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堂实录 [打印本页]

作者: 最新资料    时间: 2020-8-4 19:40
标题: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堂实录
 一、内容主旨: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是统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的第四篇课文。《历史课程标准》要求从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成就和主要问题。

  从单元内容分析: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战后签署的《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等一系列条约,暂时调整了战胜国在欧洲、西亚、非洲、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战争还激化了亚非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与宗主国间的矛盾,推动了拉丁美洲的民主改革。此外,俄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爆发了由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开始了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依据单元设计和课程标准,我将本课教学内容整合、重组如下:

  第一部分:列宁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通过图片史料,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国内引发了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表明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过渡的必要性;通过阅读史料、对比内容、比较数据,探究新经济政策的内容、特点和作用。

  第二部分:斯大林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引导学生以人物斯大林为线索解决苏联“为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如何建设?”“建设取得了哪些成就?”“建设中形成的政治经济体制是什么?”四个问题。然后通过史料分析和问题探讨,深入分析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成就和主要问题。

  最后,在回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体会苏联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学习列宁不畏艰难、勇于创新的精神,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二、教学目标:

  (一)时空观念:通过对比分析和联系讲解,理解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同之处,把握相关史事的时间、空间联系。

  (二)史料实证:运用史料分析与问题探讨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学会从史料中提取有关信息,利用史料对所探究的问题进行互证。识记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探究在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苏联模式的成就和弊端。

  (三)家国情怀:让学生感受苏联人民在探索社会主义中焕发的热情、才智、勇往直前的气概以及苏联从落后到强大的历程,激发学生建设祖国的历史使命感,了解并认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三、教材目标: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这一课教材有四个字目,即新经济政策、苏联的工业化、农业集体化、苏联模式。教材以历史人物“列宁和斯大林”为线索,讲述了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同时,本课也是沿着两条线展开的,一条是苏联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线,一条是苏联(俄)的发展历程线索。两条战线交织在一起,因而它既是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再到苏联模式,又是从苏俄到苏联这样的过程,归根到底它是苏联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从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到苏联模式的形成,不仅使苏联迅速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成强大的工业国,而且为苏联在反法西斯战争中赢得胜利奠定物质基础。但与此同时,苏联模式在实践过程中,其弊端也日益暴露,最终阻碍了苏联经济发展。

  四、重点难点:

  (一)重点: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和重要意义;农业集体化和社会主义工业化成就。

  (二)难点:如何评价苏联模式。

  五、教学资源推荐

  文本教材、音像教材、PPT课件、多媒体、网络教室、视听阅览室、图书馆等。
作者: 最新资料    时间: 2020-8-4 19:41

 六、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教学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出示苏联三十年代文学著名作品《母亲》、《我的大学》、《钢铁是怎样练成的》封面图和苏联二十年代最知名影视作品《战舰波将金号》封面图。

【教师讲述】

苏联的二三十年代是一个充满激情与浪漫的时代。苏联文学家、艺术家创造的无数诗歌、电影作品成为了苏维埃社会主义时代火热理想、沸腾生活的写照。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以苏联二三十年代的著名文学、影视作品封面图为导入。创设情景,激趣凝神。

【教师活动】

出示课题

教学环节二:讲授新课

【学生活动】

对沙俄、苏俄、苏联、俄罗斯产生困惑和不解。

【教师活动】

出示俄国(苏联)发展历程和俄国(苏联)二三十年代社会主义建设线索图。

利用历史线索,组织教学,使学生能够按照时空要素,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

【教师提问】

回顾已学知识,思考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曾采取什么措施向社会主义过渡?

【学生活动】

学生思考回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教师讲述】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维埃政权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采取的非常措施。它的实施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但是,也带来了新的危机和困难。

【教师活动】

出示苏俄国内战争结束后的政治经济状况图片材料。

【学生活动】

观察图片,认识当时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

利用图片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当时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有比较直观的认识,引导学生理解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必要性。

【教师过渡】

要扭转政局,稳定政权,必须改变经济政策。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一目:新经济政策。读后,出示史料

【学生活动】

阅读教材第一目,阅读史料,找关键词。

【教师总结】

概括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农业上,征收粮食税。商业上,实行自由贸易。

引导学生有效的阅读材料,圈出关键词,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突出史料实证的学科素养。

【教师活动】

出示史料

【学生活动】

阅读史料,找关键词。

【教师总结】

概括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工业上,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分配上,实行按劳取酬。

