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1-3-8 08:19:00
|
只看该作者
二、交流阅读体会,提升感性认识
当然,光读是不行的,还要研究讨论,方能长进。这就是我们说的精读。从选择读物、苦心阅读、领略滋味,到“讲究讨论”。这是一个艰苦的学习过程,非有兴趣做支撑是不能学出来的。从且看黛玉是如何引导香菱研读的:
一日,黛玉方梳洗完了,只见香菱笑吟吟的送了书来,又要换杜律。黛玉笑道:“共记得多少首?”香菱笑道:“凡红圈选的我尽读了。”黛玉道:“可领略了些滋味没有?”香菱笑道:“领略了些滋味,不知可是不是,说与你听听。”黛玉笑道:“正要讲究讨论,方能长进。你且说来我听听。”
香菱笑道:“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由似乎无理的,想去却是有理有情的。”黛玉笑道:“这话有了些意思,但不知你从何处见得?”香菱笑道:“我看他《塞上》一首,那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还有‘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这‘白’‘青’两个字,也似无理。想来,必得这两个字才形容得尽,念在嘴里倒像是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还有‘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这‘余’字和‘上’字,难为他怎么想来!我们那年上京来,那日下晚便湾住船,岸上又没有人,只有几棵树,远远的几家人家做晚饭,那个烟竟是碧青,连云之上。谁知我昨日晚上读了这两句,倒像我又到了那个地方去了。
正说着,宝玉和探春也来了,也都入座听他讲诗。宝玉笑道:“既是这样,也不用看诗。会心处不在多,听你说了这两句,可知‘三昧’你已得了。”……
香菱读诗,细心地体会了诗的好处是“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他举了三个例子进行分析,深得其中奥妙。宝玉夸他“会心处不在多,听你说了这两句,可知‘三昧’你已得了。”这也启示我们,精读重点课文是很重要的,必得让学生细心涵咏,能在关键处有所体会,或构段方式,或布局谋篇,或用词炼句……“会心处不在多”,我们不能追求面面俱到,只要在一些关键紧要处有所感悟,对于他写作能力的培养,将会起到难以估量的作用。
以上案例启示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应当结合典型课文引导学生领悟一些常用的写作知识,为自由习作进行写法暗示、渗透。来指导学生的习作实践,会让他们少走许多弯路,提高习作能力。
三、激发读写兴趣,促进读写结合
在指导学生习作时,我们必不能忽视另一个方面,就是学生的主体作用。“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是内因。首先得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兴趣的促使下,学生才会去用心阅读,细心体会,把读的收获运用于写的实践中,才会最终有所收获。
比如香菱,五岁时就被拐子拐卖,并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但他“慕雅女雅集苦吟诗”,读诗的时候,“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了起来。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他也不睡。”得了题目,回来吟诗的时候,“茶饭无心,坐卧不定。”宝钗说他“越发弄成个呆子了。”作了一首不好,“默默的回来,越性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只见他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自己走至阶前竹下闲步,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至晚间对灯出了一回神,至三更以后上床睡卧下,两眼鳏鳏,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了。”
这样苦志学诗,加上名师指点,不成功才怪了。因此,在教学中,保持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创造精神是多么重要。而我们的许多习作课,教师没有激发学生的兴趣,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学生感到“写作文”是苦差事,不愿意去做,迫于老师的压力去应付,心里自然有一种抵触情绪。请问,在这样的心态下,怎么会写得好呢?其结果不是抄袭一篇,就是乱写一气。
希望在课标的指导下,在阅读教学中,结合典型的课文,和精心选择推荐的课内外读物,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熟练地掌握了语言文字,学习到一些写作常识,积极地运用于习作实践,一定会取得理想的成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