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各课之间的关系 本单元共三课,分别以文字、科技和美德为中心,勾勒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不同方面。 四、单元整体实施的建议 1.注意目标性 本单元介绍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涵盖了文字、科技、美德三方面的主题内容,知识点比较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准确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和课程的教学目标。中华传统文化知识是课程教学的载体,教材介绍传统文化的内容,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建立文化认同,树立文化自信,为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灿烂的文化而自豪。因此,课堂教学不能仅仅止步于传统文化知识的教学,应将感受中华民族的创造力、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进步的影响,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作为课堂教学的落脚点。 2.融入生活性 本单元的部分教学内容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如第9课中“独具特色的古代科学”和“独领风骚的古代技术创造”板块内容等。找到教材内容与学生已有生活的契合点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在中国古代科技巨人中,李时珍是学生相对熟悉的。在语文教材中,学生曾经学过相关的内容。设计教学时,就可以从这一人物形象入手,拉近教材与生活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加强趣味性 历史知识相关的教材内容,教师的讲述容易让课堂教学气氛沉闷。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一些趣味十足的体验活动,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如课堂上带领学生体验活字印刷术的精妙,教师利用白板技术,设计“我爱 中 国”四个字的排列组合游戏。学生兴趣盎然、思维活跃。将这4个汉字组合成了不同的句子,并利用白板拖拽功能,让学生进行现场排列组合。通过实际操作,学生真切体验到了活字印刷术对于人类文明的意义。 4.注重探究性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精彩纷呈,教材中也呈现了众多内容。课堂教学是否要面面俱到呢?教学的重难点又该如何把握?建议教师针对教学内容做好课前调查工作,了解学生真正想知道的内容,让教学设计从学生的问题出发。如:在教学“四大发明”这一板块时,教师设计了课前预习的表格,从创造改进年代、代表人物、创造改进的过程、对现在的影响这四个方面引发学生思考。这样的教学设计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以学定教,让教学更加高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自己产生问题,带领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不断地探究中,努力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