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课文,读通读顺】
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字,读起来语气不尽相同:(1)陈述;(2)肯定;(3)感叹(用于直抒胸臆)。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
朗读时还要注意25个“而”字,读时应分辨轻重。一般来说,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凡作为连接词语的“而”和有调整音节作用的“而”,则可以轻读。如:朝而往,暮而归。
此外,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句式,读时节奏要富于变化,悦耳动听。
【通读课文,理清思路】
第一部分(1):醉翁亭的地理位置及名字的由来。
第二部分(2):山间朝暮,四季景色。
第三部分(3、4):太守与民同醉同乐的情景。
【研读第一段,欣赏醉翁亭】
1.总领全文的是哪一句?
环滁皆山也。
2.划分段落内部层次,理清文脉。
这段总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
分两层:第一层写环境并点题:环滁皆山→西南诸峰→琅琊(鸟瞰)→酿泉(由俯到仰)→醉翁亭(自下而上,点题)。
第二层写亭的得名:建亭者→名亭者→乐(题眼,主线)。
3.分析第一层的写景方式。
自远而近,从大环境写起,层层渲染,步步推进,一步步把读者带入佳境,并交代了下文的游乐路线与环境。
4.解释“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含义。
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后用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研读第二段,欣赏琅琊山】
第二段描写山间朝暮之景,作者是怎样安排的?
利用时间推移,采用了先分别描写,后总收说明的方式。分写:从早到晚,“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总收:“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描写四时之景,也采用这种方式。分写:由春到冬,“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总收:“山间之四时也”。
【研读第三段,欣赏官民同游】
1.第三段写什么?可分为哪几层?段首的“至于”有什么作用?
写滁人、宾客、太守游琅琊山的情形。
可分为四小层。分别是“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其中“太守醉”是全段核心,其他都是陪衬,写“醉”也是写“乐”。
用“至于”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跟前一层是并列关系。
2.为什么在写“太守宴”前要先写“滁人游”?
为了给“太守宴”创设一个欢乐的氛围,并蕴含着作者与民同乐的旨趣。
3.这一段的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用三个并列的层次来突出最后一个层次。在大小环境和众多人物中突出太守。
4.滁人欢乐的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从写滁州百姓之乐中,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这其中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兴高采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研读第四段,欣赏众人归】
1.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众宾客:从太守游而乐。
2.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
“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感情,既包含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人和后的欣慰。“太守之乐其乐”是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的反映。
【诵读全文,整体感悟】
1.本文写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1)写亭的环境:从远到近。
(2)写山间之朝暮:从早到晚。
(3)写山间之四时:从春到冬。
(4)写宴饮场面:从外到内。
2.本文写景上有什么特色?
写景与抒情相结合。写亭的环境:用“林壑尤美”“蔚然而深秀”表现亭子令人赏心悦目的外景;又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表现亭子清幽的环境;接着写亭的近景,用鸟翼作比,有凌空欲飞之意;然后借解释亭名直抒胸臆,道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奠定全文写景抒情的基调。
3.这篇文章写了三种乐:山水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山水之乐、游人之乐的描写同太守之乐有什么关系?
作者描写山水之乐、游人之乐是对太守之乐的陪衬。写山水之乐,是表现他贬官谪居滁州后,寄情山水,排遣愁怀的生活态度。写游人之乐,为的是从“众宾欢”中反衬自己的乐,因为享受山水之乐的是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这是非同寻常的。太守之乐境界最高,太守既能知“禽鸟之乐”,又能乐“游人之乐”;既能“同醉”,又能“自醒”;还能体察万物,反思人情,写文章来记述其事。
【理解文章,把握主旨】
1.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这篇优美的山水游记通过描写醉翁亭的秀丽环境、自然风光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2.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乐”,描写景物时又着眼于一个“醉”,作者是怎样把“醉”与“乐”统一起来的?
“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
写山中朝暮和四时之景并点出“乐亦无穷”,但这种乐趣,是人人都能体会到的,还不算奇。待到“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时,“乐”的内涵就加深了。因为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表现了“与民同乐”的乐趣。
文中用“太守醉”结束欢乐场面,说明“醉翁之意”何止“在乎山水之间”,同时也在于一州之人。到全文结尾处,更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画龙点睛般地勾勒出全文的主旨。
【课堂讨论,拓展延伸】
1.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来看,两人的思想有什么共同之处?
两人都有被贬的政治遭遇,但“不以己悲”,都有“忧民”及“与民同乐”的思想,具有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
2.联系本文谈谈为官者怎样才能做到“与民同乐”?
为官者要树立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像欧阳修那样,抛弃个人荣辱,胸襟豁达,时刻以人民疾苦为念,“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把百姓是否同意、人民是否满意作为衡量自己业绩的标准,以高尚的人格切实和切实的行动解决人民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人民谋福利,创造出人民满意的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