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27日,城东北五乡镇区域教研活动在美丽的高岭中小成功举行,我有幸听了马老师执教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课。马老师的教学设计条理清晰,有张有弛,朴实之中闪着亮点:
一、善用激励性评价促发学生的自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评价语言要努力发挥激励作用,让学生更积极更主动地学习和掌握知识。例如:在学生写出7个分数加减法算式时,马老师问学生哪些是已经学过的,有个学生说3/10+3/20也学过,而其他学生都没学,此时马老师灵机一动,马上表扬说:“这位学生预习得真好!”其实课前预习就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看似简单的一句评价,不但让这个学生更加自信,也让其他学生懂得课前预习的重要性。再如:“老师为你点赞,老师都没想到”、“同学们,你们的学习能力真强”、“这位同学很善于思考,老师很佩服你”……这些激励性的评价极大地鼓舞了孩子,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重视情境创设,注重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当一个数的运算与所代表的情境中的物体相联系时,才能在学生头脑中获得真正的意义,情境可以赋予数以意义,从而使抽象的数成为具体的物体。而复习铺垫是为了通过再现或再认等方式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相关知识,同时为新知识学习分散难点,有利于迁移。
课始,马老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生活垃圾类别,让学生读信息并谈感想——“垃圾分一分,环境美十分”。这一情景的创设,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充分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教学理念。其次在这个情境中,马老师给学生提供了一组开放性的学习素材,有利于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在学生列出的7个算式中,其中3/10+3/10是同分母分数的加法,意图是复习同分母分数的加法法则,另外6个是异分母的加法或减法,为接下来新知的探究提供了素材。
三、教学中充分体现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理念。
探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是本课的中心环节。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马老师安排以下几个环节:
1、小组合作,讨论:3/10+1/4能否转化成已学过的知识?注意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
2、尝试独立完成。
3、集体交流反馈。
4、二次尝试1/4+1/5
5、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5/7—4/9
6、算法优化。在多种算法中,讨论出最合理的方法。
通过上面的交流与合作,学生得出的算法有:(1)化成小数计算(2)通分计算。当学生出现这几种方法后,马老师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体会并感悟出:化成小数计算时有一定的局限性,从而得到: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要先通分,再计算比较合理。在此基础上归纳概括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法则。
此环节中马老师将学习的自主权完全交给了学生,使学生最大程度的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体现。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经历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算法多样化、优化的过程,使他们在体验中理解、掌握了异分母分数相加减的方法,既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又使学生的探究能力、自学能力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一个疑问:在学生汇报3/10+1/4的计算方法时,有个学生说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化成小数。这本就是课堂上一个自然生成的亮点,为什么老师不能及时表扬这个学生,而是说一会再解决?其实这也是老师课前预设的一种情况,由于老师没有及时处理此学生的信息,导致后面的计算学生都用通分的方法,而老师又强行去用小数解决。此教学环节显得不够流畅、清晰。
总之,这是一节成功的示范课,马老师不追求表面热闹、花哨,不把公开课上成教具的展示课、游戏课,不搞教学的形式主义。不盲从,能针对本课时计算课的特点,采用合适的方法和形式,扎实让学生理解算理,学会正确计算。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不浮躁、不走过场,注重有效教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