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准备:多媒体。 教学准备: 1.教师:空矿泉水瓶2个,螺母粘贴在瓶内一个上一个下的矿泉水瓶分别一个,外面套纸套,板子,建筑师徽章多枚、鲁班球、PPT. 2. 小组实验材料:三种供选择材料以及对应的实验记录单: a、三角形稳定性实验材料:磁力棒8根,小钢珠7个。 b、柱体承受力大比拼材料:用A4纸做成的圆柱,三棱柱,四棱柱各一个,科学书本若干。 c、平面与拱形承受力大比拼材料:一张A4纸平均裁剪成两份,固定间距的桥墩一对(间距14cm),垫片若干。 教学目标(内容框架) 科学概念: 学生通过对比实验认识到三角形、上小下大、上轻下重的结构具有稳定性,并能指出圆柱比其它柱体承受力强,拱形比平面承受力强。 科学探究: 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对比不同结构物体的稳定性和承受力,体会到结构不同,力的作用效果也不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实验,制定实验步骤,搜集证据,并得出结论。 科学态度: 学生对结构与力的关系产生兴趣,真正带着探究的目光去研究建筑的不同结构所带来的不同力的效果,并能与现实人工世界联系起来。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能带动社会的发展,能更好的满足人类的生活需求。 教学重点:学生通过对比实验认识到三角形、上小下大、上轻下重的结构具有稳定性,并能指出圆柱比其它柱体承受力强,拱形比平面承受力强。 教学难点: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实验,制定实验步骤,搜集证据,并得出结论。 教学流程示意(可选项)
板书设计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评价方式:过程性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1.对个人评价:对听讲、发言、操作等方面表现好的个人给予实时的评价,口头表扬。 2.对小组评价:对听讲、发言,实验过程认真,操作规范且小组合作较好的小组张贴建筑师徽章。 学生对学生的评价: 个人发言中其他同学给予评价和补充;实验记录单中的各成员评价表。 组对组的评价: 实验汇报交流中,开展互评和补充。 评价量规 科学概念 科学探究: 科学态度: 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300-500字数) 一、始终关注学生的求知需要,需求产生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的源泉还在于运用知识,在于体会到智慧能统帅事实和现象,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但如果不向这种需求提供养料,即不积极接触事实和现象,缺乏认识的乐趣,这种需求就会逐渐消失,求知兴趣也与之一道熄灭。于是,这节课让学生以准建筑师的身份来研究建筑结构背后的学问,产生需求,与事实和现象始终紧密联系,学生始终是带着目的在学习,因此求知兴趣很浓。 二、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适当引导。 本课实验较多,对三年级学生观察和动手能力是一个考验,因此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就尤为必要,在引导中尽量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或场景帮助孩子们理解严谨的科学概念。 三、充分利用实验记录单的功能。 实验记录单不应该成为流程式的存在,它应该在实验教学中扮演中极其重要的角色,是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重要媒介。本节课的实验记录单是为学生订制的专属记录单,一是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二是结合了新课标对三年级学生的要求。除了实验流程部分外,该实验记录单还增加两个部分,一是开头处小组角色分工名字的填写,二是结尾处组内对成员进行评价。将每个人的名字写在对应的角色下,能让学生产生责任感,更好的投入到实验中,而实验后的组员评价也是组员与组员之间的互相监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