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应台的《目送》收录了七十三篇散文,写了父亲的逝世,母亲的老去,儿子的成长单飞,朋友亲人的离散牵挂,兄弟的重逢携手等等,她的文笔朴实无华,全篇文章不急不缓,不轻不重,娓娓道来,叙说她的故事与感受,有着淡淡的落寞,但不悲伤,那是一种历尽沧桑、洞悉生死后的平静与坦然。这是一本适合情感细腻的人阅读的一本好书。
作者以“目送”为线索叙写了自己生命历程中两份难以割舍的目送。在文中共写了六次“目送”的场面。其中三次目送儿子,三次目送父亲。
目送儿子,从一个母亲的角度,叙述了儿子从第一天上小学起到中学、直至出国上大学十几年的感人片段,她一次次目送孩子背影的离去,一次次目送孩子的成长。展现了儿子在不断成长中的一系列变化。儿子由最初对母亲的依恋,逐渐变得独立和自我。而身为母亲的作者,则从最初的担心、牵挂与不舍,逐渐变得伤感和孤独。同时,面对儿子的成长,作者产生的那种难以释怀的落寞之情,也流之于笔端。
目送父亲,从一个女儿的角度,追忆自己成长的岁月,与父亲的一次次别离,总是目送父亲的背影渐行渐远,直到有一天,在殡仪馆熊熊炉火里永远的消逝。表达出身为女儿的感动、对父亲年老多病的心痛,以及对父亲离去时,那种深切的怀念和无法挽留的痛惜之情。所以她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当越来越沉浸于文中内容细节所带来的酸楚和浓情时,慢慢会发现身为子女与父母双重身份的作者其实就是我们自己。年轻时,我其实也就是那个背影的主人,十几岁每次离开家去住校或者刚参加工作回单位时,都是脚步轻盈,无所牵挂,即便知道身后的母亲站在路边,夕阳的余光照在他们那年迈的身躯上,用那一双闪烁的、包含热泪、恋恋不舍的眼睛目送着我,也时常会因脚步太匆忙而无暇送去期待的“回头一瞥”。而现在的我又成为那个向背影寄送目光的人。一次次目送儿子上学,希望他努力;一次次注视着因为重病导致残疾的母亲参加锻炼,希望她坚强。
古人云:“四十不惑”,人过四十后的我,经历过许多生老病死的场面,再读《目送》,感悟很多,人在生命路途中,很多时候都是这样,平静中透着哀痛,让人不甘又无奈。《目送》,让我一次次地感受到送走亲人时的那种撕心裂肺的哀痛,他们会像顽皮的孩子一样固执地不去理会你的呼喊,任凭你的哭泣和感伤,走向一个未知的永远不会回来的世界,他们会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与其到时的伤心难过、遗憾后悔,需要告诉大家的是不如现在行动起来,珍惜与他们相处的每分每秒,人生苦短,珍视当下才是最明智。不要吝啬你对他们的爱,因为他们从不衡量自己曾给过你多少爱,只会担心是否自己给予孩子的还不够,那真的是无私的爱。这是我作为过来人最深的体会。
回顾自己走过的人生之路,为人之女,为人之母,我也经历了目送亲人的离去,目送拉走母亲的救护车,目送儿子上幼儿园、小学、初中……而每一次目送,那种复杂的感情又何尝不是如此?
而我作为女儿,又何尝体会过母亲那一次又一次深情的目送?母亲那次突如其来的重病是我一辈子的痛,更是因为作为女儿的我没有关注到她的身体状况而遗憾终生的事。等我意识到的时候,她已经满脸沧桑、腰背弯曲,直至行动不便坐在轮椅上!
掩卷沉思,我不断地咀嚼着上面那段交替出现在文中和文末的相同的文字。此时,我泪眼朦胧,那“不必追”三个字,包含着多少人间的无奈?人生就是一次次的目送,生命在目送中前行。岁月在目送中流淌,无法停止,也无法追逐,或许这就是生命的真谛。在这个世上有些路终归要一个人走,只是希望我们今世的缘分能够更长一些,我们此生的凝望能在深情一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之路,孩子的成长和独立是人生中的必然,他们所去的方向是灿烂的未来,作为父母,我们要支持他、信任他、尊重他,放手让他飞翔。“不必追”;面对年老、生病、去世,生命更迭,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作为子女,在能陪伴他们的时候,加倍珍惜,心怀感恩,铭记亲情,尽心尽力。人生旅途中,我们要学会懂得花满枝头的悲欢,学会珍惜身边至亲的眷恋。在他们离开时除了祝福,我们“不必追”。
也许是岁月增长,人的心也越来越容易忧伤。曾经视若无睹的东西,在不知不觉中,也在心中烙下了深深印迹。开始在乎起母亲越来越多的皱纹,也开始担忧起孩子越走越远的脚步。所以,这样的文字,才这样的令人心痛起来。放下书,闭上眼睛,在苦涩的眼泪中,更多的领悟到生与死那一瞬间的界限。无法忍受,却需要面对的是:到底什么才是最宝贵的?
突然之间我明白了:人生,原来就是这样一场场的目送,目送时光流逝,目送亲人远离,目送世事沧桑……
这是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