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科书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为依据,吸纳语文课程改革的优秀成果,沉淀课程改革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加强语言文字运用,加强语文和生活的联系,致力于构建开放的、富有活力的教科书体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教科书编写思路
1. 双线组织单元,加强单元整合。
教科书围绕“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除了加强不同年段、不同册次之间的纵向联系,体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发展梯度,教科书还着力加强单元内部的横向联系,使各板块内容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学生发展。从本册教科书开始,每个单元设有“导语”,在单元导语中明确语文要素;单元中的某些课文落实语文要素,贯穿着方法的学习与运用;在语文园地中安排“交流平台”栏目,进一步强化语文要素,梳理总结, 提炼学习方法;某些单元的“词句段运用”和“习作”还引导学生实践运用本单元学习的方法;各部分内容环环相扣,相互配合,使每个单元形成一个系统。
2. 强化阅读,构建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
从本册教科书开始安排略读课文,形成“精读”“略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精读课文、略读课文和“快乐读书吧”,各自承担着不同的功能:精读课文学习方法,略读课文运用方法,“快乐读书吧”使课外阅读课程化,引导学生进行大量阅读实践。通过这样的设计,使得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有机整合,共同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3. 重视方法指导,促进能力提升。
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集中体现了学习方法的指导与运用。每个单元的“交流平台”,都聚焦学习方法,围绕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从学生的学习实践中提取可迁移运用的方法,总结出一些最基础的、最重要的学习经验,使学生对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同时,在练习活动中渗透方法,培养学生的方法意识。教科书中的每一个练习活动,往往不只是简单提出一个学习要求,而是引导学生运用某种方法完成学习任务,开展学习活动的过程也是方法运用的过程。这些练习活动蕴含的学习方法,都可以举一反三地迁移运用于今后的阅读和表达实践。
4. 突显实践性,加强语言文字运用。
教科书着力加强语言文字的运用,无论是练习活动的设计,还是语文园地的内容安排,都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在生活情境中运用语文,突显语文课程实践性的特点。比如,关于词语的练习活动,关注词语的结构特点,但又不只是关注词语的外在形式,不局限于词典义,而是促使学生调动生活经验,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运用词语,激发学生学习词语的兴趣。
教科书还努力加强阅读与表达的联系,促进读写结合,将阅读中的收获迁移运用于自我表达,使学生的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
二、教科书主要内容
本册教科书安排了八个单元,其中六个单元是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结构组成的单元,其人文主题分别是“学校生活”“金秋时节”“童话世界”“祖国河山”“我与自然”“美好品质”。另外两个单元比较特殊:第四单元“预测”是一个阅读策略单元,是围绕阅读策略的学习编排的;第五单元“留心观察”是一个习作单元,是围绕习作能力的培养编排的。
1. 阅读。
(1) 精选文质兼美的课文。
在每个单元中,都精选程度适宜、文质兼美、内涵丰富的课文,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情感熏陶,养成良好品质。
精读课文,一般从朗读理解、积累运用、拓展实践等维度进行课后题的设计,着眼于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促进语言积累和运用,启迪思维,培养语文实践能力。部分课文后安排了以下栏目:“阅读链接”,提供与课文内容相似或语言形式相似的短小篇章或片段,由课文自然延伸,引导学生拓展阅读、对比阅读,扩大阅读视野;“资料袋”,提供作者简介、补充材料等方面的阅读资料;“小练笔”,提供练笔机会,引导学生由读学写;“选做”,设计更为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课题旁有星号的是略读课文。略读课文与精读课文的教学要求有所不同,指向“粗知文章大意”的教学目标。略读课文与精读课文的呈现方式也有所不同,不安排写字,不设课后题,而是在文前安排“学习提示”,提出要求学生思考的问题,或提出相关的学习建议。在第一篇略读课文《不懂就要问》中,提示了略读课文的定位,提出了关于略读的具体建议:“可以读得粗略一些,了解课文大意就行。”“如果有个别的字不认识、个别的词语不理解,也没有关系。”这样编排,使学生明确略读课文与精读课文的不同,初步了解略读这一阅读方法。略读课文承担的另一个功能,是迁移运用从精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如
