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112|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全部教学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9-3 08:33: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草原》教学反思
     《草原》这篇课文记叙了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 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表现了大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对汉族 人民的深厚情谊,表达了作者对祖国边疆的热爱以及对民族友谊的歌 颂。本课重点一是让学生通过文章优美的语句,体会作者对草原美景及人民热爱的情感;二是在阅读课文中学习、体会作者是如何准确运用词语表情达意的,从而提高表达能力。课后“思考练习”题,也是 围绕“学语言、用语言”这一特点编排的。在教学这篇文章时,我力 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享有个性化的、自由的发展空间, 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同时也不忽视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训练, 力求两者的和谐统一。
       一、采访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受地域所限,大部分学生对大草原的了解不多,单纯的指名读从 网上了解到的草原风情,又略显枯燥乏味。因此,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有去过草原的吗?正巧,我班的刘正升同学去过草原,但是只 有他一名同学去过,其他同学顿时对他投来羡慕的目光,为调动气氛, 我随机走到他身边,现场对他进行了采访,我是这样说的:“好,老 师现在就采访一下刘正升同学,草原给你的印象是怎样的?(一望无 际,空气清新)你在那里玩儿得愉快吗?骑马了吗?(没有,怕从马 上摔下来。)吃了些什么?(借机介绍奶茶、手抓羊肉)说得真好!老师也有幸在去年暑假去过一次草原,和刘正升同学的感受是一样 的。可惜大家没有去过草原,但是没有关系,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老舍先生一起领略草原美丽、迷人的风光,感受那里的民族风情。这个环节的设计我认为是成功的,当我走到刘正升同学面前采访 的时候,所有同学的目光都随之投来,我发现每一个同学都在认真倾 听,采访中刘正升同学的表现也很轻松,消除了紧张感,此时的气氛 十分融洽,确实激发了学生学习文本的兴趣。
       二、以读为本,读中悟情
       古人把学习称为“读书”“念书”,实在是抓住了学习语文的关 键,只有“熟读”才能“精思”。“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 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都是古人读书的经验之谈,至 今仍有一定的意义。过去在阅读教学中,长期存在烦琐的内容分析和千篇一律的教学 程式。使语文教学的情趣淡漠了,形象破碎了,美感削弱了,特有的 魅力坠失了……《新课标》中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 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教学本课我始终把朗读放在了第一位。本篇课文第一自然段主要描写了草原美景。教学中,我采用了小 组学习的方式,讨论:本自然段写了草原的景色有哪些特点?从哪些 语句中能够体会出?学生们边读边画,讨论非常激烈。汇报中,同学 们各抒己见,能够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找出草原景色的特点:大、绿、 美。重点有五句话: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 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汇报中, 学生能够抓住“更”、“那么”理解出草原的天与别处的不一样,说明这里空气的清鲜,天空的明朗是不一般的。学生汇报后,我是这样 过渡的:同学们说得特别好,是草原上的青草净化了空气,泛着青草 的芳香。老舍先生远离喧闹的城市,初入草原,顿觉神清气爽。在这 样美丽辽阔的境界里,老舍先生的切身感受是什么?生:犹如置身于 仙境。因此想高歌一曲,表示自己的愉快。我紧接着说:你能不能把 老舍先生的这种感觉用你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来?学生举手踊跃,能够 将重点词“更”、“那么”加重语气,并把老舍初次见到草原高兴愉 悦的心情读出来。接下来的四句话“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 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 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 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去际。”更是将草原的“大、绿、 美”描写得淋漓尽致。同学们边汇报,我边借机指导朗读,同学们朗 读的热情越来越高,后进生“刘梁”等几个同学也被这种气氛调动起 来,积极举手参与朗读。最后,我采用配乐朗读的形式将课堂推向高 潮,随着音乐的响起,我们仿佛置身于草原,沉浸于音乐所营造的氛 围之中。的确,语文课不能没有琅琅的书声。很多课文学生可以通过读, 读出我们想要讲的东西。学生们能够在反复朗读、细细品读、深情诵 读中品评感悟及体味领会语言文字之美,用心灵和作者直接对话,从 而领会作者的言外之意,意外之境。
