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愚公移山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培养诵读能力,培养文言语感。
2.把握文章内容,理解文章寓意。
3.理解愚公精神的深刻意义。
一、导入新课
(播放江涛唱的《愚公移山》歌曲)同学们,歌中唱的愚公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愚公移山》一文的主人公。历经千百年,愚公精神还被人们广为传唱,当然也有人认为“愚公精神可嘉,但是做法很蠢。出入不方便,为什么不修路,不搬家,而一定要移山呢?”你是如何看待“愚公移山”这件事的呢?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走进课文。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家及作品简介。
作家介绍:列子,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主张清静无为。
作品简介:《列子》又名《冲虚经》,是道家重要典籍。列御寇所著,所著年代不详,大体是春秋战国时代。该书按章节分为《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等八篇,每一篇均由多个寓言故事组成,寓道于事。
2.朗读课文,读好停顿。
点拨示例:(1)惩/山北之塞。
(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4)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5)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3.再次朗读,并结合注释梳理文义,教师从旁指导,梳理文言现象。
【通假字】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
(2)甚矣,汝之不惠(“惠”同“慧”,聪明)
【倒装句】
(1)甚矣,汝之不惠!(正常语序为“汝之不惠,甚矣”)
(2)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焉”提前)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定语“三夫”后置)
(4)告之于帝。(宾语“之”提前)
【省略句】
(1)(太行、王屋二山)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省略主语“太行、王屋二山”)
(2)(愚公)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省略主语“愚公”)
(3)帝感(于)其诚。(省略介词“于”)
(4)一厝(于)朔东,一厝(于)雍南。(省略介词“于”)
【教学提示】
本文倒装句与省略句较多,在时间条件充足的前提下,教学时可作为重点文言现象进行讲解。
4.通读课文,试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写的故事。
明确:本文写了愚公移山的故事。
目标导学二:合作探究,分析人物
1.文中写了山的高峻,遗男的相助,智叟的阻止,神的搬山,这对表现愚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明确:文中写的这些,都有利于愚公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具体来说,山的高峻显示愚公的决心大;遗男的相助,说明移山是符合人民利益的,受到了乡邻的拥护;智叟的阻止,则是通过愚公、智叟两人截然不同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以突出愚公为子孙后代造福而移山的远大抱负和长远目光;写神的搬山,则是突出愚公精神的感人。
2.请谈一谈你对愚公这一形象的认识。
明确:愚公以九十高龄亲自率领子孙上山“叩石垦壤”,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取得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他有远大的抱负,从“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以看出,他的移山是为了造福千千万万的人和后代子孙。正因为有这样的抱负,他才会不顾年迈力衰,毅然从事这一伟大事业。二是他移山的信心来自他在人和自然关系问题上的正确认识,他懂得人力是“无穷匮”的,而自然条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有变化,尽管移山的事业不可能在几代人的手里完成,但只要世世代代坚持干下去,就一定有完成的希望,自然是可以被征服的。愚公的这种抱负和信心就是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愿望的生动反映。
3.结合课文说说智叟的形象特征。
明确:智叟是一个自作聪明,鼠目寸光,安于现状,胸无大志的人。
4.智叟的笑和质疑与愚公妻子的“献疑”有什么不同?
明确:这两个人物所说的话,表面上有相似之处,但目的全然不同。愚公之妻是关心,她提问题,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语气较轻,说的是她的真实想法。但她并不反对移山,所以接着就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焉置土石?”智叟则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阻止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得十足的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讥笑和嘲讽,“其如土石何”反问语气很重。在智叟的眼里,愚公完全是一个愚蠢至极、不可救药的老头。
目标导学三:合作探究,把握文本写作艺术
1.结合课文具体说说本文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讽刺和烘托的手法。
明确:二山高峻与人少力微、工具简陋对比,愚公、京城氏之子与智叟的对比。愚公用发展的眼光挖山不止,解决实际问题是智;智叟用静止的眼光,阻止愚公挖山则是愚。这样就有很强的讽刺效果。烘托,主要指侧面描写,如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路程的遥远,操蛇之神的“惧”,天帝的“感”,对愚公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念的完善起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2.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
明确: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传轮回报应的封建迷信思想有本质的不同。
目标导学四:辨析寓言,明确主旨
探究: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它包含着什么深刻道理?
明确:本文通过愚公立志移山,终于搬掉两座大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只要我们下定决心,不怕困难,持之以恒,任何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
三、板书设计
愚公精神:表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以坚韧不拔的毅力顽强改造自然的精神
教学反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