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20-6-1 09:30:57
|
只看该作者
*省*市幼儿教师招聘考试
教育基础知识+幼儿学科专业知识试卷
参考答案及解析
教育基础知识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A。解析:构成教育的三个要素为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2.【答案】D。解析:“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选自《中庸》,讲的是治学的道理。其意思是要广泛地学习,详细地问,慎重地思考,明确地分辨,踏踏实实地实行。
3.【答案】A。解析:《教育漫画》的作者是约翰·洛克。
4.【答案】D。解析: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不是对立的。全面发展是个性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个性发展是全面发展的动力。
5.【答案】A。解析:在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上,存在的两种典型的、对立的理论主张是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个人本位论注重教育的个人价值,主张教育要培养自然人;社会本位论注重教育的社会价值,主张教育要培养合格的公民和社会成员。
6.【答案】A。解析: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特征为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也是教育的本质。
7.【答案】c。解析:“教育有法,教无定法”是说教育有方法,但没有固定的方法。同样一种教育方法,在一种情况下适用,而在另一种情况下却未必适用。教育方法的选择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这就要求教师对教育方法不断进行更换和创新,反映了教师劳动的创造性。
8.【答案】B。解析:个别差异性是指个体之间的身心发展以及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之间存在着发展速度和程度的不同。“聪明早慧”“大器晚成”指的就是人与人在能力发展的时间早晚上的不同。
二、判断题
l.【答案】×。解析:幼儿美育是根据幼儿身心特点,利用美的事物和丰富的审美活动来培养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的教育。艺术教育是美育的一部分,并不能说美育就是艺术教育。
2.【答案】√。解析: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培养目标是指依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提出的具体培养要求。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只有明确了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才能制定出符合要求的培养目标,同时培养目标又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3.【答案】×。解析:“情人眼里出西施”的意思是在情人看来,他(她)所钟爱的对象总是非常美丽的。这反映的是情感对认识的作用。
4.【答案】×。解析:气质是客观存在的,主要受先天因素的影响,无好坏之分。
三、案例分析题
【参考答案】
我不赞成案例中的说法,原因如下:
案例所反映的是环境决定论的观点。这种观点强调环境和教育在人的心理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但这种观点过分强调环境和教育对人心理发展的影响,认为人的心理发展完全是由环境和教育决定的,否定了遗传的作用,否定了儿童在发展中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以及否定了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和年龄特征,这是不可取的。(备注:考生需结合自身实际具体分析。)
幼儿学科专业知识
一、名词解释
1_【参考答案】
英国著名的教育家洛克从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他认为,人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心灵如同一块白板,没有任何标记和观念;人的一切知识都是后天得来的,都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
2.【参考答案】
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的衔接。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是双向互接的关系。一方面,幼儿园要为幼儿人小学积极做准备;另一方面,小学也应以幼儿园保教目标为基础,引导孩子顺利地适应小学生活。幼小衔接的实质问题是主体的适应性问题。
3.【参考答案】
