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249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最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声音》单元整理教案教学设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9-4 22:44: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声音》单元复习
小学科学教学网资源建设团队   唐瑭
【教材简析】
《声音》单元是四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共8课,第1课让学生知道可以用强、弱、高、低、悦耳等科学词汇来描述声音;第2课通过实验让学生明白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第3课说明了声音需要通过物质进行传播,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第4课,学生通过对耳朵结构的学习,了解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第 5 课和第 6 课,学生们通过多种探究活动,认识了声音的两个基本属性——音量和音高;第 7 课,学生通过弦乐器发现更多影响物体发出高低不同声音的因素,在对这些影响音高因素了解的基础上,第 8 课自己动手制作一个简单的小乐器,让学生从中体会到科学与技术的密切联系。
【学情分析】
声音对四年级的学生而言是既熟悉又陌生,既具体又抽象的存在,通过《声音》单元的学习,学生可以解开心中关于声音问题的疑惑,用不同的装置做实验,并发现他们听到的声音和他们观察到的现象之间的关系,他们对声音的理解会得到不断加深,科学探究的能力得到不断的提高,用语言来描述他们的发现,同时配上简单的图表,进行归纳和分析,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进行科学解释的能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进一步巩固声音产生的原因、声音的传播、音量与音高等相关知识。
科学探究目标
学会单元复习的一般方法,会从单元中提取关键科学概念,并能用所学解决相关科学问题。
科学态度目标
培养学生自觉进行复习整理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进一步巩固声音产生的原因、声音的传播、音量与音高的的相关知识。难点:从单元中提取关键科学概念,并能用所学解决相关科学问题。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单元回顾
师:我们先一起回顾一下本单元学了些什么。
(教师与学生一起根据单元课时安排进行逐一回顾,并提炼每一课的学习重点)
1.出示第一课重点后,请学生用关于声音的科学词汇对某种声音或某个场景进行描述。
2.说一说:我们是通过哪些证据证明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吗?哪些现象可以证明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
4.我们是怎么来模拟鼓膜的振动的?描述我们听到声音的过程。
5.我们可以通过怎样实验发现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幅度有关?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得到音量与物体振动幅度有怎样的关系?
6.我们可以通过怎样实验发现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快慢有关?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得到音高与物体振动快慢有怎样的关系?
7.说一说:弦发出声音的高低与哪些因素有关?
8.说一说:自己制作的小乐器是怎样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的。
二、概念整理
提炼本单元重点概念: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音量、音高
(利用课件,再次巩固重点科学概念)
三、运用检测
根据课件出示,逐一解决两个问题。(见作业设计)
四、答疑、练习
1.师:关于本单元的学习,你还有哪些存在疑惑的地方?
(根据学生的实际问题,进行引导、解答)
2.完成课堂作业本单元练习部分习题。






【板书设计】

《声音》
产生:物体的振动
传播:需要物质  气体、液体、固体
强弱——音量  振动幅度  大→强   小→弱
高低——音高  振动快慢  快→高   慢→低

【作业设计】
1.在看电视时我们会根据需要调节(     ),这是由物体振动的(      )决定的。
A.音量      B.音高     C.幅度      D.快慢
2.下图是一位同学自制的排箫,他想让其中一根管子发出更高的声音,他可以(      )。                              
A.将这根管子剪短一点      
B.换一根更长的管子
C.用更大的力去吹     
D.换一根更粗的管子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0-9-4 22:46:30 | 只看该作者
四上《声音》单元整理教案(1).zip (26.93 KB, 下载次数: 2196)



获取解压密码请打开微信扫描下面图片关注公众号即可自动发送
如果已关注并遗忘密码,请扫码进入公众号,在底部输入“密码”会自动回复最新下载密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12 20:4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