《不懂就要问》的学习提示“把有新鲜感的词句画下来和同学交流”,体现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引导学生自主交流阅读体验,交流自己感到新鲜的、陌生的词句。
(2) 编排阅读策略单元,集中学习“预测”策略。
教科书第四单元是以“预测”为主线编排的阅读策略单元。这种单元类型,不以双线结构的方式来编排,而是完全以阅读策略为主线进行编排。
这个单元的编排体例不同于其他单元。先安排一篇精读课文,引导学生学习预测策略,接下来安排了两篇未呈现完整内容的课文,引导学生运用预测策略进行阅读。在精读课文中,旁批和课后题相结合,展现了预测的基本方法。其中,旁批呈现某位阅读者的思考过程,提示学生可以在哪里预测(如题目、插图),可以预测什么(如故事的情节、故事的结局),用阅读者在阅读时的思考过程给学生以示范。课后题引导学生交流阅读过程中想到了什么,借助什么来预测。这样的设计,启发学生在读书的时候不只要了解“文章是什么意思,有哪些情节”,还要反思阅读过程,回溯思考“我是怎么读的,阅读过程中我想到了什么,我是怎么获得这些阅读经验的”,并且在与同伴交流的过程中,互相启发, 不断丰富阅读经验,更好地迁移运用于今后的阅读实践。
后面的两篇课文,主要体现预测策略的实践和运用。这两篇课文都没有在教科书中呈
现完整的内容,对学生提出了两方面的要求:一是提示学生在阅读的时候,一直要积极主动地思考,一边读一边预测后面的情节;二是预测教科书中未呈现出来的故事内容。
在整个单元中,还穿插安排了一系列阅读活动,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引导学生尝试运用阅读策略。比如,给出文章或书的题目让学生预测;又如,一个同学朗读故事,其他同学预测故事情节,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阅读活动中使用预测策略,感受阅读带来的乐趣。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从不同角度强调预测策略的好处,引导学生通过交流,体会到预测策略可以运用于生活中的多个场景,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预测策略的巨大实用价值。
(3) 安排文言文,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安排文言文《司马光》,以学生熟悉的故事内容,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对小学阶段文言文的学习,教科书作了准确定位,并通过课后题体现出对三年级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要求:初步接触文言文,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比如,课后题中“跟着老师朗读”的要求,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正确流利地朗读文言文,初步获得语感;说说“这篇课文的语言和其他课文有什么不同”,旨在引导学生交流初次接触文言文的感性认识,在交流中增加学习兴趣;另外,引导学生迁移运用借助注释学习古诗的方法,让学生借助注释讲故事,而不是要求逐字逐句翻译,或全文翻译。
2. 习作。
教科书重视表达,同步推进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加强习作教学。
(1)编排专门的习作单元。
第五单元“留心观察”是专门的习作单元,是以培养习作能力为核心编排的单元。整个单元以“观察”为主线,通过一系列阅读和习作活动,引导学生体会“留心观察”和“细致观察”的好处,着力培养学生主动观察生活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今后的习作能力发展奠定基础。
这个单元的体例与普通单元有所不同,先安排两篇精读课文,然后是“交流平台”和“初试身手”,之后是两篇习作例文,最后是单元习作。其中,习作单元中精读课文的定位与其他单元不同,直接指向表达,强调从阅读中学表达,每课的课后题都突出体现了这一特点。“交流平台”以精读课文为例,提炼出本单元的两个学习要点:“留心观察”和“细致观察”,引导学生通过交流,体会观察的重要性。紧接着,就是“初试身手”,让学生趁热打铁,试着记录自己的观察所得。然后安排了两篇习作例文,均配有旁批,在典型的地方加以批注,分别从不同角度启发学生观察,提示观察的不同视角,使学生进一步领悟到,细致观察生活是准确表达、生动表达的重要前提。
通过这几个板块,形成习作单元的完整结构:“导语”明确语文要素(习作要求)——“精读课文”学习表达方法——“交流平台”梳理总结表达方法——“初试身手”初步尝试运用表达方法——“习作例文”进一步感悟、积累经验——“单元习作”呈现本单元的学习成果。
(2) 每个单元中的习作编排。
