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35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八年级英语下册第一单元写作指导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2-28 11:0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写作指导
黑龙江省绥棱双岔河中学 李传雨


     1. 写作任务



“时间胶囊”是如今比较流行的一种给未来的自己、朋友、家人或任何人保存下信息或物品的活动,这些信息或物品将被放在一个容器中,在未来的一个特定时间将会被打开,这种东西对我们很有意义。重要的是它能提醒我们为了让自己的梦想实现,需要我们现在的努力。请以My Future为题将你对于自己20年后的设想写成一篇短文,介绍20年后的自己,并把这篇文章放在“时间胶囊”里,20年后再打开它。内容可以适当发挥,60词左右。



2. 习作正文



My future

I have a dream about my life in 20 years. I will live ① Shanghai with my families because it's a very beautiful city and we like it very much. I will be a good English teacher. I will teach in a middle school. I will love my students, and my students will love me, also ②. We will be good friends. I will do sports and ③ my students every day. Swimming and running will be my favorite sports. I will be health and strongly ④.

This is my future dream. What do you think of it?



3. 教师指导



a. 本单元的写作指导:



本单元主要是运用由will构成的一般将来时态,表示人们对于未来的设想与预测。对于一般将来时的掌握与运用,这样的活动对于我们学生来说有特别的意义。通过对未来的设想,可以让我们对未来充满期待,也可以让我们体会并明白“只有今天的付出,才能有明天的收获”这样深刻的道理。那么现在让我们来一同回顾一下一般将来时的基本用法:一般将来时由“助动词will + 动词原形”构成,表示将来某个时间要发生的动作或存在的状态,也表示将来经常发生或反复发生的动作,常与表示将来的时间状语连用,如:tomorrow, next month, in 10 years, in the future等。



肯定句由“will + 动词原形”构成,例如:I will tell you the story tomorrow.



否定句由“will + not + 动词原形”构成,例如:I won't help you do your homework.



疑问句由“will + 主语 + 动词原形”构成,例如:Will you please open the door?



另外,本单元还学习了有关there be句型的一般将来时形式there will be,例如:There will be fewer people in the future.



本单元还用到more, fewer, less几个词表示将来和现在的对比,在文章我们也可以用到这几个词。



好句待用:① I will have a good job. ② Kids won't go to school. ③ There will be less free time. ④ As a reporter, I think ... ⑤ I will be a ... ⑥ I believe ... ⑦ I want to ...



b. 本体裁的写作指导:



从本文的写作任务要求来看,要求中的叙述性的话较多,这也是我们在读写作要求时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我们要抓住写作任务中的要点,有针对性地扣题写作,不要被写作任务中的话所迷惑了,也不要有“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现象。否则,文章就全都失败了。结合本文的要求,写成记叙文是最好的选择,让我们来一同了解下记叙文的特点和写法。



第一,记叙文是主要用来记人叙事的文章,记叙文中主要包括我们所说的六要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五个W和一个H。具体来说就是when(时间), where(地点), who(人物), what(事件), why(起因), how(过程)。



第二,记叙文的人称主要以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来叙述,第一人称叙述的好处在于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第三,记叙文中,无论记还是叙都需要有动词的帮助,因此富于变化的动词会让文章优美生动,层次分明。记叙文中的动词主要应是过去时态的,但从本文的要求来看,本文应采用的时态应是一般将来时态,



第四,叙述文应讲究叙述顺序,一篇好的叙述文会通过恰当的记叙顺序引领读者的阅读,让人欲罢不能。我们对于文章等的写作,尤其是英语文章等的写作水平仍处于初级阶段,我们要尽量运用简单的叙述方式,因为如果过于追求文章的特色而错误地运用叙述方法,会造成弄巧成拙的现象。



第五,记叙文的开头要做到引人入胜,中间要言之有物,结尾要让人回味。同时还要注意文章中上下文过渡的运用,做到让文章融会贯通。



第六,记叙文的选材可以有很多,但是作者在写作时对一篇文章中可用的材料应做恰当地取舍,还要注意自己的写作能力。如一些暂时不能用英语表达的材料,或者换种说法,或者忍痛割爱,选择更好的能够表达清楚的材料。



c. 本文的评价与提高建议:



上面的这篇习作正文的文章格式正确,作者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想象20年后的自己成为了一名优秀的老师。我们在写文章时也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做出任何想象。结尾句“This is my future dream. What do you think of it?”意味深长,引人思考,假如作者真能在20年后自己再读到这篇文章,相信他会感慨万千的。美中不足的是文章中有些词语运用不恰当,没有区分好词语的用法,需要作者加强这方面的记忆与训练,以便更好地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文章中的四处错误也是我们同学们容易犯的毛病,主要是词语运用不当。看看大家对于这四处错误的认识如何?①此处live是不及物动词,后面接地点,应用live in这个词组。②在肯定句末尾表示“也”的含义应用too。③此处应用with组成介词短语。④在系动词be后应用形容词表示“健康的”和“强壮的”,而原文health是名词,strongly是副词,都应用形容词的形式,healthy和strong。



改进的建议,从本文的写作中我们应当借鉴到这样的经验,在日常学习中我们要对知识点有更好地掌握,以免在写作中出现不该出现的错误。本文的写作想象力是重要的环节,题目要求我们对未来有所设想,这样的内容是我们不曾经历的,写作中我们要充分发挥想象,如果能做到尽可能地发挥想象力,并用熟悉的英语将其表达出来就非常难得了。因此,将文章中的细节写得更为细化,会使文章更有可读性。另外我们还要注意的是保守为主是写文章的成功因素之一,在一篇文章中尝试运用自己不熟悉的词语、句型、叙述方式方法,只会得到“画虎不成反类犬”的后果。运用自己所熟悉的短语与句型去组成一篇属于自己的文章是成功的关键。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1-2-28 11:08:00 | 只看该作者
4. 对比写作



My future

Everyone dreams about the future. I also have a dream about my life in 20 years. I will live in Shanghai with my families because we like it very much. It will be more beautiful. I will teach in a middle school. I will be a good English teacher. I will love my students, and my students will love me, too. We will be good friends. I will do sports with my students every day. Swimming and running will be my favorite sports. I will be healthy and strong. There will be more robots everywhere. They will help us do many things. I believe we will have more time to study and play.

This is my future dream. What do you think of i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1 18:3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