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419|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语文老师教研文章 浅谈如何培养初中生语文自主阅读能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8-5 00:50: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摘要:阅读教学主要任务是在于传授语文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着手在:营造快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自主阅读欲望;紧抓有声朗读环节,还学生阅读的主动权;鼓励个性化阅读,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度;遵循循序渐进原则,提高自主阅读的意识。

关键词:自主阅读

引言:

阅读教学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在于传授语文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是阅读教学的价值和作用的最根本体现,也是阅读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阅读教学,应该既有学生在课内外的大量阅读,又有教师教授合宜有效的阅读方法。”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探求有效的自主阅读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下面结合本人的一些教学经验,就初中语文阅读中的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谈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一、    营造快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自主阅读欲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竭力要防止的最大恶习就是冷漠,缺乏热情。儿时的内心冷若冰霜,来日必成凡夫俗子。”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营造快乐的教学情境,用自己的“热情”来融化学生与我无关的“冷漠”与“无情”,让学生在爱的情境中享受学习的快乐,张开想象的翅膀,激起情感的涟漪。在语文教学中创造一种轻松、自由、有趣、舒适、快乐的课堂气氛十分必要,学生可以在这种快乐的氛围中努力学习和探究,从而激发自主阅读的欲望,敢于独立思考,敢于大胆发言,敢于陈述观点,敢于自由争辩。而当学生一旦认识到自己的探索产生了成果,那种焕发出来的自信心、那种挖掘出来的智慧潜力、那种张扬的青春能量常常让我萌生“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想法。      

每周第一节语文课,我都要问学生:“回想一下,你们和老师一起学语文快乐吗?”同学们会齐声回答:“快乐!”那么什么时候最快乐啊?有的说是和老师一起纵论“古今多少事”时,有的说是和老师一起“漫卷诗书”时,有的说是老师“不悱不发”时……就在我营造的这种充满快乐的氛围中,激起了学生对学习的好奇心,燃烧起了学生的智慧之火,这样的课堂必然是和谐和生机勃勃的,学生的阅读欲望必然是最强烈的。

例如在阅读《台阶》时,我播放了刘和刚演唱的《父亲》,学生跟唱着这支歌曲,从歌词中领会了深厚坚韧的父爱,熟悉的旋律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内心的感受,此时引导学生开始认识文中的父亲形象,在音乐的感召下,学生思想情感全身心投入,教学效果非常好;在阅读《音乐巨人贝多芬》时,我先播放了一段舞蹈《千手观音》的录像,学生都知道这一群舞蹈演员全是残疾人,但是她们的表演却让观众震撼不已,她们身残志坚的精神让我们钦佩。然后引出德国音乐家贝多芬,也是在两耳失聪的情形下依然坚持音乐创作,为世人留下了不朽的音乐篇章。学生对之肃然起敬,怀着尊重,崇敬,学习起来个个聚精会神。

创造快乐的氛围是阅读课堂要走好的第一步,是整堂课情绪感染的开始,是有效学习的调和剂。所以我们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创设的情境一定要做到目标明确,短小精悍,生动有趣,才能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点燃他们智慧的火花,洞开思维的大门,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    紧抓有声朗读环节,还学生阅读的主动权

   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老师们往往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机械而又重复地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与理解,于是在课堂中,教师繁琐地提问和冗长细腻地练习,往往使学生缺乏自主阅读实践。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参与阅读实践,同文本进行零距离的对话,以提高读书的能力。这样做最好的办法就是引导学生进行有声朗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真理。诵读时,眼、手、口、耳、脑等各种肢体感官要同时活动。通过有声诵读可以让学生感悟到作品的真谛,不经意之间对语言的那种抑扬顿挫的语音、错落有致的节奏与奇特严谨的结构拥有深切的体验。要改变目前语文教学效率不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普遍较差的局面,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要紧抓有声朗读,还学生阅读的主动权。为此,本人常有以下几种做法:

1、利用语音、语调、语气等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摹拟人物情态。如《核舟记》中的情态阅读、《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对祖国热爱的动作神态、《藤野先生》中体现藤野先生没有民族偏见的学者风范的阅读等。