每个单元中的习作,精选话题内容,着力激发学生的习作动机,培植表达自信。话题的情境创设力求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有话可写,乐写愿写。除了引导学生写叙事类文章,还引导学生写说理类文章,以满足社会交际的需要,满足学生表达自我的需要。如第七单元习作“我有一个想法”,鼓励学生关注社会,倾吐自我,表达真实想法,拓宽学生的习作视野,使习作成为学生自我表达的工具,激发学生主动习作的内在动机。
在每个习作中,加强习作指导,降低习作难度。为了解决学生不知道“写什么”、不知道“怎么写”的问题,教科书根据不同话题的不同特点,对学生的习作过程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比如,第一单元习作“猜猜他是谁”,提供不同角度的习作样例,开拓学生的习作思路;第三单元习作“我来编童话”,提出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梳理这些问题的答案,并适当组合,进而形成一篇习作;第六单元习作“这儿真美”,唤起学生的阅读经验, 让学生借鉴课文中的表达方法,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第八单元习作“那次玩得真高兴”,提醒学生“看照片”,或“跟当时和你一起玩的人聊一聊”,唤起学生的长时记忆, 丰富习作素材。教科书采用多种形式指导学生完成习作,这些指导性的内容不只适用于完成某次习作,其中也蕴含着完成某一类习作的方法指导。
(3) 随机安排课后“小练笔”。
教科书在某些课后灵活地安排“小练笔”,促进读写结合,由读学写。比如,结合课文《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引导学生写自己上学放学路上看到的风景;结合课文《富饶的西沙群岛》,引导学生看图写话,描写观察到的景物;结合课文《大自然的声音》,引导学生仿照课文的表达方式写自己听到的声音。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模仿课文的语言形式,表达自己的生活,培养学生随时随处提笔记录生活的好习惯。
3. 口语交际。
本册教科书安排了四次口语交际。交际话题各有侧重,既有侧重于发展口语表达能力特别是当众表达能力的独白类话题,如“我的暑假生活”“名字里的故事”;也有侧重于培养交流讨论能力的对话类话题,引导学生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发表自己的想法,如“身边的‘小事’”;还有侧重于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更好地完成交际任务的功能性交际话题,如“请教”。观照各种类型的交际话题,从不同角度推动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能力的发展。
教科书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为每一次口语交际活动提出符合学生发展水平的目标要求。如“讨论”,二年级引导学生学习轮流表达,三年级开始,强调在讨论时认真倾听,充分关注每个人发表的意见,并初步尝试汇总小组意见。
4. 语文园地。
全册教科书除了第五单元没有安排语文园地,一共安排了七个语文园地,围绕每个单元的内容进行复习巩固、拓展运用。
语文园地设置了以下栏目。
“交流平台”,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的学习收获,对本单元的学习重点进行归纳、梳理、总结,大多通过与学习伙伴交流的方式,将语文要素具体化,呈现期望学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而掌握的方法、养成的习惯或形成的观念,引导学生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将无意识的行为变为有意识的行为,主动运用于今后的语文实践。
“识字加油站”,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引导学生学习一些常用字。 “词句段运用”,延续低年级“字词句运用”的设计理念,并体现中年级的学段特点,
安排系列语言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语言文字,提升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书写提示”,开始学习钢笔字,并提示一些书写要点,指导学生在写正确的基础上写美观。
“日积月累”,集中安排古诗、俗语、名言警句等传统文化经典内容。
5. 快乐读书吧。
延续低年级的编排体例,以“快乐读书吧”带动学生课外阅读,使课外阅读课程化。本册结合“童话世界”单元,推荐学生阅读童话。“快乐读书吧”设计两个内容板块: “你读过吗”“相信你可以读更多”,分别采用不同的形式推荐书目,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
在“快乐读书吧”中对学生进行必要的阅读方法提示:“只有发挥想象,才能真正领略童话的魅力。”“把自己想象成童话中的主人公,和故事中的人物一起欢笑,一起悲伤。”通过这样的方法指引,使学生在阅读童话时读得更深入、更投入,体验到更多的阅读乐趣。
6. 识字表、写字表、词语表。
教科书后附有“识字表”“写字表”和“词语表”。“识字表”列出了本册要求会认的字,其中蓝色的字是多音字(指之前学过这个字,此次出现作为多音字学习);“写字表”列出了本册要求会写的字;“词语表”列出了本册精读课文要求会写的词语。