       三、丰富语言积累
       语文课标中将“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 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 这既是学习语文、提高语文能力的需要,也有很强的针对性。儿童语 言贫乏,他们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不断积累语言的过程。头脑里的语 言材料增多,语言水平自然提高。这是社会交际所必需的,也是提高 认识、发展智力所必需的。说话时“妙语连珠、出口成章”,习作时 “文思泉涌、妙笔生花”都在于一个人具有深厚的语言积淀。本课书 语言优美,用词丰富准确,并运用了恰当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将 草原美景和人们的热情好客的场面展现在读者面前。在第一自然段的 学习中,学生们能够抓住重点词句品味草原美景,体会出作者是如何 准确运用词语表情达意的。在理解“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 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 流入去际。”这句话时,学生们能够找出本体和喻体,但是对“渲染、 勾勒”两个词并不十分理解,字典上的解释也很抽象。因此,我设计 了这样一个环节:谁能将这两个词用国画的画法表示出来?我在黑板上贴了一张宣纸,请我班“小画家”张悦来现场作画, 用了这两种画法把小丘的样子画下来,非常直观,学生当即理解,并 对这句话中作者为什么把小丘比作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 国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体会出了作者用词用句的准确。课后,学生们将本节课所学到的好词佳句按以往惯例都积累到了 语言积累本上。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果每节语文课,我们老师 都能注重这方面的训练,相信学生将终身受益。
      四、不足
      1、本课教学重点之二就是要求学生在阅读课文中学习、体会作 者是如何准确运用词语表情达意的,从而提高表达能力。课后“思考 练习”题,也是围绕“学语言、用语言”这一特点编排的。教学设计 中,我也是围绕这一重点设计的,但是在讲解“那么……那么……”、 “既……又……既……又……”这两个词时,只留于表面,没有深入 进行讲解,应该告之学生:两个“那么”连用,是写一个事物的两个 方面。“既……又……既……又……”之间是并列的关系。然后启发 学生用这个词造句加深理解就更好了。因课上的失误,作业中学生在 对这两个词进行造句时错误率较高。
      2、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 息技术不断发展,正在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生产、学习和工作 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比,信息技术教学有其明显的优点:直观、 形象,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本课书的教学完全可以利用大量从网上 搜集的草原风光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写得十分优美的、需要重 点理解的句子。虽然学生们能够在朗读中体会,想象课文所描绘的画 面,而且书中也有相应的图片,但是如果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出来,会 更加直观、形象,会更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本节课由于准备仓促, 多媒体课件没有利用上,也带来不少遗憾。今后教学中,我将会充分 利用这一教学手段使我的语文课堂更具有生命的活力。

《宿建德江》教学反思
       今天的语文课,学生们学的是一首新诗《宿建德江》,内容并 不复杂,孩子们很快就学会了,之后便进入到了朗读背诵阶段,学生 们对诗意都很熟悉,描述也很详尽,到背诵时我便要求孩子们以多种形式背(当然我也指出了几种方式)孩子们顿时活跃起来,有的找好 朋友,有的同桌合作。……有了兴趣,自然学得好。在表演时,孩子 们更是各展所长,仿佛已经走入了诗的情境,有的画出了诗的画面;有的说出了诗人要表达的情感;有的积累了其他类似的诗。古诗《宿建德江》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是一首抒写旅途愁 思的诗。诗人独自一人漂泊客乡,日暮之时,舟泊建德江上,触景生 情留下这千古绝句。诗人由景及情,由情及景,情景交融,表达了诗 人对羁旅的惆怅,故乡的思念以及对人生复杂的感受。教学这首古诗,如果仅仅停留在“解释”上,肯定枯燥乏味、了无 生趣。考虑到全诗围绕一个“愁”字,把诗人的孤寂、愁闷、思念、困 惑等复杂心情蕴含在诗中的每一个字中,有许多地方值得细细品味、 反复推敲。我就想:何不在学生已能把诗读得字正腔圆、有滋有味的 前提下,开启他们思维的火花,让学生先对古诗有一个整体的大胆猜 想,说出欣赏后的初步感受,然后再细读推敲古诗中的每一个字词, 理解意思,找到猜想的证据,小组交流后,再全班反馈,并在反馈的 过程中,结合感情朗读,最后,我再把学生带入诗的意境之中,让学 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感悟诗人的情感,并通过感情的朗读来表达自己独 特的感悟。为了升华情感,在拓展中,我利用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 夜泊》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诗人羁旅中的惆怅,思念,体味人生坎坷的 复杂情感。基于自己这样的理解和思考,我又结合多媒体来辅助自己的教 学,不管是在画面的选择上,还是音乐上,都紧紧围绕诗的意境和情 感,体现出一个“愁”字。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反思
