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本单元的整体架构
本单元的编写依据是《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主题三“我们的学校生活”中的第5条“知道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关心集体,参加集体活动,维护集体荣誉,对自己承担的任务负责(中)”,第7条“通过学校和班级等集体生活,体会民主、平等在学校生活中的现实意义(高)”,也涉及到主题一“我的健康成长”第3条“能够面对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尝试自己解决问题,体验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乐趣(中高)”。通过班级生活中“产生班委会”和“决定班级事务”两个重要活动,理解和践行“民主、平等在学校生活中的现实意义”。
本单元的两课分别为《4 选举产生班委会》和《5 协商决定班级事务》。看似两课属于平行的关系,分别讨论了班级生活中“班委会产生”“日常班级事务管理”两个方面的话题。实则从两课主题间的关系来分析,“选举班委会”也是“班级事务”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选举产生班委会的过程也是在引导学生通过民主协商的方式决定班级的重要事务。教材首先从产生班委会这一典型的、重要的、每个班级都会有的班级事务出发,初步理解班级生活中民主生活的含义。再将民主的意识和方法迁移到班级其他事务中,从而在具体的、多样的班级事务管理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民主的现实意义。
二、本单元在本册中的地位
从本册中各单元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第一单元聚集学生成长中的新问题,关注学生的课余生活、心理健康、行为习惯,属于“自我成长”的范畴。第二单元“我们是班级的主人”讨论的是学校、班级生活中的话题。第三单元“我们的国土我们的家园”和第四单元“骄人祖先 灿烂文化”教学的是“我们的国家”领域的话题。
整本教材的主题设置呈现由自我到学校再到国家领域同心圆扩大的过程。
三、各课间的关系、教学重难点
本单元为“我们是班级的主人”,教材关注五年级学生在班级管理与自我管理过程中的焦点与困惑,旨在引导学生理解班级管理中的权与责,培养集体责任感,从意识和行动两个层面为参与更广泛的公共生活做铺垫。
《选举产生班委会》关注了班委会这一重要的班级管理层级,班委会的选举也是日常班级事务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每一个班级班委会的设置各不相同,承担的责任也因班而异,产生的程序千差万别。本课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理解班委会为班级服务的功能与必备的奉献精神;能够根据不同的班委岗位慎重思考岗位条件,这是行使自己班级权利与履行义务的重要体现;同时,帮助学生了解规范的班委选举程序,理解自己在班级中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感受初步的民主、平等的公共生活,进一步树立起“班级主人”的责任感与自豪感。其中,“树立正确的观念,理解班委会为班级服务的功能与必备的奉献精神”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协商解决班级事务》是对前一课的进一步深入。民主选举产生的班委会,在管理班级日常事务中也要采用民主协商的方式,班级成员除了关注班委会选举这样的重大班级事务,也要关心班级的日常事务。引导学生出于对班级的责任心做一个有心人,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班级事务;尝试积极参与解决问题,培养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从行动上做好“班级的主人”;在协商决定班级事务的过程中,程序意识尤为重要,初步理解规范的程序是公平公正的制度保障,民主、平等是协商决定班级事务中需要秉承的原则,班级成员要在充分讨论的过程中,感受并认同民主、平等、规则对于班级生活的重要意义,这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两课都注重引导学生树立初步的程序意识,尝试用规范的程序进行班级选举或事务决策,因为程序意识是法治意识的基础之一。教师教学时要明确两课之间的延续与递进,教学《选举产生班委会》时要为《协商解决班级事务》做好扎实的铺垫。
四、教学实施中的注意事项
实施本单元整体教学,有如下几点建议:
1.充分了解授课班级的实际情况。《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课程必须贴近他们的生活,反映他们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社会,并以此为基础,提升学生的生活。”教师在教学本课时要基于对学生真实生活的充分把握,讨论学生当下的真实生活。各班级的管理模式和事务决定方式各不相同,班委会的构成情况和职责、发挥的功能也各不相同。教师应当正视班级的差异甚至是缺憾,讨论班级生活的真实现状,而不能被教材中的理想模式牵引或限制,只告诉学生“应然”而无视“实然”。将学生的生活经验转化为课堂教学的宝贵资源,真实地讨论,真诚地引导,教学才能对学生的生活和德性发展产生价值。
