教学重难点。
结合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我将教学重点设置为:
重点:强弱电解质的概念,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过程。
难点:理解弱电解质达到电离平衡的过程。
五. 说教学方法。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根据这一原理和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用了:讲授法,观察-演示法,启发式教学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下面,主要谈谈对本课教学过程的设计。
1. 导入新课:
在这一环节我将采用设疑导入法。盐酸用于卫生洁具清洁或去除水垢,我们知道醋酸比盐酸的腐蚀性小,比较安全,为什么不用醋酸代替盐酸呢?引发学生思考,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可以说出浓度不同,继续追问是否还有其他原因?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本节课。
意图:这样联系生活中的实例导入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2.新课讲授:
接着我会让学生四人为一组,5分钟时间进行实验,要求学生1.分别实验。
2.测两种酸的pH.通过巡视观察学生的操作是否准确,并提醒学生及时记录现象及数据。试验结束后让某位小组代表回答观察到的现象以及侧得的两种酸的pH值。并让学生思考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学生可以根据已掌握的知识说出pH不同说明H+浓度不同,也就是两种酸的电离程度不同。我会顺势说出盐酸在稀水溶液中全部电离生成H+和Cl-,醋酸在水溶液中只有部分电离生成H+和CH3COO-.并告诉学生电解质在水中并不都是完全电离的,在水溶液中全部电离的是强电解质,反之是弱电解质。 并让学生根据定义举出几个例子。
接下来会给学生分析一下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部分电离的原因,以醋酸为例分析。
因此弱电解质的电离过程是可逆的。根据学生上个单元所学化学平衡理论,带领学生一起分析醋酸电离过程中离子生成和结合成分子的速率随时间的变化。趁热打铁,让学生小组间讨论氨水的电离平衡过程,(包括初溶于水,达到平衡前,平衡时)并让学生一起归纳。
最后我会给学生放实验3-2的小视频,让学生推测出醋酸、碳酸、硼酸的相对强弱,并让学生思考可否用今天的知识推断强弱。学生会写出电离方程式,通过观察发现对碳酸的电离方程式书写有的同学写成一步,这时我会对全班同学强调,对于多远弱酸的电离是分布的,以H2S为例写一个,并告诉学生,第一步电离程度最大,以K表示电离常数,K1>K2>K3…,因此在计算多元弱酸溶液的C(H+)及比较酸性强弱时,通常只考虑第一步。并举例,给出碳酸,磷酸,草酸,柠檬酸的电离常数,让学生判断酸性强弱。
3.小结作业:
在小结环节,我会引导学生同桌之间以“你问我答”的形式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问题可以是:举几个强弱电解质的例子,分析一种弱酸或者弱碱的电离平衡过程,以及比较等浓度的两种弱酸的强弱。意图: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回顾课堂经历的基础上,以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的方式总结自己的收获。
作业:对比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归纳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下节课一起探讨。
七。说板书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