       在这堂课中,我主要采用诵读感悟,品评赏析,积淀深化的教学方法,适时借助多媒体音乐与书中画面的渲染,引领学生读中感悟, 读中融情,悟中升情。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第一个环节:温故知新,导入新课,创设诗意课堂;第二个环节:初读诗文,感知诗意;第三个环节:品读诗文,体会诗意;第四个环节:诵读诗歌,体会情感;第五个环节:拓展训练。回顾课堂,总结如下:
       一、把握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本课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地展 开探究式阅读,本着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培 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在课堂上学生对“别枝”一词的解释产生了 歧义,借用此契机,引导学生进入词的意境:词人深夜行走在黄沙岭 的山间小道上,此时月亮已升得很高,但由于月光为山岭所挡,词人 所处的位置和鹊儿所在的枝头还是比较昏暗的。随着月亮的上升,月 光越过山顶泻向词人,词人忽然觉得眼前一亮,抬头一看,一轮皎洁 的明月已然挂上了枝头,树枝上的鹊儿也因突然受到月光的刺激而惊动不安。适时地让学生进入情境,诵读诗词,在一片读书声中,学生 走进了词人所描绘的词的意境中,见词人之所见,感词人之所感。
       二、多种方法朗读词,读中悟情。
       首先让学生自己读读诗,然后指读。当我发现该同学字音读的十分准确时,采访同学:“你觉得自己读的怎么样?我来采访采访你。” 借机强调了生字字音,“转”、“见”,使同学对字的读音印象十分的深 刻。接着,我引导同学们读诗要有节奏,古人读诗手舞足蹈,于是我 就让同学们拍手读诗,又学着古人“踏歌”而读。后来我让同学们借 歌曲《明月几时有?》来唱唱这首词,又是朗读方式的延伸。
       三、发挥想象,感悟诗意。
      在古诗词教学中,根据古诗讲究“诗情画意”的特点,在读好的 基础上,设计想象画面、说一说等方法,为古诗和今天的理解,作者 和今天的学生搭设一个桥梁 古诗带给学生的是更多想像的空间 这和今天的学生搭设 个桥梁。古诗带给学生的是更多想像的空间,这 样的创造性的预设有助于把学生引入深远的意境。如在本课中我让学 生结合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想象人物的心情、感受, 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帮助学生体会意境。
      总之,这节课,我尽力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气氛,用自己的热情 感染、带动学生,不失时机地赞赏,积极有效的引导,让学生体会到 学习语文的成就感,感受到诗词的独特魅力。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
       第一、第二句诗是整首诗的总概括,我先引导学生从“远征难”和“万水千 山”这两个词来体会长征中艰难重重,再让他们找出红军对待困难的态度的词语, 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诗句,还知道了应用什么样的感情来朗读诗句。同时,我 还引用第二句诗中的“万水千山”把学生导入下面的诗句。让学生自己找出“千 山”和“万水”的代表,学生找出“千山”的代表是“五岭”和“乌蒙”,我就 让学生自己去朗读诗句,再谈谈“五岭”和“乌蒙”给自己留下什么印象,接着 引导学生注意“逶迤”、“磅礴”和“腾细浪”、“走泥丸”的对比,让他们说出诗 人为什么这样写,从中体会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藐视困难的精神。为了让学生进 一步感受到五岭和乌蒙的特点,我还让学生自己动手画五岭和乌蒙山,大多数同 学都能准确地画出来。最后,让学生说出朗读这两句诗时应注意哪些词,该用怎 样的感情朗读。在教第五、第六句诗时,我让学生用学第三、第四句诗的方法来学习,先找 出重点词,理解重点词,再指导朗读,让学生在读中学,在学中体会,由于学生 知道应用怎样的语气来朗读,所以也就能体会出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了。最后 两句诗是整首诗的总结,我先让学生体会了诗句所表达的感情后,再让他们怀着 愉快的心情,面带笑容来朗读。在引导学生学习整首诗歌的过程中,我用的是讲授与谈话相结合的方法,意 在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避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我就是这样按照 “展示目标——整体感知——具体感知”这一教学程序的设计层层深入,用生动 的语言和不断的启发诱导,落实重点,突破难点,来实现对学生能力的拓展升华, 完成教学目标的。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
      《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所写的事件是战争年代时期发生的事,离学生的 生活较远,学生学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让学生在课前预习好课文,搜集有 关狼牙山五壮士的材料来加深理解 学生在课前有了较充分的准备 本单元的有关狼牙山五壮士的材料来加深理解,学生在课前有了较充分的准备。本单元的 教学重点是体会战争年代中英雄人物崇高的思想品质,以及人与人之间、人与自 然之间美好的情感。语文教学提倡在阅读中体验情感。小学生由于生活阅历太浅,往往对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感受太少,自己无法表达这些情感。此时,教师就可以进行范读。但教师范读时必须充满感情和有一定的朗读技巧,这样才能够给学生以启发和感染。