三、教学目标
(一)识字与写字
1. 对学习汉字产生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 认识常用汉字250 个,会写常用汉字250 个。
3. 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会运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词典。
4. 能使用硬笔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
5. 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二)阅读
1.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3.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词语的意义。
4. 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5. 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6. 诵读优秀诗文,展开想象,了解诗文大意。
7. 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8. 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9. 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图书资料,乐于与同学交流。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万字。
(三)习作
1. 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2. 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
3. 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4. 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根据表达的需要,正确使用句号、逗号等标点符号。
(四)口语交际
1. 能用普通话交谈。学会认真倾听,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
2. 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
3. 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四、使用教科书要注意的问题
使用教科书,要树立整体的观念,关注教科书的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要树立方法意
识,将方法指导有机融入教学过程。
1. 识字与写字。
中年级依然要重视识字写字教学,在鼓励学生自主识字写字的同时,依据学生的实际状况进行分类指导,特别是难字、容易出错的字,要用恰当的方法加以点拨。
本册教科书的多音字数量较大,要引导学生读准字音,并帮助学生掌握学习多音字的方法,形成分辨多音字读音的能力,在阅读时遇到多音字能借助字义推断字音。
2. 阅读。
阅读教学,要通盘考虑课文的教育价值,兼顾几方面目标的实现:一是体现本单元的重点目标,落实单元语文要素;二是体现本课特点的个性化学习目标,基于文本的特殊性,挖掘有教学价值的学习内容;三是落实学段的常规性目标,完成本学段每篇课文都要完成的基本任务。教学时,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依据每篇课文的课后题或学习提示确定教学内容。
重视朗读的同时,要进行持续的默读练习,使学生逐渐能够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并能在默读的同时思考问题,为学生提升阅读品质、不断提高阅读速度打下良好基础。
要准确把握略读课文、文言文等不同类型课文的目标定位,避免拔高要求。阅读策略单元中的课文和习作单元中的课文,各有用途,应避免定势思维,用好课文,指向核心目标的达成。
要重视课外阅读,将课外阅读课程化落到实处。促进学生主动进行课外阅读,并组织交流阅读体会,使学生在阅读中感受语文学习的快乐。
本册教科书采用难字注音的方式,标注单字音,方便学生知道字的本音。朗读时,可读字的语流音。比如,“清楚”的“楚”注音为chǔ,朗读词语时,“楚”读作轻声。
3. 习作。
准确把握习作的目标要求,使三年级习作与二年级写话自然衔接,平稳过渡。习作要求定位在“写清楚”,不要求“写具体”。从习作教学伊始,就让学生体会到,习作是为了与人交流,要清楚表达自己的意思,让别人能看明白。每次习作话题,设定适当的目标要求,引导学生将自己想表达的内容表达清楚,尽力避免定位不准、拔高要求的问题。
习作教学要重视引导学生自我修改,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教科书在很多习作中,都提示学生写后自读并作必要的修改,将习作完成之后的自我修改作为习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将所学的修改符号运用于学生真实的习作过程。教学时要让学生每次习作后都有自我修改的环节,使之逐渐成为习惯。
