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边长与周长,边长与面积的变化情况,把表填写完整。 2、思考:哪一张表格的变化情况和前面的变化规律一样?(可与同桌交流、讨论) 3、比较图像,再次感受正比例 除了用表格的形式表示它们的变化情况,我们还可以用图像来表示它们的变化情况,你想看吗?(用卡纸出示) 指导看图,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想想:要是把前面两个表格的数据也制成这样的图像,它的形状会与哪幅图像相同呢,为什么?
揭题:像这样的两个相关联的量,我们在数学上就说它们成正比例。(板书:正比例) (三)尝试归纳正比例的意义 1、出示:像这样时间增加(或减少),所走的路程也相应增加(或减少),而且相应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值(也就是速度)相同,那么,我们就说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2、你觉得这里哪几个词比较重要?
3、你能照这样说说另外几组成正比例的量吗? 三、运用提高 1、小明和爸爸的年龄变化情况如下,把表填写完整。 父子的年龄成正比例吗?你怎么想的?
2、判断下面的各题是否成正比例关系,并说出理由:
(1)长方形的宽一定,长方形的面积和长。
(2)订阅《少年大世界》的份数和总钱数。
(3)一个人的身高和年龄。
(4)一本书,已经看的页数和未看的页数。
3、在《数青蛙》儿歌中找找成正比例的量。 四、小结提升: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重要特征? 五、板书设计:
正比例
路程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路程与时间的比值相同。
总价随数量的变化而变化,总价与数量的比值相同。
一个量随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这两个量的比值相同。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是从弄清什么叫“两种相关联” 的量出发,在两种相关联的量中,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在此基础上,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并能正确地判断成正比例的量。为了让学生很好的掌握这一知识点,本课巧妙地借助小黑板、卡纸将课堂所需的信息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既调动了学生的感观,又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探究的主题中来,收到较满意的教学效果。在本课教学中我认为至少有以下几个亮点: 1、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材原来的编排是先呈现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的变化情况,以及相对应的图像,让学生感知它们的变化不同,再通过两题成正比例关系的量的变化情况的表格来让学生认识正比例的意义。我认为教材这一呈现方式对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有难度。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好这一知识点,我大胆地改变了教材的程序,先让学生探究后两个例题,在有一定感知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辨别前面两个表格和图像,这种调整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易于学生对正比例知识的建构。 2、从学生所熟悉的儿歌入手,为新知搭建平台。 《数青蛙》这首儿歌是学生从小就熟悉的,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课伊始通过让学生读儿歌、找规律,将学生带入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也为后继的新课教学做好了铺垫,使得学生很快进入了学习状态。 3、打破传统的教法,同时出现两例。 传统教学以一例为主题,而这堂课我是采用两例同时出现,目的是把探究的过程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通过比较、观察,发现出规律,也就是:每个表里的两种量无论怎样变化,两种量中上下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它们的比值不变,从而弄清这两种相关联的量无论怎样变化,它们的比的比值都是一定的。 4、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充分参与。 本课的教学中,我本着“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在引导学生初步理解了两个相关联的量后,改变了过去课堂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缺乏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敢于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但又不走形式化(一定要小组合作),而是告诉学生不懂时可与同桌商量。做到:学生自己能学的自己学,自己能做的自己做,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和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从而自己归纳出正比例的意义。 5、教学效果良好,课堂辐射面广。 在课堂互动过程中,我始终照顾到中差生,让中差生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同时考虑到问题的梯度,让大家都有机会参与。 6、注重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数学中依然需要像语文那样的表达,通过表达可发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还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是一种潜意识的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在本节课中,当学生对正比例有了一定的认识时,我是不失良机的让学生表述如何概括形成正比例关系的意义,在练习时还是让学生说判断方法。说过程、说方法,也成了我平时数学课堂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但本课也存在着一些缺憾之处,如果课堂前半部的时间再紧奏些,在练习时多花上几分钟让学生进行巩固知识,并让学生从练习中把抽象的理论进一步提升到通俗的运算关系中来加以简单的判断,这样学生对本课所学的知识印象就更深了。 总之,一节课不能拘泥于40分钟,允许留下空间在下节课探究。教学不是只传授一种知识,而更加应该重视数学思维层面的教学,即让学生去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去经历理解、感受数学思想和观念、过程与方法的过程。今后在教学中要多学习教学理论,多借鉴他人的教学方法,多反思自己,在反思中进步,在反思中超越自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