2.重视价值引导。由于大班额带来的管理困难,学校和班级对于学生的管理大多采用规训教育,要求学生统一服从为主,较少采用学生自治和班委会为主的班级管理模式。同时,对于学业成绩的过度强调也会造成学生对于班级事务漠不关心。教师在教学本单元时,在充分调研学生班级生活之后,会感到本单元的教学有一定困难,现实与教学目标之间差距较大。教师应当站在课程目标的高度,从价值引导的角度理解本单元的目标,旨在引导学生体会民主、平等、规则在班级生活中的现实意义,从内心产生认同,为学习六上法治专册中第三单元《我们的国家机构》做好准备,因为班级的准公共生活可以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社会公共生活。但这样的引导也应充分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感受,在充分讨论和交流分享的过程中启发和引导学生认同民主、平等、规则、程序的价值和意义,切不可采用生硬灌输和说教的方式。
3.关注行动实践,追求知行合一。一方面,行动实践是帮助学生理解和感受规范程序的内涵和意义的最直接方式,结合班级正在发生的事务,如春游计划的拟定,班委会的改选,运动会的策划等,带领学生真切地经历一次规范的选举或决策流程,能够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程序的步骤,切实体验民主、平等、公正在公共生活中的价值和意义,不能仅仅依据教材纸上谈兵。另一方面,价值的引领不应当停留在观念层面,学习道德的知识,更要引导学生践履道德行为,将所学的方法尽可能地运用到真实的班级生活中,才能对学生的生活产生意义,才是真正的教育。
五、本单元的核心素养
本单元看似是讨论校园生活、班级生活,实则是公共生活、社会参与的雏形。依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定位,本单元的学习侧重于培养学生“社会参与”这一条目下“责任担当”中的“社会责任”,以及“实践创新”中的“问题解决”。
班级、学校是学生最早参与的、最熟悉的公共生活场域,理解本单元所体现的核心素养,不能仅仅孤立地来看这一单元,要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关于学校、班级话题的整体设置来分析。
对于学生参与学校、班级生活,教材主要从两条线索进行教学目标的确立和话题的组织,即“规则”和“建设”。教材是从“规则”的要求入手,在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校园生活真快乐》中带领学生理解“校园里的号令”、“课间十分钟”如何休息、“上课了”有哪些要求,其实是对校园、班级生活进行规则意识的启蒙。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的班级》将规则教育进一步明确地提出,理解班级生活有规则,同时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对班级生活的参与度进一步加深,引导学生参与班级的建设中来。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的学校》从情感激发的角度,进一步唤起学生对学校的认识和热爱,对学校中老师的理解和敬爱。进入到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与班级共成长》旗帜鲜明地提出“我们的班规我们订”,学生对于学校和班级的规则不再是被动的服从者,已经逐步转变为积极的制定者与建设者,民主的意识开始萌芽。五上本单元《我们是班级的主人》更是通过具体的、重要的班级事务的管理,引导学生真实地经历一次班委的民主选举和班级重要事务的决定,或者回顾反思本班级中班委选举和其他重要事务决定的过程,引导学生理解班级的事务是大家共同的事务,作为班集体中的主人,每个人都应当积极参与,民主协商,同时学会协商的方法和程序。看似小学阶段关于班级的话题就此结束,实则关于 “社会参与”的话题在六上法治专册中将集中讨论,即整个国家、社会层面的民主参与和公共生活管理。学生只有充分理解学校、班级中规则和民主的含义并且认同其价值,六上进行法治专册的学习才更容易理解、迁移、融会贯通。因此,教师要明确五上第二单元在整套教材该主题序列中所处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整套教材相关内容的梳理过程中,我们看到了“责任担当”核心素养中“社会责任”的培养,即“能主动作为,履职尽责,对自我和他人负责;能明辨是非,具有规则与法治意识,积极履行公民义务,理性行使公民权利;崇尚自由平等,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与此同时,“实践创新”核心素养中“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也贯穿其中,在社会参与的过程中,仅仅树立社会责任是不够的,将责任落实到行动实践层面,就要“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有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能依据特定情境和具体条件,选择制订合理的解决方案”,这些是“社会参与”的重要表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