  2、开启学生情感的闸门,让在文章中蕴涵的感情潮水在诵读中奔涌出来。如学习《最后一次讲演》,引导学生通过多次朗读,体会在集会上闻一多先生的心情:对革命死难者——李公朴表示深切的悼念;对反革命的刽子手——国民党反动派表示刻骨的愤恨。学生在体味作者深刻情感的同时,诵读能力也在不断的得以加强。

  3、我们要善于创设情境,让学生自读逐渐进入佳境。在阅读中,我们也要善于营造氛围,让学生在我们创设的情境中不知不觉的进入到课文的意境中来。如在引导学生阅读高尔基的《海燕》时,我们要营造出一种大革命即将来临的那种情境,让学生感受到大革命气氛的同时,渐入意境,并用多层次的语调进行吟诵,可使学生更深入到这首散文诗的艺术境界中,陶醉其中而不知。      

教师在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有声朗读上,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地阅读,在阅读中感知、感悟,在阅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三、    鼓励个性化阅读,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度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就像通常所说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他们对文章的体会和感受也是各不相同的。我们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发掘这种不同,激发学生的感悟力,而不是只求一个千篇一律的统一答案。可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个性特点,引导学生进行选择性阅读,允许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允许学生得出不同的结论,使各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阅读实践,有机会展现自我,有机会享受成功的快乐。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一定要将学生当作学习和发展的主人,弘扬其自主意识和能动作用,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组织并指导学生主动投入、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从而发挥其智慧潜能,实现其自我发展。

例如在学习《伤仲永》一课时,我在最后总结中说:“本文的作者借事说理,以方仲永为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他认为,仲永正是没有得到后天的教育,才导致了才能的衰退。你们说后天的教育对成才真的那么重要吗?成才的关键是什么?”刚问完,同学们就议论开了,有一吐为快之势。我说:“大家先整理一下自己的思路,接下来我们结合课文内容,联系实际对‘成才的关键是天资聪慧还是后天教育’这问题分成两种意见展开讨论,看哪种意见更有道理。”

持天资聪慧是成才的关键的同学举例证明:“中央电视台曾播出的痴呆儿聪聪没有学过音乐却能上台指挥交响乐演奏。这不是他有这方面天份的原因吗?还有莎士比亚、高尔基未读完小学却成了伟大的文学大师。可见,天赋是成才的关键!”

而另一方也提出了小学课本里曾有过的童第周,反驳道:“童第周在学校里曾因考试不及格差一点被赶出学校,后来经他勤奋刻苦,成了有名的生物学家。还把当时生物界的尖端课题攻下了,实现了他‘外国人能做的事中国人也一样能做’的愿望,为中国人争了一口气。莎士比亚和高尔基如果不是后天的自学成才,怎能成为一代文豪?这不说明后天努力在成才中的重要性吗?”

在争论中双方都做到了观点明确、论据确凿,有一定的思辩水平。在同学们辩论的继续深入后达成了一致正确的认识:成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有个性化的见解就给了学生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学生在各持己见的辩论中充分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和参与阅读实践的快乐时,才可以提高教学的质量,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    遵循循序渐进原则,提高自主阅读的意识

语文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必须遵循由低到高的循序渐进的发展规律而进行,同时又必须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力和创造力为重点,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一步步加深对语文的热爱与理解,从而提高自主阅读的意识。初中语文阅读意识的提高可分为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1、     积累阶段 

   这是一个动态和长期的过程,更是后面几个阶段能力发展的基础。积累的内容包括:

(1)语言材料方面:音、形、义、句、篇、章的基础知识要打牢,能够准确地判断句子结构、段落中心,要熟练地把握文体特征、语言表达的特点;

(2)思想感情方面:能够阅读文质兼美的经典范文,学会理解或吸收课文中比较丰富的主流意识的胸襟抱负,为理解和消化课外阅读中复杂的思想感情奠定基础;

(3)阅读技巧方面:要积累一定的文化知识、生活经验、写作技巧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对学生的阅读作用很大。 “语文教学必须处理好‘实’和‘活’的关系,必须坚持课堂与生活相结合的原则。”教师应结合教材作必要的介绍,然后要求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进行积累。