历史材料与历史问题相结合,引导学生分析材料,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突出史料实证的学科素养。

【教师过渡】

新经济政策“新”在何处?出示表格

【学生活动】

对比内容,发现不同。

【教师总结】

分析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它是列宁从国情出发对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次富有创新意义的探索。它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利用商品和市场关系发展生产,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通过对比分析和联系讲解,引导理解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同之处。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历史事件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在特定的时空框架下对史事作出合理的解释。

【教师过渡】

新经济政策为苏俄人民指明走向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它的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概括。出示1913年——1925年苏俄的工农业生产情况图表。

【学生活动】

比较数据,得出结论,认识新经济政策的作用。

【教师总结】

新经济政策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缓解了危机,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出示数据材料,将1913、1920、1925年三个时期俄国工业和粮食生产状况比较,使学生对新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有比较直观、具体的认识,同时,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

【教师过渡】

新经济政策巩固了工农联盟,出示苏联各加盟共和国示意图。

【学生活动】

观察《苏联各加盟共和国示意图》,发现变化,认识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在政治上巩固了工农联盟,壮大了社会主义阵营。

运用教材示意图,指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增添教学直观性,使学生形成准确的空间概念。

【教师过渡】

1924年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领导地位逐步确立。接下来进入第二部分斯大林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

【教师活动】

出示唐晋著《大国崛起》中有关苏联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所处的国际环境的历史材料。

【学生活动】

阅读材料,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理解斯大林领导下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背景。

【教师总结】

苏联国际上受帝国主义的包围,国内工农业落后。

适当补充苏联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所处的国际环境的历史材料。使学生认识到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形成的政治经济体制并不是偶然的,是有其深刻的经济文化原因的。同时,培养学生历史地分析问题的眼光和态度。

【教师过渡】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1925年斯大林提出(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设想。1926年,苏联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二目:苏联的工业化和第三目:农业集体化。读后,出示史料。

【学生活动】

阅读教材结合《相关事实》思考:苏联完成工业化用了几个五年时间?取得了怎样的成就?

【教师活动】

出示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成果图片和《苏联前两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产值增长示意图》。

【学生活动】

阅读图片、分析图表,认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一——实行工业化。

【教师总结】

一五计划后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强大的工业国。二五计划后苏联的工业总产值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提出问题,阅读教材。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回答;分析图表、展示图像,使学生通过具体数据、图片认识斯大林领导下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

【教师过渡】

随着工业化的开展,国家对粮食的需求大大增加,而1928年底至1929年初,苏联发生了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斯大林决定用行政手段开展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教师活动】

出示材料,引导学生思考:农业集体化是什么?农业集体化怎样实施?产生了什么结果?

【学生活动】

阅读材料、分析图表,认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二——实行农业集体化。

【教师总结】

农业集体化在解决粮食问题的同时,也推动了苏联的工业化建设。

学生阅读教材,教师设计层层递进的问题。在问题引导下,学生形成符合当时历史条件的一定的历史情境想象,理解农业集体化运动,逐步学会在特定的时空框架下对史事作出合理的解释。

【教师活动】

出示材料,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苏联是通过什么样的途径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迅速变成一个强大的工业国?

【学生活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在学生了解教材的基础上,设置问题让学生对一些重要的知识点进行强化。

【教师过渡】

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下,苏联形成的政治经济体制被称为“苏联模式”。1936年,苏联公布了新宪法。

【学生活动】

阅读教材,回答问题。新宪法规定,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新宪法也标志着(苏联模式)形成。

【教师活动】

出示四则有关苏联模式利与弊的史料。引导学生以史实为依据,从多个角度对苏联模式的成就与弊端进行讨论。

【学生活动】

综合以上材料,要围绕苏联模式的利弊自选一个角度,评论苏联模式。

在学生认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的基础上,深入分析材料。学生进行自由讨论,发表各自见解,形成思想碰撞。教师引导学生逐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辩证地客观地评价历史事件。培养学生掌握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思维方法。

教学环节三:课堂小结

出示思维导图PPT,引导学生回顾这节课所学知识。

运用思维导图,把零散的知识串联起来,形成逻辑架构。同时,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提高思维连贯性。

教学环节四:课堂检测

有效检测教学目标的实现状态和达成度。

教学环节五:推荐阅读

知识拓展,延伸阅读,深化理解苏联历史。

  七、板书设计: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