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单元整体教学目标
本单元对应的是“我们的国家”这一生活领域,主要对学生进行基本国情的教育。
本单元由两课组成,分别是:第六课《我们神圣的国土》、第七课《中华民族一家亲》。单元整体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四点:
1.知道我国的地理位置、领土面积、海陆疆域、行政区划。知道台湾自古以来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国的领土神圣不可侵犯。
2.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
3.了解我国不同地区自然环境的差异,知道并理解这些差异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4.知道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有着许多名山大川和名胜古迹的国家,体验热爱国土的情感。
二、各课的主要内容及教学目标
《我们神圣的国土》一课,由三个框题组成,分别是:“辽阔的国土”、“好山好水好风光”“一方水土 一方生活”。本课教学目标为:
1.知道我国的地理位置、领土面积、海陆疆域、行政区划。知道台湾自古以来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国的领土神圣不可侵犯。
2.了解我国领土辽阔,地形多种多样,知道我国山河壮美,是一个世界自然遗产众多的国家,进一步感受祖国的美丽。感受世界自然遗产的价值,初步建立关注世界自然遗产的意识。
3.了解我国不同地区自然环境的差异,知道并理解这些差异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本课的大致脉络为“了解中国基本地理概况,行政区划,领海与领土”进而了解“中国的地形特点与自然风光”在经过探讨发现“不同地域的民风民俗是与自然环境有关的”。
三课时内容关联性强,学生逐渐由宏观到微观,最后回到自己的生活中来,通过各种活动提升自己的生活,产生对于祖国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第7课《中华民族一家亲》,由三个框题组成,分别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互相尊重、守望相助”。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初步形成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2.了解不同民族的人具有不同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
第一框题“中华民族大家庭”,帮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大家庭,感受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第二框题“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指导学生通过搜集、整理并运用信息,理解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努力的结果。第三框题“互相尊重守望相助”,帮助学生知道各民族在文化习俗、生活环境等方面虽然各有不同,但都在为幸福美好的生活而努力奋斗。
三、各课之间的关系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视野不断开阔,学生对国家有了初步的了解与认识,爱国之情不断提升。但是这些了解还比较零散,缺乏整体性。
本单元旨在引导学生从整体感受祖国疆域的辽阔,认识祖国壮丽的山河,了解灿烂辉煌的各民族文化,从而产生自豪感、责任感。
《我们神圣的国土》引导学生把现阶段对祖国具体、微观的感性认识,加以集中,从宏观的角度深度领会,全面认识我国的国情,整体感受祖国的国土辽阔和山河壮丽,多角度认识祖国自然环境,感知祖国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这些内容,既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他们今后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需要。
《中华民族一家亲》则指导学生通过搜集、整理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相关的信息,体会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缔造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初步形成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四、单元整体实施建议
实施本单元教学,有如下几点建议:
1.注重主题教育,突显德育价值
《我们神圣的国土》侧重国家主权教育,《中华民族一家亲》侧重民族团结教育,两课通过显性和隐性的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始终,区别于地理、历史等学科的编排和呈现方式,突出德育课程的育人价值。这两课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法治,爱国、友善”有着重体现,教学时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
2.了解国家政策,关注“多元一体”
本单元教学中,必须了解国家的相关政策和法规,要准确规范地解读。在教学中要关注“多元一体”的落脚点,了解多元,重在一体。无论是我国不同地区自然环境的差异以及多样的名山大川和名胜古迹,还是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通过多元的了解,满足学生生活实际和成长需求,从而激发对祖国的热爱。
3.立足儿童视角,转变学习方式
本课程的教学方式多样,如探究学习、游戏体验、模拟活动等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情况最大程度地发挥教学活动的功效,因地制宜地利用当地资源,拓展教学空间,真正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促进有意义学习。
举例来说:
教学“了解我国的地理位置和疆域”时,可以指导学生搜集旅游照片,或多途径查阅相关资料获取相关数据。在课堂分享中,观察、分析、比较,得出结论。
教学“知道台湾自古以来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时,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故事,也可以指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并分享台湾省的美丽风光和民风民情。
教学“爱护世界遗产 ”时,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如何用行动爱护文化遗产,设计一份《旅游文明公约》,并在全班分享交流。
教学“感受我国的山水之美”时,建议老师们带着学生们一起列举一些能够代表中国的典型标志和象征,并说明理由。也可以观看有关祖国风光的影视片;收集整理图片、诗文、风景点门票等资料互相交流。还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我国的名山大川,设计一次旅游攻略,加深对祖国各地名胜的认识。
教学“互相尊重彼此的生活习俗”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家乡饮食和民居情况,并进行交流。在梳理归纳的过程中,体会不同地区的不同生活,在了解中达到互相尊重。
在感受“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时,可选择、列举代表民族文化的事例(如传统节日、民间传说故事、建筑、饮食等),进行交流展示。对于“各民族共同奠定祖国疆域、开发国土、维护领土完整 ”这部分内容教学,则可以按照地域、历史阶段或不同民族搜集、整理有关民族关系的资料,感受各民族维护领土完整做出的贡献。
教学“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以及“互相尊重 守望相助”内容时,可与班级文化建设、班级德育活动相结合,由学生搜集、整理、制作资料卡,进行展览分享或召开主题班会,在活动中升华情感,感受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互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