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973|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猫》同步练习及答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8-20 09:43: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套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时练同步练习单元测试期中期末考试题免费下载为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整理,所有内容与教育部审定新编教材同步,本站试卷供大家免费使用下载打印。
       因为试卷复制时一些内容如图片之类无法显示,需要下载的老师、家长可以到帖子下面(往下拉)二楼下载WORD编辑的DOC附件使用!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猫》同步练习及答案
16 猫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虐待(nüè)  屋脊(jǐ)   污涩(sè)
B.怅然(chàng)     诅咒(zǔ)       蜷伏(quán)
C.红绫(líng)      怂恿(sǒng)     惩戒(chéng)
D.一缕(liǚ)       娱乐(yú)       妄下断语(wàng)
2.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下落不明)
B.可怜这两月来相伴的小侣(小伙伴)
C.三妹很不高兴的,咕噜着道(咕哝)
D.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形容事物不清晰)
3.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描写方法。
(1)它在园中乱跑,又会爬树,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        )
(2)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        )
(3)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        )
4.下列对课文中有关语句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对失去美好事物的伤心。
B.自此,我家永不养猫——因主观臆断致猫死亡,而内心后悔内疚。
C.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这只猫是因为“我”的主观臆断而死,不能挽回,而更加内疚后悔。
D.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我”明白真相后的愤怒。


课内品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7题。
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
妻听见了,也匆匆地跑下来,看了死鸟,很难过,便道:“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它常常对鸟笼望着,我早就叫张妈要小心了。张妈!你为什么不小心?!”
张妈默默无言,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
于是猫的罪状证实了。大家都去找这可厌的猫,想给它以一顿惩戒。找了半天,却没找到。真是“畏罪潜逃”了,我以为。
三妹在楼上叫道:“猫在这里了。”
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一时怒气冲天,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
我心里还愤愤的,以为惩戒得还没有快意。
隔了几天,李妈在楼下叫道:“猫,猫!又来吃鸟了!”同时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地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
我心里十分地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
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地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5.梳理选文中“我”情感的变化过程,然后填空。
→→无奈→     
6.从选文及课文全文来看,“我们”断定猫咬死鸟的根据和这只猫遭受冤屈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7.根据选文,对“我”做简要评价。

课外拓展
类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8~11题。
丑  猫
①每次瞥见院子里有猫跑过,我都会想起以前我们这个院子里生活过的一只小猫。邻居们对这只猫都很熟悉,叫它丑猫。固然,谁也说不清楚它是从哪儿来的,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这是一只被抛弃的猫,因为它一直对人心存依恋。
②这只被叫作丑猫的猫真的很丑。它只有一只左眼,右眼处是一个黑乎乎的令人惊骇的深洞。右耳也残缺不全了。一条又宽又长的伤疤从头顶一直延伸到肩上。右后腿不知何时折断又接上了,但已经严重弯曲。尾巴早就没了,只剩下短短的一截,总是翘着。全身暗灰色的毛脏兮兮的,黑色的条纹已经很难分辨出来。凡见过这只猫的人,产生的第一反应就是:这只猫真丑!
③因为这只猫相貌丑陋,所以邻居们都不喜欢它。孩子们看见它远远地就绕开了,更别提摸摸它抱抱它了;大人们一看见它就吓唬它驱逐它,甚至还用石头砸它。丑猫有时候想进到楼道里去,但人们只要一发现它想进来,就用浇花的水管子冲它,或用楼门夹它的爪子。但不管人们怎样对待它,丑猫从不对抗。如果人们用水管子冲它,它不跑也不躲,只是呆呆地站在那儿,任凭冷水淋到身上;如果人们扔东西砸它,它也只是轻轻地抬抬爪子,好像在请求人们的谅解。
④与人亲近一直是丑猫的一个幻想。如果有哪个胆大的孩子瞥见它而没有躲避它,它就赶忙跑过去,用头蹭人家的手,一边蹭,还一边喵喵地高声叫着,希望能得到一点点温柔的抚摩;如果有谁愿意破天荒地抱抱它,它就急忙舔舔人家的衣角或者它能够得着的东西,渴望能留住这一刻难得的温情。但更多的时候,丑猫得到的都是厌弃和驱赶。
⑤有一天,一个更大的不幸降临到了丑猫的头上:孤独的丑猫朝附近的几只狗走了过去,它大概是太寂寞了,想和那几只狗交个朋友吧,没想到那几只狗却毫不留情地咬伤了它。我在屋子里听到丑猫凄惨的叫声,急忙跑了出去。等我跑到丑猫跟前时,丑猫正躺在地上,身子蜷缩成了一团,全身血肉模糊,脸上挂满了泪痕,已经奄奄一息了。丑猫不幸的一生就要走到尽头了。我把它从地上抱了起来,它声音嘶哑,艰难地喘着气。我双手抱着它,一动也不敢动,唯恐再弄痛了它,它却挣扎着要舔一舔我的手。我把它搂到了胸前,它的头紧紧地贴到我的手掌上,用那只黄黄的小眼睛注视着我。突然,我听到它用微弱的声音“喵”地叫了一声。显然,这只猫在遭受了如此巨大的痛苦后,仍然渴望着一丝怜爱,或是一丝同情!当时,我觉得我怀里的这只猫是我一生中见过的最可爱最英俊的动物。它从没想过要咬我,要挠我,或者摆脱开我的怀抱,它只是默默地看着我,完全相信我能够减轻它的痛苦。丑猫就这样在我的怀中慢慢地死去了,没能等我把它抱回家。
⑥丑猫只是身体残疾,而我们人类是心灵残疾。我们对那些形象优美的生物关爱有加,对那些卑微弱小的生灵却漠不关心。世间的大爱,应该是对一切生命的尊重,不因其美丽而关怀庇护,不因其丑陋而鄙视厌弃。
(选自《意林》,有改动)
8.简要说明第②段对丑猫的描写在全文中的作用。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0-8-20 09:43:22 | 只看该作者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猫》同步练习及答案.zip (1.3 MB, 下载次数: 959)