关键期的概念最初是从动物心理的实验研究中提出的。奥地利的生态学家劳伦兹在研究小动物发育的过程中,发现了“印刻”现象。印刻只在小动物出生后一个短时期内发生。劳伦兹把这段时间称为“关键期”。之后关键期的概念引入儿童心理发展,是指儿童在某个时期最容易学习某种知识技能或形成某种心理特征,但是过了这个时期,发展的障碍就难以弥补。
4.【参考答案】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是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通过模仿和想象,反映周围生活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活动,其特点是有趣味性、具体性、虚幻性、自由自愿性和社会性。
5.【参考答案】
区域活动是指教师以教育目标、儿童感兴趣的活动材料和活动类型为依据,将活动室的空间相对划分为不同区域,吸引儿童自主选择并在活动区通过与材料、环境、同伴的充分互动而获得学习与发展的活动。
二、单项选择题
1.【答案】C。解析:时间知觉是个体对客观现象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2.【答案】C。解析:华生的“教育万能论”认为,人的行为完全是由环境或教育决定的,否认遗传的作用,因此属于环境决定论。
3.【答案】B。解析:儿童的发展是通过活动而实现的,教师要鼓励儿童在活动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活动真正成为儿童发展的手段。
4.【答案】B。解析:裴斯泰洛奇强调教育要顺应自然,即激发和发展儿童的天赋能力,同时提出和谐发展的教育,认为幼儿的各种能力应得到和谐发展。
5.【答案】A。解析:最先修订的《幼儿工作规程》在1996年开始实施。
6.【答案】A。解析:刺激物的物理特性是引起幼儿无意注意的主要因素,如强烈的声音、鲜明的颜色、生动的形象、突然出现的刺激物或事物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都容易引起幼儿的无意注意。题干所述现象体现了刺激物的物理特性的变化引起了幼儿的无意注意。
7.【答案】B。解析: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在前运算阶段(2-7岁),儿童的思维具有具体性、不可逆性、自我中心化、拟人化、刻板性和片面性等特点。
8.【答案】D。解析:在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下,已开发出的、比较成熟的教学方式主要包括随机通达教学、支架式教学和抛锚式教学。
9.【答案】c。解析:在幼儿园月计划、周计划中,教师制定的目标是近期目标。它表述的是在较短时间内所期望达到的成果,是学期目标得以实现的保证。
三、填空题
1.【答案】人格;身心发展
2.【答案】幼儿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
3.【答案】教师自评
4.【答案】双边
5.【答案】自然人;社会人
四、判断题
1.【答案】×。解析:思维是人类认识活动的核心。
2.【答案】√。解析:幼儿园的教育目标就是要促进幼儿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3.【答案】√。解析: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4.【答案】×。解析:表演游戏和角色游戏都是扮演游戏,但是在表演游戏中,幼儿所扮演的角色是文学作品中的角色,游戏的情节内容也是文学作品的情节内容;而角色游戏反映的是幼儿自己的生活印象,游戏的角色、情节、内容可以由幼儿自己选择和创造。
5.【答案】√。解析:“人生百年,立于幼学”意思是说,人活一辈子,幼年的所学会主导人的一生,对人的影响也最大。这句话着重强调了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幼儿教育是我国学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6.【答案】×。解析:语音的形成大致经历下列阶段:出现嗓音(0-2个月)、出现啊咕声(3-4个月)、出现喃喃语声(4-8个月)、开始发出语音(9-12个月)。在喃喃语声阶段,听觉已经积极参加到发音过程。
五、简答题
1.【参考答案】
空间知觉是指对物体方位、形状、大小、距离等空间特性的知觉,是用多种感官进行的复合知觉。
(1)方位知觉。
婴幼儿方位知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对上下、前后、左右方位的辨别。据研究,2-3岁的幼儿能辨别上下,4岁幼儿开始能辨别前后,5岁开始其方位知觉有跃进的倾向,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7岁后才能以他人为中心辨别左右,以及两个物体之间的左右方位。
(2)形状知觉。
形状知觉是对物体轮廓及各部分的组合关系的知觉,如对几何图形的辨别等。幼儿对不同几何图形辨别的难度有所不同,由易到难的顺序:圆形—正方形一半圆形一长方形一三角形—八边形一五边形—梯形一菱形。
(3)大小知觉。
大小知觉是人们对物体大小的感知能力。2.5-3岁的幼儿已经能够按语言指示拿出大皮球或小皮球,3岁以后幼儿判断大小的精确度有所提高。据研究,2.5-3岁是幼儿判别平面图形大小能力急剧发展的阶段。
(4)距离知觉。
距离知觉是辨别物体远近的知觉。幼儿可以分清他们所熟悉的物体或场所的远近,对于比较广阔的空间距离,他们还不能正确认识。
2.【参考答案】
陶行知反对教师“教死书,死教书”的教学形式,更反对儿童“读死书,死读书”的学习方法,他认为,在对儿童进行教育时,要运用“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才能使儿童获得真正的知识,从而培养儿童多方面的能力。
