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57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六年级语文常考经典名言和诗句,趁早给孩子收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8-21 09:38: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经典古诗名言

一、互相帮助格言

1.花要叶扶,人要人帮。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2.诚心能叫石头落泪,实意能叫枯木发芽。

2.帮助别人的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帮助。



二、勤学格言

1.知识是我们飞向天空的翅膀。

2.思考可以构成一座桥,让我们通向新知识。

3.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三、时间格言

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3.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4.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

5.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四、友谊格言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

2.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3.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汪洙)

4.岁寒知松柏,患难见真情。(无名氏)

5.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邢俊臣)



五、名人名言——关于读书

1.一日无书,百事荒芜。(陈寿)

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3.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4.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5.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六、关于思乡的诗句

1.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张九龄)

2.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杜甫)

3.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马戴)

4.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5.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见在他乡。(袁枚)

6.家在梦中何日到,春生江上几人还?(卢纶)

7.江南几度梅花发,人在天涯鬓已斑。(刘著)



七、关于刻苦的名言

1.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欲要看究竟,处处细留心。

2.虚心万事能成,自满十事九空。滴水能把石穿透,万事功到自然成。

3.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八、关于母爱的诗句和名言

1.《游子吟》【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



九、关于理想的名言和古诗

1.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 ——苏格拉底

2.理想是指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 列夫. 托尔斯泰

3.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 李白

4.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 陆游

5.志当存高远. —— 诸葛亮

6.有志者事竟成。—— 范晔

7.理想是石,敲出黎明。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

8.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



十、关于节日的古诗

1.春节:《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2.清明节:《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3.中秋节:《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4.重阳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5.七夕节:杜牧 《七夕》

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十一、歇后语

1.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

2.早开的红梅——一支独秀

3.砌墙的石头——后来居上

4.关羽失荆州——骄兵必败

5.王羲之写字——入木三分

6.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7.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8.孙悟空大闹天宫——慌了神

9.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10.张飞穿针——粗中有细

11.包公断案——铁面无私

12.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十二、读读背背(气象谚语)

1.日落胭脂红,无雨必有风。

2.夜里星光明,明朝依旧晴。

3.今夜露水重,明天太阳红。

4.有雨山戴帽,无雨山没腰。

5.久晴大雾必阴,久雨大雾必晴。

6.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7.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8.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9.蚂蚁搬家蛇过道,明日必有大雨到。

10.春雾风,夏雾晴,秋雾阴,冬雾雪。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8 20:3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