获取解压密码请打开微信扫描下面图片关注公众号即可自动发送
如果已关注并遗忘密码,请扫码进入公众号,在底部输入“密码”会自动回复最新下载密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20-8-20 09:43:32 | 只看该作者
1.D 解析 D项,“缕”读音应为“lǚ”。
2.D 解析 D项,“若有若无”在此处应是形容关系不亲密。
3.(1)动作描写 (2)外貌描写 (3)神态描写
4.D 解析 D项,这句话突出了“我”的懊悔自责和自我反省的精神。
5.解析 开始“我”以为是猫吃了鸟,很“愤怒”;后来“我”发现了事情的真相,很“悔恨”;想补救自己的过失,但无法补救,很“无奈”;最后猫死去,“我”很“难过”“悲痛”。
参考答案 愤怒 悔恨 悲痛
6.根据:它常常对鸟笼望着。原因:“我”的主观臆断和猫自身存在的弱点、缺陷。
7.解析 结合人物的主要行为进行评价,选文开头“我”主观臆断是猫吃了小鸟;选文中间“我”惩戒“罪”猫;选文结尾“我”知道事情真相后后悔自责。
参考答案 凭表面现象判断是非,不可取;惩戒邪恶,表明其正义感;发现冤屈无辜后悔自责,表明“我”内心善良、勇于自省。
8.突出丑猫的丑陋,说明人们不喜欢丑猫的原因,同时为下文写丑猫的悲惨结局埋下伏笔。
9.这样写,一方面说明“与人亲近一直是丑猫的一个幻想”,丑猫不想伤害人,丑猫的心灵“不残疾”;另一方面希望人们不应因丑猫外形的丑陋而鄙视厌弃它。
10.它对人们对它的冷漠、欺凌不怨恨,不报复,哪怕得到一丝关爱,也很满足。即使在最痛苦的生命尽头,它也避免伤害到“我”,丑猫的心灵是美好的。因此,作者说丑猫是他一生中见过的“最可爱最英俊的动物”。
11.示例 世间的大爱,应该是对一切生命的尊重,不因其美丽而关怀庇护,不因其丑陋而鄙视厌弃。
12.(1)示例 ①关爱生灵,从我做起。②情系万千生灵,创建和谐家园。
(2)早有蜻蜓立上头 留连戏蝶时时舞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3)示例 ①英雄母亲,受人尊重;卑劣小人,遭人唾弃。②拥有宽广的爱心,让世界永远充满温馨。
13.(1)标题:春光好,正读书〔或:与春天一起读书/春光明媚读书时/阳春三月好读书/沉浸(醉)在春光里〕(符合画面主题即可)
(2)略。(要点:画面内容完整,有情景,语言生动连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9 09:5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