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26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于《加法》和《9加几》教学设计的说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4-26 06:3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河北玉田县小学教研室  陈长胜

《加法》和《9加几》是第一学段(1~3年级)数与代数部分的基本内容,从总体上看这部分内容体现了《课程标准》在这一学段的基本要求。教材在编排上注意紧密联系学生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使学生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注意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使学生初步建立数感;重视口算,体现算法多样化;注意减少单纯技能性训练,避免了繁杂计算、程式化的叙述“算理”和人为的非本质术语的出现。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时一定要转变教学观念,按照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实施教学。

《加法》

《加法》一节的教学,是在学生认识了1~5的数、比大小、第几、几和几(组成或分解)后进行的。教材通过两幅直观图,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第一幅图展示的资源是一个小朋友与两个小朋友走到一起,一只红纸鹤和两只蓝纸鹤放到一起,初步渗透加法的含义。然后说明把1和2合起来用加法计算,从而抽象出加法算式。第二幅图展示的是把三个红气球与一个蓝气球合起来,可以用加法计算,让学生感知加法的含义。做一做,通过先摆圆片,再说算式,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加法的含义。

本节课的教学要使学生知道加法的含义,理解把两个数合起来用加法计算;能正确读出加法算式,不要求学生写加法算式;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要用加法来解决,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依据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学生的已有经验,本节课的教学力图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结合情境,充分感知加法的含义

感知是认识的基础,为了使学生充分感知加法的含义,我们把课本第一幅图制成了课件变静为动,通过五次演示,使学生直观看出1名学生与2名学生、1只红纸鹤与2只蓝纸鹤合并的过程。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用语言、手势表述合并的过程,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加法含义的直观理解,为抽象加法算式做好了必要的孕伏,本节课主要是感知加法含义,教材从儿童生活出发,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进行发散思维。在揭示出加法算式后,可引导学生再观察第一幅图,让学生说出由这幅图还可以写出什么加法算式。如有的学生说出2名同学与1名同学、2只蓝纸鹤与1只红纸鹤、1名女同学和2名男同学走到一起等等,再次感知加法的含义。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充分感知从日常生活的事例中抽象出数和符号及加法算式的过程,既符合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又有利于学生对加法含义的理解与掌握。

二、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加法的含义

通过第一幅图学生已初步感知了加法的含义,知道了加法算式的读法,这时学生对加法的含义已有了初步的认识,只有通过学生自己的操作活动去感悟、去体会,才能进一步理解加法的含义。为了让学生体验,我们安排了三次活动。第一次活动:摆一摆,说一说。让学生通过摆圆片,边摆边说操作过程,引导学生把第一次摆的圆片与第二次摆的圆片合并的过程演示出来,表述时要用手势表示出来,说明合在一起就是两次一共摆了多少圆片。学生桌上都放有5个圆片,可以启发学生任意摆一个算式,并说出来,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感知加法的含义。第二次活动:看图说出加法算式。投影出示教科书第二幅图,让学生通过观察、联想,说出加法算式,从中体验加法的含义。第三次活动:看算式,摆一摆。让学生通过看算式摆小棒,把数学表达式转化为直观图,从逆向体验加法的含义。

三、引导讨论,培养合作交流的意识

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教学的重要方式,教学时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交流的情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小学生来说,让他们合作交流是很困难的,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要为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教给学生交流的方法,培养学生主动交流的意识。本节课在这方面做了大胆的尝试,如在教学第一幅图时,投影演示后,先让同桌的一名同学说,另一名同学认真听,然后互换位置,进行交流;在同桌交流的基础上,再在班内进行交流,渗透合作交流的方法,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四、注意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反过来数学又服务于生活,教学时要注意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体会数学的重要性。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说出生活中其他能用加法算式表示的事例,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进一步体验到生活中许多问题要用加法解决,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本节课的设计与教材的呈现方式有所不同,我们认为教材只是教学的蓝本,教师在理解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应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对教材资源进行再加工、再创造,这样教学有利于儿童认知结构与知识结构的有机结合,也有利于学生数感的形成。

数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教师要把握加法初步认识的“度”(知道加法的含义,正确读出加法算式。)因此,本节课只要求学生会说出加法算式,而不一定要说出得数,即便说出得数也是数出来的,因为下节课才学习加法的计算方法。

2.要注意过程的展现,教学时除了注意展现情境图的过程外,还应注意展示合并的过程,并要求学生用手势表示出来。

3.本节课只认识“+”,(因为“=”在比大小时已出现了)并不要求书写,因此不要提高要求,以免加重学生负担。

《9加几》

《9加几》是20以内进位加法的第一课,它是在学生掌握了10以内的加减法、10加几的口算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它又是以后学习计算的重要基础。本节课教材在编排上注意体现新的教学理念,设计的情境有利于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本节课教材共安排了两道例题,例1为我们提供的资源是学校运动会的场景图,通过学生们喝了一些饮料“还有多少盒?”引出不同的计算方法,体现算法多样化。例2展示的是“凑十法”的计算过程和方法。本节课的教学,要使学生会计算9加几,知道“凑十法”计算9加几比较简便,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初步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的教学我们调整了教材的呈现顺序,力争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创设情境,感悟计算方法,体现“算法多样化”

教师出示学校运动会的场景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把观察到的结果说给组内同学听。学校运动会这一情境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初步感知全景图意的基础上,教师及时提出问题“还有多少盒饮料,你能算出来吗?”,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计算方法上。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以使用的方法也可能是多样的。学生可能会想出三种以上的计算方法,先让学生把自己的方法在同组内进行交流,再让学生在班内交流自己的算法和想法。教师通过9+4重点说明“凑十法”的计算过程,使学生明确“凑十”的思维过程,然后引导学生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体现“算法的多样化”。

二、选择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年级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有一定难度,因此要求教师指导学生选择信息,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能进行解答。本节课教材为我们了提供丰富的资源,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从这些资源中选择一定的信息,提出问题,抽象出加法算式,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出结果。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从中体会到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可用加法解决,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三、动手操作,体会“凑十法”

“凑十法”是一种简捷的计算方法,本节课的教学并不要求学生必须用“凑十法”进行计算,但是学生应该会“凑十”的计算方法。因此,我们先借助例1,在学习9+4时引导学生用小棒摆一摆,在学习9+6时再让学生自己摆一摆。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初步掌握“凑十”的计算方法。做一做时再通过圈一圈、看图计算和算一算,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凑十”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做数学。

本节课我们将例1、例2融为一体,从儿童生活情境中抽象出用数字和符号表示的算式,并引导学生摆一摆、算一算,使知识的过程呈现得很自然。这样处理,完成了教学的必要环节,但又不拘于教材,而是对教材进行了再加工、再创造。

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本节课教学的是9加几的计算方法,应使学生明确“凑十法”是计算的一种方法,同时也比较简便,也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体现算法的多样性。

2.“凑十法”的思维过程不要求学生必须死记,只要学生能够理解就可以了。因此,本课时教学时不必总结计算规律。

3.本节课是9加几的第一节课,只要求学生能正确口算就可以了,不要求学生口算得又对又快。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6 14:3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