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荆溪是一个依山傍水的村落,在平阳县359个村落中,不算耀眼。二十多年前的荆溪还是个穷乡僻壤、穷山恶水的小村庄,这儿的原住民皆以打散工、种田为生,生活艰辛。直至2005年,随着平阳火车站的落座,渐渐声名远播,近年来已由落后生活追入中等生活了。荆溪,是我小时候父母工作忙碌时寄养在外婆家的落脚点。
那山
一提起荆溪总能想到荆溪山。外婆的家就在荆溪山脚下,推开老屋后门,奇峰怪石嶙峋。抬头以45度角仰望,还能看到其间有块巨石被大自然鬼斧神工般地雕琢成毛泽东头像,令人叹为奇观。当然,移步则换景,这可是母亲最自豪的探索与发现呢。母亲告诉我,十年前的荆溪山因为山脚下平化厂的几十年熏蒸而童山濯濯,寸草不生;又因为村民常年开山采石,雄伟的荆溪山如遭怪物啃噬,山体裸露,村子里常年炸山,炮声隆隆,飞出的石块常常如不速之客,飞落在人家瓦屋上,外婆家的瓦屋就曾被炸出一个大洞,让人心惊胆战。平化厂和采石场没落消亡后,这山又重新活了过来,采天地灵气,吸日月精华,十余年后竟树木郁葱,长林丰草,特别是雨后,空气清新,山雾缭绕,呈现一幅“鸣泉出幽谷,秀木藏深山”的写实山水画,令人醉心。记得小时候,在温福铁路建造之前,大年初一或者元旦时,如果天气晴好,父母总会带着我登高以图吉利。从外婆家出发,沿着古朴的荆山路,穿过一个叫“八间楼”的小巷,直抵唤做“山外山岩宕”的山脚下,拾石阶而上,就可以朝荆溪山顶攀援。据记载,“荆溪山属南雁荡山钱仓山系。荆溪山最高点是440多米,山上都是奇形怪状的岩石。清人潘耒在《游南雁荡记》中形容它们‘如笏拱,如剑削;如花簇等,如芝承盖;如鱼鼓厚者,如乌拂盲者,钟卧者,鼓悬者,彝鼎敦盘错然陈列者,迄还不绝’。”一路上,只见奇峰罗列、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峥嵘险峻,让人产生“忽疑天上落,不似人间有”之感,或是女娲补天时随手剩下的吧。更有那半路横生的无言巨石,似神龟,如巨象,有顽猴,有望夫石,更有如电视剧《红楼梦》中的飞来石。只要人尽其想,那石形神毕肖,千变万化,呼之欲出。半山腰上,远眺明亮逶迤的鳌江,蜿蜒盘旋,犹如一条游龙,侍机腾飞。据传,山上遗有民国时期的摩崖石刻六处。其中颇有深意的,有“名山养性”,即言荆溪山是修炼得道的佳处。如若当年那爱石成癖的白居易和千古奇人徐霞客到此一游,定会被其折服,那么,现在的荆溪山将如黄山一般名扬神州大地吧。
那水
我县大部分城镇用的自来水都是来自平阳顺溪水库或文成珊溪水库的水。而唯独荆溪村子里用的是仙岩水库的水。只要扭开水笼头,那清洌的山水便“哗啦啦”地欢畅流出。外婆一般只用这水库水来洗菜或洗锅碗瓢盆。至于喝的水,则由外公开着电瓶车驼着个50斤装的大水壶到荆山后路的一个地名叫“上淖(zhuō)水井”处汲取清甜山水,不知是村里哪位善人何时发现甘甜的山水并筑的井,奇怪的是那井水却总是源源不断,用铅兜(一种取水工具)快要舀见底了,那水又汩汩地从地底下不断冒出,仿佛神泉,永不枯竭。外婆总是用这里的水烧饭,那饭特别浓香;用这里的水做米酒,那酒特别醇厚;用这里的水煮茶,那茶特别甘爽;用这里的水洗澡,肌肤特别柔嫩。你看,每天从鳌江镇内或周边乡村慕名取水的人络绎不绝呢。
那人
小时候,母亲一旦工作忙碌,便把我交给外婆寄养几天。外婆是个和蔼质朴的家庭主妇,持家有方,在村里人缘极好,家里整天门庭若市,隔壁邻舍都喜欢过来窜个门唠个嗑借个东西。她总是和颜悦色,接人待物客客气气。外婆是鳌江土著居民,自然鳌江话讲得麻溜。我自小就被教学普通话,对于鳌江方言只听个半懂,讲勿来。而今,我仅会讲得溜顺的几首童谣都是外婆“手把手”教会的。比如,那首《吃馄饨》,“娒娒你显能,阿妈教你吃馄饨;馄饨汤,吃眼光;馄饨肉,配白粥;馄饨皮,配番薯;馄饨碗,吃呷倒端转。”现在,我把它编成rap唱道,又是别有一番滋味。外婆还常教我一些规矩,比如,吃鱼忌“翻”;吃饭要两手放桌上,左手把稳饭碗右手持筷;不准张嘴发出“吧嗒”声响,不准拿调羹或筷子敲碗边;客人来时要有礼貌会问好等等。现在想来,外婆教的可都是源远流长的民俗文明礼仪,我将受用终生。
一眨眼,外公外婆都已近古稀之年,我也是舞勺之年;2005年,温福铁路穿村而过,荆溪经几度变迁,物是人非。但是,我的至亲还在,所以,记忆中的荆溪未曾远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