“教、学、做合一”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一是怎样做就要怎样学,怎样学就要怎样教,怎样教就要怎样训练教师。也就是说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二是要在做中教,做中学;三是教育的本质,就是教人做事,“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可见,“教、学、做合一”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学以致用。
3.【参考答案】
(1)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
(2)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
(3)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
(4)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
4.【参考答案】
(1)明确评价的目的是了解幼儿的发展需要,以便提供更加适宜的帮助和指导。
(2)全面了解幼儿的发展状况,防止片面性,尤其要避免只重知识和技能,忽略情感、社会性和实际能力的倾向。
(3)在日常活动与教育教学过程中采用自然的方法进行。平时观察所获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幼儿行为表现和所积累的各种作品等,是评价的重要依据。
(4)承认和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避免用划一的标准评价不同的幼儿,在幼儿面前慎用横向的比较。
(5)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既要了解现有水平,更要关注其发展的速度、特点和倾向等。
5.【参考答案】
(1)当遇到电梯故障时。
告诉幼儿遇到电梯故障时应立即用电梯内的警铃、对讲机或电话与管理人员联系,等待外部救援;如果报警无效,可以间歇性地拍打电梯门呼救;在等待救援的过程中,最好靠在墙壁上,并有规律地调整呼吸。
(2)当遇到拥挤踩踏的情况时。
教育孩子一定要尽量避免到人流量大的公共场所去。如果发生踩踏事故,首先要保持镇定,千万不要逆着人流走,千万不要被绊倒。如果不幸被挤倒,最好能靠墙壁蹲下,或侧躺在地上,双手交叉,两肘向前,保护好自己的头部,保持呼吸通畅。
(3)发生火灾时。
发生火灾时,首先不要惊慌,要立即呼叫周围人员,并及时拨打119报警。在报警电话中,要简单说明起火位置、着火物、火势大小等基本情况。在逃生的过程中,要将浸湿的棉被或衣服等遮盖在身上,确定好逃生路线后以最快的速度冲出火场,同时捂住口鼻,防止一氧化碳中毒。在逃生的过程中不能乘坐电梯。
六、活动设计题
【参考设计】
活动名称:有趣的标志(大班社会教育活动)
活动目标:
1.认识常见的交通标志,了解标志图形底色与形状的含义。
2.能根据标志的特征或者用途进行分类。
3.初步知道标志和人们生活的关系,形成自觉遵守行为规范的意识。
活动准备:
各种交通标志卡片、小老鼠玩偶一个。
活动过程:
1.故事导人。
(1)师:小朋友,今天早上小老鼠委托我们帮它—个忙,到底是什么事情呢?它遇到了什么困难呢?我们快一起来听一听吧。(出示小老鼠玩偶)
(2)师:小老鼠皮皮今天早上想到我们城里来游玩,但是一进城,它发现马路上到处都有它不认识的标志,这些标志它从来都没有见过,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所以它不敢开车进城,只好请我们小朋友来帮忙了。
2.认识标志。
(1)师:我们快—起来看一看它们是什么标志,都代表什么意思吧!
(2)教师出示各种交通标志的图片,请幼儿逐个观察讨论,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试着说出这些分别是什么标志,分别代表着什么意思。
(3)师:刚才小朋友都说出了这些标志所代表的意思,那到底对不对呢?(教师详细讲解每个交通标志的名称及意义)
(4)教师小结:红色圆框加上斜杠的标志表示禁止,黄色、蓝色表示注意、必须遵守;黄色三角形的标志是警告标志,提醒大家要注意了,要小心了;蓝色的标志有指示的作用,可以告诉大家这时需要做什么、这是什么地方。
3.标志游戏--我指你说。
(1)师幼互动。教师指出标志图片,让幼儿说出标志名称及含义,调动幼儿认识各种标志的积极性。
(2)同伴互动。幼儿两两一组,一名幼儿指出标志图片,另一名幼儿说出标志名称及含义,教师巡回指导。
4.引导幼儿认识标志的重要性。
(1)师:小朋友,你们觉得标志重要吗?如果在我们的生活中缺少了标志会怎么样呢?
(2)教师小结:如果没有标志、没有规则,大家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社会将陷入混乱,我们的生命也会受到威胁,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懂标志、守规则。
活动延伸:
教师布置亲子任务,在外出游玩或平常的生活中,让幼儿记录下见到的交通标志,家长积极引导幼儿认识标志。幼儿来园后分享自己的发现。
活动方案主要体现的教育原则:
(1)发展适宜性原则;(2)目标性原则;(3)主体性原则;(4)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5)互动性原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