我在教学《岳阳楼记》这篇传统的经典课文时,首先让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疏通全文大意,然后让学生列出本文内容大纲:所记何事、所写何景、所抒何情、所表何论,每个段落重点语句,作者行文思路,体现作者思想感情和全文中心的语句等等;再让学生充分理解并讨论作者思想感情,体会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最后交流并积累历史文化中和现实生活中的鲜明材料。整节课学生学得非常轻松和充实,师生配合相得益彰,目标达成度很高。 

  2、理解阶段 

如果说人的思维是待发芽的种子,判断力就是思维的外壳,分析力就是思维的种皮,联想力就是思维的胚芽。只有发展了判断分析联想能力,理解能力才能应“源”而生,所以这一阶段主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判断、分析,综合的思维力和联想、想象力,它们在理解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是判断力的培养。判断力是指读者理解事物的本质,明确概念。可以利用文本中的判断句或限制和修饰成分、来训练,如“失败常常是成功之母”这句话,如果把“常常”一词去掉,这个判断就绝对化了。因为生活中“失败”之后并不一定就产生“成功”,加上“常常”,对“失败”现象的本质特点揭示就更准确。 

二是分析能力的培养。分析能力构成了人类基本的思维过程,也是阅读理解能力的基础。分析能力是将事物的个别特征或个别方面分解出来的能力。只有通过分析,对课文的整体认识才能深入,这是从具体到形象、感性到理性的过程。在组织学生掌握《敬业与乐业》的写作思路时,我让学生在熟悉全文的基础上先让学生划出每段中心句、论证方法,再分析概括层义、段义、分论点、中心论点,然后再整理出全文的行文思路。学生很快就能梳理出全文结构,分析理解能力也明显提高。给文章列写内容提纲是训练学生分析理解能力的有效方法。      

三是联想能力的培养。联想能力指由一事物的印象、观念联想到另一事物的印象、观念的能力。有了联想,可以将有形文字的意义空间拓展到最大,可以让课内学习延伸到生活体验,从而使理解更准确、合理。在阅读活动中应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联想能力的训练,鼓励学生主动去联想。在学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沉舟侧伴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时,如何理解“沉舟”与“病树”、“千帆过”与“万木春”,学生通过字面分析知道这句千古名句原意为翻覆的船只旁仍有千千万万的帆船经过;枯萎树木的前面也有万千林木欣欣向荣。 但如果真停留在这样的肤浅表面,估计千年前的作者知道后肯定要气疯。这时我们要组织学生进行联想:为什么有这种不同的结果,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种现象?学生通过联想,很快明白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悲欢离合的人生际遇,作者是运用比喻,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新生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3、总结阶段 

这是对作品的文字和内容进行评价和赏析的阶段。只有掌握一定的语言知识,能进行抽象思维才能评析作品。中学生应该能够具备总结能力。初中阶段可培养学生对作品中具体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写作特色作评价的能力,能做一点鉴赏,能写一点读后感,能各抒己见进行一点讨论和辩论。

学完《我的叔叔于勒》,大家对自私冷酷的菲利普夫妇、可怜的于勒叔叔、善良的“我”等人物有了深刻的认识,但我还是引导学生思考:对这些人物大家是不是还有一些其他的认识和评价?一些同学通过分析总结,对菲利普夫妇给予了同情,认为他们虽然自私冷酷,但家庭生活拮据,面对弟弟于勒的浪荡,只能辛酸狠心的把他送走;面对美好的希望破灭,没有当面撕破脸皮,只是选择躲避,不是无情而是无奈……菲利普夫妇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于勒是该社会的牺牲品,就像鲁迅笔下的短衣帮是封建社会的产物、孔乙己是封建社会的苦命人一样。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通过这样的总结,学生自主阅读能力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  

经过循序渐进的训练,学生在无形中已经学会了自己去读,去思,去评,去总,同时也提高了他们自主阅读的意识。 

通过教师精心的教学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积极自主阅读的兴趣,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欲望,师生互动,在轻松、愉快、和谐、潜移默化的氛围中,在打牢基础的前提下有目的地进行训练,循序渐进,一定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水平,欣赏到“半亩方塘”中的“天光云影”,大幅度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

【2】《课程  教材  教法》(2016年  第4期)

【3】《语文学习》(2016年  第4期)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0-8-5 00:50:18 | 只看该作者
浅谈如何培养初中生语文自主阅读能力

虞艳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7 11:2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