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49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家庭教育感悟 益智充实的陪伴让成长更有利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5-29 19:40: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鼠年的春节,所有的计划,都被来势汹汹的新型冠状病毒打散。寒假延长,企业延工,家长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成倍增加,难得有这样一个长时间相处的机会,作为家长我们该如何高质量的陪伴孩子呢?下面由我来给大家分享一下,在这个特殊的假期,我是怎么做的。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孩子是母亲的一面镜子,父母的言传身教,一举一动都影响着孩子的成长,最好的教育是以身作则 ,我们要做好示范带头作用:在孩子学习的时候,千万不要在旁边玩手机、看电视,让孩子分心,减少干扰,孩子才能集中精力去学习。

疫情当下我除了做好自家的保护措施外,也会教导孩子,如何做好自我防护,给孩子看一些冠状病毒传染病防控知识,激发孩子探索科学的好奇心,同时让孩子知道,病毒和疫情是我们必须面对的。

趁这个“超长假期”和孩子一起做好总结,把过去的进行梳理,查漏补缺,同时规划好今年的学习计划表、以及作息时间表、家庭会议记录表等。我和孩子每天按时起床,早上坚持晨跑,生命在于运动,运动可以使我们变得更加强壮。再好好学习的前提下必须有个好的身体。

我们做家长的要给孩子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学习环境,温馨和谐的家庭气氛。在充满爱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注定要比整日吵闹家庭里成长的孩子心里要阳光的很多。

自从网课开始以来,孩子自己学习,我不干涉,但每天直播的时候,我会和孩子一起观看直播。检查学习情况,有没有认真做笔记,该背诵的我都一一检查和提问,直到把一天里学习的知识都落实了,才会安心的进入梦乡。

做家务也是一门学问:创建家务游戏,让家务硕士变成乐趣。让孩子独立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我们制作了家务劳动值日表:让两个孩子轮流值日,家务劳动不仅能培养孩子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的意志力。还能增强孩子的体制,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责任心是从小培养出来的,孩子从小在家务劳动中,是非常渴望做好的,这个过程也就是孩子责任心不知不觉形成的过程。同时让孩子分担家务后,可以亲身体验到父母的不易。才能理解父母终日操芝的艰辛。从而会更加体谅和理解父母。家长要给予引导,独立自主的品质是孩子一生宝贵的财富。

我就利用这个特殊的假期。让孩子学会了一件我觉得比任何兴趣班都重要的本领。——那就是教她学会做饭。在现实的家庭教育中,许多父母觉得现在的孩子主要以学习为主。其他的不用太早去学,担心厨房危险,生怕孩子受伤,所以就不肯让孩子踏入厨房。我倒不这么认为,我觉得要全方面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我的女儿就特别喜欢做饭,在我做饭的同时,我就让他一起参与。我充分发挥作用,为女儿做个正面示范。比如,采用健康的烹饪方法。教他如何安全的使用厨具。在做饭过程中思考步骤怎么搭配,经过这样日常的锻炼,他的思考会越来越全面,统筹能力也会越来越强。在品尝孩子的劳动成果中,我们一定要多多鼓励和赞美,这样更利于孩子主动乐意去学习。

用爱的方式陪伴孩子,倾听孩子的心声。首先我会给孩子留出心理空间。主动和他说心里话,养成聊天的习惯。在聊天的过程中,我会把孩子当做朋友。认真倾听他们的声音。言传身教,尊重并理解他的看法。这样孩子才能敞开心扉和你倾诉。说到底。陪伴的目的是让孩子感受爱与成长。比如,亲子运动,亲子游戏,或一起看一部有意义的电影等。陪伴不仅仅是时间上的光度,而是心灵上的共鸣,更是对未来共同的美好憧憬。

亲子阅读又叫做“亲子共读。”以书为纽带,让孩子与家长共同分享一个读书过程。通过共读,可以让孩子与家长一起学习,一起成长。每次的亲子阅读,我从来都不会缺席,我觉得读书的兴趣是从小培养的,良好的习惯来自父母。例如,你拿着手机,或边看电视,边督促孩子认真读书。得到的往往是强烈的逆反。所以我们要以身作则。

肯定、尊重和爱是孩子的基本心理需要。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我们要看到并肯定他们的长处。这样他们才会快乐的成长。

这是一个五彩斑斓的孩童世界。身显其中,我们期待着快乐,期待着梦想,在同一个蓝天下,让我们用心去挖掘,用爱去呵护,用感情去感悟。给孩子的童年插上一双梦的翅膀。

10年,20年。甚至一辈子。孩子都不会忘记在这个特殊的假期。我们特殊的陪伴。给孩子成长中带来了最有意义、最难忘的经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2 11:5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