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识点归纳:
知识点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1.原因
(1)清初统治者认识到恢复经济,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是“国之大计”。
(2)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使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并有了较大的发展。
相关链接
清朝前期,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力强盛,史称“康乾盛世”。它与中国封建社会的“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都被誉为盛世繁荣阶段。
2.表现
(1)清朝前期,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大片荒芜的土地得到开垦,许多荒山旷野改造成农田,边远地区得到了开发。到乾隆末年,全国的耕地面积比明朝鼎盛时期增加了近3亿亩。
(2)兴修水利:
①对黄河、淮河等大河以及大运河进行治理。
②组织人力修建了许多堤坝、渠堰、海塘。
(3)粮食种植: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使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4)经济作物的种植有较大发展,品种增加,棉花、甘蔗、烟草、茶叶、药材以及花卉、水果等作物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3.影响
(1)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2)农业产品品种和产量的增加,也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3)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知识点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1.手工业的发展
(1)概况:清朝前期,丝织业、棉织业、印染业、矿冶业、制瓷业、制糖业、制茶业等手工业都有很大的发展。尤其是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方面,品种繁多,产品精良。
(2)手工工场:
①特点:当时已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其中有些颇具规模。
②典例:江宁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都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张;佛山镇经营棉织业的手工工场达2500家,织工超过50000人。
思维拓展
清朝手工工场的特点、实质及生产过程。
(1)特点:以生产商品为目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2)实质:机户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是早期的雇佣工人。他们之间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3)生产过程:机户拥有大量资金和织机,开设机房,雇佣机工进行生产。机工计日领取工资,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2.商业的发展
(1)商业网的形成:清朝前期的商业很发达,陆路和水路的商旅往来频繁,各地的商品贸易十分兴盛,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
(2)工商业市镇:
①形成:一些原来的农村地区发展为工商业市镇,有的地方居民超过万户,比县城的规模还大。
②典例:
a.盛泽镇:吴江县的盛泽镇,出现了“舟楫塞港,街道肩摩”的景象。
b.汉口镇:湖北的汉口镇在明朝中期才发展起来,到清朝时已成为“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的都会。
(3)商业都市:在北京、江宁、扬州、苏州、杭州、广州等大城市中,工商业非常繁荣。乾隆时期的苏州,据载已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有的地段“地值寸金”。
(4)商帮的形成:
①形成和特点: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拥有雄厚的商业资本,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
②典例:
a.晋商:山西商人组成的晋商,主要贩卖粮食、食盐,绸缎等,到乾隆时又专门经营汇兑、放贷和存款业务,在全国各地开设“票号”,便于货币流通;
b.徽商:江南徽州府商人组成的徽商,他们主要从事食盐、典当、茶叶、木材、粮食、布绸等行业的经营活动。徽商贾而好儒,富甲一方。
③作用:这些商帮的活动,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知识点三:人口的增长
1.背景
明朝鼎盛时期,全国人口达到1亿多。明末以来的经济衰败和连年战乱,造成人口锐减。
2.原因
清朝时期的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人口的数量有了很大的增长。
3.表现
到康熙时,全国人口总数已达到1.5亿。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1/3。
4.影响
(1)人口的快速增长,也带来了许多问题。有些地方,由于人口密度加大,人地矛盾逐渐突出,随之而来的是进一步开荒垦田,使很多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
(2)庞大的人口也造成社会压力,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课后答案:
1、1661年到1766年,耕地面积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是由哪些因素导致的?
答:1661年到1766年,耕地面积大大增加(增加接近35%)。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有:清朝前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等。
2、从国外引进的作物如玉米、甘薯、马铃薯,在清朝时得以普遍种植。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一下,这些作物的种植与清朝人口增长之间的关系。
答:玉米、甘薯和马铃薯属于美洲高产农作物,比我国传统的农作物产量高很多。它们的引种和推广,提过了粮食产量,有利于缓解人口增长压力,促进了清朝人口的增长。
同步练习
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选择题(共14小题)
1.苏州盛泽镇在明朝中期还是一个普通的村落;而到明末,“那市上两岸绸丝牙行,约有千百余家。”可见,盛泽镇的繁荣主要得益于( )
A.棉纺织业基地出现 B.全国性商贸中心形成
C.丝织业的快速发展 D.陆上丝绸之路的开通
2.瓷器凝聚了中国古代高超的科技智慧与东方民族精湛的审美意趣.清朝时期中国著名的制瓷中心是( )
A.南京B.松江C.广州D.景德镇
3.清朝后期,“处处皆关,关关有税。”“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桅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调发边卫充军。”这反映了清朝( )
A.设立关卡、禁绝贸易 B.抑制商业、实行海禁
C.重农抑商、打击海运 D.征收重税、限制商贸
4.某兴趣小组在学习“清朝历史”时,制作了一张学习卡片。与学习卡片内容相对应的选项是( )
学习卡片
表现
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又限制商民出海。