这样通过教师生动形象、栩栩如生的范读,学生的情感才会自然而然地和作品、教师的情感产生共鸣,才会在不知不觉中学会朗读。这样训练,不仅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而且引导学生学会表达情感;不仅引导学生模仿读,而且培养学生创造读。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中,教师 的示范朗读非常重要。如在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体会到五壮士的英勇顽强的精神后,就是读时体现不出来五壮士的这种精神,这时教师的范读就显得极为重要。通过教师的范读,学生知道了应该怎样读才能体现出来这种精神。这无形中就节省了很多的时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在教学中,在阅读教学中,还要注重对关键词句的把握。通过让学生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进行理解,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从而让学生加深对语言文字的敏感程度,使教学达到应 有的效果。因此,在指导学生读书时,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朗读也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好方法。如在引导学生理解完班长领战士们走上绝路这一部分时,怎样让学生读出班长的果断和坚定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首先让学生抓住这部分中的重点词语去谈自己的体会,然后再进行朗读,学生很快地就找到了感觉,读出了班 长的斩钉截铁、坚决果断。如果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学生的语感在自然而然当中,也就训练出来了。
      不足之处:本单元,主要内容之一要学习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我感觉到学生在归纳概括方面,能力相当欠缺。他们只会单纯地从文中去摘抄……以后,还 需着重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

《开国大典》教学反思
     《开国大典》这篇课文记叙了 1949 年 10 月 1 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 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感情。课文按照开国大 典进行的顺序叙述,先讲了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然后讲典礼的主体部分。本课重在体会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成立感到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教完《开国大典》一课后,我反复回忆自己的教学过程,发现自己有了可贵 的进步,也留下了些许遗憾。我作出以下反思:
       整节课,我时时留意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与沟通,教师的教态,语言都比 较得体,学生在相对放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真正体现了“和谐课堂”。执教过程中,教学思路清晰,教学目的较明确。在学生默读课文后,交流概括出开国大典的几个场面,然后直奔重点,学习“典礼”这一部分。既要整体把 握,也紧扣重点。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 点”,在这堂课中,我结合预设的学习目标,注重渗透学法的指导,如:结合背 景资料理解课文内容;边读边展开想象理解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抓住文中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一滴水能映出太阳的光辉”,在学法指导的基础上,学生能准确抓住重点 词,体会人们因新中国成立激动而兴奋的心情。如学习“升国旗”部分,学生也 能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体会句子包涵的情感。结合课前查找的资料,体会“站” 字背后的言外之意,对文本有了深层次的理解。再如课文第 5 自然段到第 14 自 然段,写了“开国大典”的盛况。在这部分中,“欢呼”一词出现多次,教学时, 我让学生找出带有“欢呼”一词的句子,体会每一次是在什么情况下欢呼起来的?这表达了人们怎样的思想感情?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朗读。接下来 让同学们交流,彼此启发,使思想拓展,思维活跃起来。同学们就是在这样一种 相互合作交流中,情感得以交融,从而体会到了文章的思想感情,这些都与我的 预想一致。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 作探究;我还及时捕捉学生的思维的闪光点,及时地进行评价。对课堂上出现的 失误及时进行自我批评与反思。课堂的开放、民主,平等得以体现。
       课后反思时,我深刻地意识到:这堂课中,朗读指导没有体现层次性。在学 习课文的重点段,必须要充分地学生多形式、多层次的朗读与评价,才能体会首 都人民的兴奋、激动、自豪的心情。离不开教师的指朗读指导。“细节决定成败”, 是我上课后得到的教训。教师要做教学的有心人,只有关注课堂细节,生成才能 别样精彩。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0-9-3 08:34:5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2 13:2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