要强化习作的交际功能,使学生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提高习作能力。教科书对写后交流的提示,体现了书面表达的交际功能,重视培养学生的交际意识、对象意识,引导学生在与人分享的过程中,感受习作的乐趣,体验与人进行书面交流的成就感,彰显在作后交流中提升习作能力的理念,避免作前的过度指导束缚学生的灵性。提倡从学生的习作成品中发现问题,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将习作的具体指导放在学生习作之后,引导学生作后充分交流,在与同伴、与老师交流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通过读者反馈获知如何把自己想写的内容写得更清楚。
另外,要特别重视习作单元的教学,准确把握习作单元的编排意图,紧紧围绕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这条主线开展教学。找准习作单元中精读课文、习作例文的定位,对单元中的“交流平台”“初试身手”等相关资源进行有效组合,使学生通过学习这个单元,在观察的兴趣、主动观察的愿望等方面有较为明显的提升。
4. 口语交际。
要依据不同的口语交际类型,设计符合交际话题的情境,有侧重地培养学生的倾听、表达或应对能力。多给学生创造当众表达的机会,重视引导学生成段表达,避免对生活场景的简单重复。
要重视交际方法、策略的学习,引导学生在完成真实交际任务的同时,实践交际方法,学习运用交际技巧和交际策略。通过不同交际话题、不同交际情境,使学生有机会面对不同场合(正式场合、非正式场合)、面对不同交际对象(多人、一人),学习在不同情境下实现交际目标,发展口头表达能力,不断增强交际的勇气和自信心。
除了专门的口语交际课,还要重视日常教学中无处不在的口语交际活动,关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交际品质,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比如,可以利用课前几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述,让所有学生都有表达机会;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的口语表达情况,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运用口语交际课中的学习成果。
5. 识字表、写字表和词语表。
“识字表”“写字表”供复习总结之用,教师可以根据自己教学的需要灵活使用。“词语表”中的词语,要注意引导学生加以积累和运用。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不断丰富他们的语言积累,强化语言运用的意识。
五、教师教学用书的内容和编写意图
教师教学用书是教师教学的参考用书,编写本书的主要目的是帮助教师把握教科书特点,领会编写意图,明确教学要求,并提出教学设计和实施的建议。需要强调的是,本书中的教学建议、教学设计、课时安排等,只是给广大教师提供一个教学的基本依据,仅供参考。教师要结合当时、当地、本人、本班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安排教学进程。
本书按照教科书的体例,在每个单元前面编排了“单元说明”,介绍单元的主要内容及其内在联系,为教师理解教科书和进行教学整体设计提供帮助。
每课一般包括“教材解析”“教学目标”“教学建议”等内容,有的还提供了“问题提示”“教学资源”“教学设计举例”。
“教材解析”,对课文的内容和语言特点等进行解析,为教师解读文本提供借鉴。
“教学目标”,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提出通过本课学习期望达成的学习结果。
“教学建议”,对如何实施教学提出建议,重点提示识字写字、阅读理解、积累运用等方面的教学建议。需要注意的是,教师教学用书中的教学建议不是流程式的建议,不意味着教学的先后顺序。教师教学时应根据“教学建议”中提示的要点,进行重新组合,形成符合本班学生实际的教学过程。
“问题提示”,主要针对教材中的疑难问题进行解答,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教材,也有的是针对教学的重难点提供一些方法的指引。
“教学资源”,主要提供一些与课文相关的参考资料,供教师备课时参考。其中有的内容可以直接用于教学,有的内容只供教师阅读,不必告诉学生。
“教学设计举例”,是教学设计的案例,有时提供完整的教学设计,有时提供某一课时的教学设计。为了体现教学设计的多样化,有的教学设计体现了“教学建议”里的思路, 有的则与“教学建议”中提供的思路不尽相同。
为了方便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本册教科书配有多种辅助教材。除教师教学用书以外,还配有写字教材、教学挂图、投影片、录音带、CD、同步阅读《雨燕风筝》、《快乐读书吧·名著阅读课程化丛书》、《同步解析与测评》、生字生词卡片(教师用、学生用) 等,供教师和学生选用。
教师在使用本册教科书和教师教学用书的过程中有什么意见、建议,可以来信反馈给我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