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下午,我们经开区小学语文组进行了第5次线上语文教研活动。我们观摩了两节全国优质课一等奖陈丽老师的两节作文讲评课,受益匪浅,收获颇多。
对于部分学生来说,写作文是一种负担,学生会感觉无话可写,思路打不开,不知道如何下手,好不容易下笔了,也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抓不住重点和特点。通过观摩这两节作文讲评课,我深受启发。
这两节优质课虽然被评为全国优质课一等奖,但是我的感觉却是一节很扎实很灵动的随堂课,课前,老师通过打招呼跟海口学生互相介绍、以及香樟树的名牌介绍引入作文主题——说明文的写法,很自然,很贴切;接着老师又引导学生打开思路,生活中的哪些地方会用到说明性的文字?让学生深切地体会到说明文的广泛用处,引起学生的重视。
其次,陈老师引导学生联系学过的说明文《太阳》,布置了一个小练笔,查找资料,试着用学过的学习说明文的方法把散文《白鹭》这篇课文2-5自然段改写成一段说明性文字,体会他们的不同。接着展评学生写的段落,通过学生评价,引导学生改习作,顺势在屏幕上修改,引导学生明白写说明文要抓特点,用适当的说明方法,把事物说的清楚明白。
在学生掌握了初步写说明文方法后,陈老师不再局限范围,让学生自由选择身边的事物,用多种说明方法写出来。学生写完后,教师再展示学生的习作,通过生评、教师引导总结,对学生的习作进行修改,尤其是对说明方法的运用引导特别到位。面对有歧义的评价,陈老师出示具体的世纪大桥图片,让学生用准确的打比方方法去写相应事物。
陈老师接下来有个巧妙的设计让我感到很意外,她出示了两篇习作范例,通过让学生对《鲸》这篇范例的发现和思考,让学生发现习作例文会对我们的习作有很大的帮助,顺势布置了第三次的练笔,借助习作范例来改写第一篇学生写的说明文。学生在写的时候,陈老师不停巡视指导学生。通过交流,发现学生的问题再顺势引导学生用到自己查找的资料时要学会科学规范地运用,而不能直接照搬。
在初试身手之后,老师提高要求,进入大展身手的环节,布置练笔让学生介绍自己想写的事物。刚开始学生的答案比较局限,简单,老师引导学生扩大范围,由写熟悉的事物向不熟悉的领域但自己想写的事物来扩展。学生此时可能脑洞大开,但还是不知自己具体想写什么,怎么起名,老师顺势出示了一张表格提示,启发学生打开思路,学着换个题目,换种不同表达方式会更吸引人,更有趣。接着出示习作具体的进一步要求:写清楚事物主要特点,试着用上恰当的说明方法,可以分段介绍事物的不同方面。接着再一次展示,评价,让学生在评价时既提出值得学习的地方,还要说一说小建议,来对学生的习作做进一步的完善,同时无形之中也让孩子加深了写说明文的方法。
因为时间关系,学生没写完,但是老师却巧妙地在评价完学生写的内容时,进一步发问:后面还可以写什么?让松树更全面?在生生评价、师生评价中学生得到了更多的思考和升华。最后同桌互评时,相信学生肯定会有更多的发现和思考。
这两节课让我明白了作文教学中教师引导的重要性,所谓“不愤不启、启而不发”古人的智慧确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还深切地体会到要想打开学生的思路,还需要教师巧妙的设计,我想到了自己之前看到的《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这本书,里面有些轻教学策略陈老师也用到了,跟大家分享一下。
记忆提取效应——举一反三的秘诀,通过课前课后巧提问,课堂内容记得牢;预先测验——先测验再讲课,学生理解更深刻;灵活使用框架图,知识体系更连贯;课堂及时反馈,引导学生专念学习;自我解释把思路说给自己听;激发学生积极情绪,让学习充满动力;树立学生成长型思维模式;学会正确夸赞学生;课内外实践——让学习和社会联系起来。
陈老师这两节作文课让我再次感受到语文课,尤其是作文课是与生活分不开的,学会从生活中寻找素材,学会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去引导学生,多练习、多修改、不断完善,我们定能写出好的文章,正所谓好文章是改出来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