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教材分析
《我们神圣的国土》这一课是根据课程标准“我们的国家”中第1条第3条、第4条编写的,教材包括“辽阔的国土”“好山好水好风光”“一方水土 一方生活”三个版块内容。从逻辑关系上看,本课教材体现了三个层次:认识国土,解行政区划——走近名胜,热爱壮丽山河——联系生活,感受地域特色。教材的编排,体现了从概貌感知到重点探究,从感性认识到理性分析,从知识积累到情感激发的规律。本课激发学生对国土的热爱,懂得祖国的领土神圣不可侵犯,认识祖国的壮丽山河,理解地形差异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本课的教学设计分为三课时完成,本课时对应的是课标中“我们的国家”的第3条“了解我国不同地区自然环境的差异,知道并理解这些差异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在前两课时对我国的整体情况有比较清晰的认知的基础上,本课时重在整体感知我国的地形地貌和气候特点,探寻“地域特点”“自然环境”与人们生活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理性分析的能力,形成开放包容的心态。
二、学情分析
本课时的学习内容,是学生比较陌生的领域。对五年级学生来说,由于年龄和阅历的关系,他们很少有机会在两个以上不同地域生活,而对“民风民俗”“生活习惯”的了解又很难通过短期旅行获得。因此,他们对某一地域的生活习俗、文化传统等,仅仅局限在自己目前生活的地区。这会给课堂上的交流内容带来一定的局限,但同时意味着学生对新的内容会保有强烈的探究兴趣。课上,我们就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对自己熟悉的生活领域进行回顾和分析。同时,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再通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相互补充,帮助学生探寻“自然环境”与“人们生活”之间的关系,从而理解与尊重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
三、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学会看地形图,了解我国地形地貌的整体特点。
2.知道由于我国不同地区地理位置、地形的不同,各地有着不同的物产,各地人民有不同的生活方式、生活习俗。
3.在与不同地区人们的交往中,增进了解,相互尊重。
教学重点:知道我国各地由于地形、气候不同,物产不同,人们生活方式不同。尊重不同地区的人们生活习惯。
教学难点:探寻地形地貌、气候特点与人们生活习俗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环节和设计意图
活动一:多样的地形气候
出示中国地形图。还记得这张图吗?上节课,我们在图上找了山脉和河流。除此之外,我国还有哪些地形呢?
四人小组合作,在图上分别圈一圈:平原、高原、盆地、沙漠
先在小组内交流,再请一组同学汇报。全班集体补充。
巩固小结:三大平原、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四大沙漠
除了地形不同,我国不同地区的温度和湿度也有很大差别。从图中你可以看出我国大致分为几个温度带?
干湿区又是如何分布的?
小结我国整体的气候分布:我国地形复杂,各地气候也各不相同。
(设计意图:本环节较集中地指导学生如何借助图例读懂地形图,并通过合作读图,初步认识我国的地形特点。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进一步加深对我国“地域辽阔”的认识,并感受到我国的地形地貌、气候特点多样。)
活动二:不同的生活方式
1.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不同的地形和气候,让各地人们的生活也有了很大的不同。就拿我们的家乡来说,我们这里属于什么地形,处在哪个温度带和湿度带?想想,我们的哪些生活方式,受到了本地环境影响?
2.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
3.出示:平原、高原、丘陵、沿海四个地形。这些地方的人们,会从事哪些传统的行业?同桌两人选择一个地区,相互交流一下。再进行全班交流。 这时,可以根据学生的交流,相机链接到相关内容。
平原:平原地区种植业发达,三大平原都是我国非常重要的粮食产区。
高原:北方的内蒙古高原畜牧业发达。这时可以追问,上节课我们说到的台湾主要地形也有高原,为什么植被和物产就完全不同呢?(这还与它们所处的位置有关)
丘陵:丘陵地带为什么适合种茶叶?同时因为丘陵并不高,加沙那个气候温暖湿润,也适合种植粮食作物。补充梯田的图片。
沿海:沿海地区的人们,以从事渔业为主。
1.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地形地貌,气候特点,也有不同的物产,那么人们的生活又怎样呢?出示不同地域:①江南水乡 ②白山黑水黑土地 ③云贵山区 ④黄土高原 ⑤吐鲁番盆地 ⑥岷江江畔 ⑦海南岛
2.下面可以组织一次小组活动。每组选择一个地区,按照小组内编号顺序,分别说说这里的地形和位置、这里的气候、人们在衣食住行上有什么特别之处。
最后进行全班交流。在交流的时候,老师可以相机补充:南船北马、南米北面等关于不同地区人们生活习惯的俗语。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交流,首先引导学生对每天习惯的日常生活进行回顾,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通过生活中的感性认识,初步认识到一个地区的人们生活方式与当地的地形、气候环境等密切相关。接着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探寻我国其他地区不同地形特点与人们生活、生产方式之间的联系,对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有所了解,并能初步理解和认同其中存在的差异。)
活动三:相互理解、尊重
1.看来,真是一方水土,一方生活。各地人们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不同,是由于环境、气候的不同而逐渐形成的。现在,时代发展了,离开家乡到别的地方工作、生活的人也越来越多,有时也免不了遇到一些难题。
2.出示问题:
①强子是山东人,来到苏州工作。到饭店里吃饭时,他总觉得菜太甜,米饭不如馒头好吃,而且饭菜量很小。
②西北学生小娟考到了广州的大学读书,同宿舍的小敏是广州本地人,她觉得小娟没有每天洗澡的习惯,很不讲卫生,总是忍不住想要批评她。你想对小娟说什么呢?
③添添跟着妈妈去东北旅游,看了东北民俗表演大秧歌。他觉得那些红红绿绿的服装一点都不好看,音乐一点都不好听,舞蹈动作也一点都不优美。是不是他的欣赏水平有问题呢?
3.针对这些情境进行交流后,还可以引导孩子们进行讨论:你和你的家人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体会吗?你们是怎样看待这些问题的?又是怎样解决的?
最后,我们可以水到渠成地进行总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无论是不同城市、不同省份,还是不同地区的人,在相互交往中都需要不断增进了解,求同存异,相互尊重。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用宽容的心态看待不同地区的风俗习惯,能够尊重不同地区人们生活习惯、饮食口味、审美情趣等差别,能够“入乡随俗”,或解决实际生活中可能遇到的类似问题,逐渐形成“和而不同”的思维方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