只开广州一处为对外通商口岸
目的
维护清王朝统治
影响
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A.社会风貌 B.君权强化 C.民族关系 D.闭关锁国
5.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须同外国互通有无,于是实行了什么政策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
A.重本抑末政策 B.闭关锁国政策 C.鼓励海外贸易 D.禁海政策
6.1793乾隆皇帝致英国国王书写到:“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假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清朝处于康乾盛世 B.中国经济领先英国
C.清朝皇帝夜郎自大 D.中国推行开放政策
7.以下出现于清代的是( )
A.醴陵瓷 B.蔡侯纸 C.浏阳花炮 D.铜官陶
8.北宋时期发明的纸币﹣﹣交子,因为没有合适的土壤,所以在明朝时期就已经消亡。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 )
A.明朝政治腐败 B.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C.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D.以农立国,轻视商业
9.“苏城机户,类多雇人工织,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上述材料反映明朝中后期( )
A.开始出现工业经济 B.商业繁荣
C.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D.纺织业普遍使用机器
10.有学者认为,18世纪中后期的西方“选择了海洋”,中国则“选择了陆地”.“选择了陆地”是指中国( )
A.加快发展陆路交通 B.重视塞防忽视海防
C.奉行“闭关锁国”政策 D.积极培育国内市场
11.鸦片战争前,有一位英国商人运载一批货物到中国销售,他抵达中国后应到哪个机构办理手续( )
A.市舶司 B.军机处 C.锦衣卫 D.广州十三行
12.某同学在自学“闭关锁国政策”这一内容时,自制了一张小卡片,请指出其中有几处错误( )
①自给自足经济的封闭性是该政策实行的根本原因
②该政策就是禁止一切对外贸易
③该政策从根本上抵御了外国的殖民侵入
④清朝实行该政策阻碍了对外贸易发展.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13.苏州城外黄家巷,在明代“尚系近城旷地,烟户甚稀”,到了清代前期,“生齿日繁,人物殷富,闾阎(泛指门户、人家)且千,鳞次栉比。”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小农经济发展推动人口增长
B.商品经济发展带动市镇繁荣
C.政府鼓励垦荒,城郊得到开发
D.对外贸易繁荣,社会财富增加
14.明清时期我国的支柱性产业是( )
A.农业 B.手工业C.商业 D.海外贸易
二.解答题(共3小题)
15.中国的发展需要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经济发展战略让中国与世界更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代丝绸之路示意图
(1)依据材料一,“丝绸之路经济带”赋予古代丝绸之路以崭新的时代内涵。古代丝丝绸之路的起点是?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要求新疆地区发挥独特的区位优势。指出该地区隶属于中央政府的管辖开始的史实。
材料二“明初,社会安定,国力雄厚。1405﹣1433年,明政府先后七次派郑和下西洋。”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
(2)依据材料二,指出郑和下西洋的重要前提。结合所学知识,说出郑和下西洋船队最远到达的地区。
材料三“……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
——马克思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与外界隔绝”采取了什么对外政策?该政策的主要含义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16.明朝小说《醒世恒言》里,描写了施复夫妇发家致富的故事。
(1)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反映了当时的一种什么社会现象?
(2)故事中描述的“机工”和“机户”各指的是什么?
(3)这种萌芽的现象能否在中国发展开来?说明你的理由。
1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朝小说《醒世恒言》里,写了一个小手工业者发展成为机户并雇佣了一些机工的故事,大意是:苏州盛泽镇上有一个小户人家施复夫妇,他们有一张织机,养了几筐蚕,缫丝织绸,他们织的绸光彩润泽,人们竞相购买,他们赚了很多银子,几年后,他们增买了几张织机;不到十年,他们又买了两所大房子,和三四十张织机。雇人织绸……
材料二: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清乾隆帝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信函中的几句话
材料三:“浙民习俗易嚣,洋商错处,必致滋事。”
——《清高宗圣训》
材料四:“此辈(注:指华侨和商人)多系不安本分之人,若听其去来任意,伊等益无顾忌,轻去其乡而漂流外国者益众矣。嗣后应必定限期,若逾期不回,是其人甘心流移外方,无可悯惜,朕亦不许令其复回。如此则贸易欲归主人,不敢稽迟在外矣。”
——《清文献通考》卷
请回答:
(1)故事说明当时出现何种生产关系的萌芽?它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2)它出现的时间和地点分别是什么时期和地点?
(3)材料二中表明“天朝”不愿与外国互通贸易,我们把这种政策称之为什么?这个政策实行了多久?
(4)结合材料二。材料三,谈谈实行这种政策的原因。
(5)说说清朝实行这一政策所带来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
(6)联系当前我国对外开放的现实,你认为这段历史对我们有何启示?
1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14小题)
1.C.D.B.D. B.C.A.D.C.C.
11. D. B.B.A.
二.解答题(共3小题)
15.(1)长安,西域都护.
(2)社会安定,国力雄厚;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3)闭关锁国;闭关并非完全断绝往来,而主要表现在对贸易进行严格的控制上.
(4)开放促进交流与发展,闭关导致落后.
16.(1)明朝中期以后;资本主义生产的萌芽.
(2)早期的雇佣工人;早期的资本家.
(3)不能;因为中国封建社会经历了两千多年,长期的自给自足经济相对稳定,人们手中有了钱以后往往愿意购置田产、宅地,影响了扩大再生产,中国的农民购买力低下,而且传统的观念以农为本,压制民间工商业的发展,所以资本主义没有在中国发展开来.
17.(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施复夫妇是机户,他们拥有织机,雇佣了一些机工.
(2)明朝中后期,苏州、松江等地区.
(3)“闭关锁国”政策,近200年.
(4)清朝前期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商品经济发展十分有限;统治者自认为天朝物产丰盈,且目光短浅,不屑与外国互通有无;统治者还害怕外商与沿海人民往来会滋生事端,便利洋人侵略中国.
(5)正面:它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负面:清政府闭关锁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6)启示:闭关锁国必然导致落后,只有坚定不移地实行开放,国家才能富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