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869|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精品学案带答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7-29 11:32: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一、学习目标
1.识记日本侵略者制造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掌握基本的历史线索,认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
2.了解西安事变的经过,理解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
二、自主预习
1.              ,日本扶植早已退位的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在长春建立伪满洲国,企图把东北人民从中国分裂出去。
2.1936年初,东北各抗日部队开始改编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与日军战斗在白山黑水之间。
3.1935年下半年,日本策动所谓“华北自治运动”,妄图使             脱离中国版图。
4.张学良、杨虎城于                     在西安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并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三、合作探究
1.阅读材料:
材料一 政府现在既以此案诉之国联行政会,以待公理之解决,故以严格命令全国军队,对日避免冲突,对于国民亦一致告诫,务必维持严肃镇静之态度。
                                       ——自国民政府《告全国民众书》
材料二 九一八事变时,蒋介石说:中国“枪不如人,炮不如人,教育训练不如人,机器 不如人,工厂不如人,拿什么和日本打仗呢?若抵抗日本,顶多三天就亡国了”。
——自冯玉祥《我所认识的蒋介石》
材料三 外寇不足虑,内匪实为心腹之患,如不肃清内匪,则决不能御外侮。                    ——自1933年4月蒋介石在南昌对围剿军将领的训话
回答:
①据材料一回答,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和国民政府采取了什么对策?
②据三则材料分析,蒋介石采取这种对策产生了怎样的后果?








四、随堂演练
1.“晚上十点半,板垣征四郎下令按动了爆炸柳条湖铁轨的按钮,中日延续了十四年的第二次战争从此爆发。”材料所指的是(      )
A.鸦片战争                  B.七七事变
C.中日甲午战争              D.九一八事变
2. 下面内容是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致张学良的密电,“听候中央处理”是怎样处理的?(      )




A.积极抗战                  B.顽强抵抗
C.不准抵抗                  D.联共抗日
3.“学校师生要向日本天皇及当时在位的满洲皇帝地遥拜。唱国歌,背诵溥仪的诏书,且学生必须学习日语,并被灌输日满一体的思想,上述情况最有可能发生于何时?(      )
A.1915年        B.1920        C.1930        D.1933
4.日本策动华北五省自治的直接目的是(      )
A.加紧准备全面侵华战争
B.驱逐英美等国在华北的势力
C.扶植国民党内的亲日派
D.妄图把华北变成第二个满洲国
5. 1935年鲁迅撰文热情赞扬了爱国学生的英勇斗争精神,并寄以“石在,火种是不会绝的”殷切希望。鲁迅撰文的历史事件是(      )
A.戊戌变法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一二、九运动
五、课后反思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0-7-29 11:32:30 | 只看该作者
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doc.zip (150.14 KB, 下载次数: 569)


获取解压密码请打开微信扫描下面图片关注公众号即可自动发送
如果已关注并遗忘密码,请扫码进入公众号,在底部输入“密码”会自动回复最新下载密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20-7-29 11:32:43 | 只看该作者

【答案】
二、自主预习
1.1932年  2.东北抗日联军  3.华北五省  4.1936年12月12日
三、合作探究
1.(1)不抵抗政策 (2)东北三省沦亡
四、随堂演练
1.D 2.C 3.D 4.D 5.D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2 16:3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