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71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数学老师读书心得 读《我的教学主张——为数学理解而教》有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4-6 01:34: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的教学主张——为数学理解而教》该书由中原名师张素红校长所写,该书包含时代呼唤理解、为数学理解而教、我的教学思考、我的数学课堂四章内容以及六篇附录和一篇后记。读完这本书给我的数学教学带来了许多启发。就像张校长所说:“为数学理解而教”既是我们始终坚守的一种教育理念,又是在教育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原则,更是我们所追求的一种教育境界。

一、创设合理情境,促进学生数学理解。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那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学生喜欢的生活情境、故事情境、游戏情境等,把学生带入情境中来,形成认知冲突,激发他们探求知识的欲望,主动开展探究。比如教学分数的意义时可以创设平分东西的情境,由整数平均分给两人,逐渐缩减个数到1,1个苹果平均分给2人,每人得到几个?进而引起认知冲突,引出分数,同时也引发学生对分数产生的理解。再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老师们都爱用猪八戒吃西瓜来引入,虽然吃的块数在增加,但分的总块数也在相应增加,在故事情境中引发学生数学思考。课堂教学中,不仅仅导入环节需要创设情境,新授和练习环节也需要合理的情境创设,促进学生数学理解。数学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是沟通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桥梁。在教学中应重视情境创设,促进学生数学理解。

二、加强数学阅读,促进学生数学理解。

数学阅读,是大多数数学老师比较忽视的内容,从内心深处感觉阅读就是语文老师的事,数学老师搞什么阅读。在这本书中,张素红校长倡导利用数学阅读的方式促进学生理解,详细为我们介绍了计算教学的阅读、概念教学的阅读、应用题教学的阅读、课外阅读、课内阅读等内容。读后深有同感,比如学生在做计算题时,也是阅读能力的一种体现,一道脱式计算学生要通过读题目,了解题目数字特征、符号特征,通过这些特征思考如何计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能否用简便算法,这些都是学生计算题的阅读能力。张校长在书中说到:在加强计算教学的阅读指导时,开始训练时,教师一定要有耐心,要让学生养成做提前读题的习惯,说一说运算的顺序,还要训练学生养成边做边检查的习惯,通过一段时间的阅读训练,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习惯一旦养成,解决计算题就会大大降低计算的错误率。再如解决问题,学生通过读题,要明白题目的意思,已知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要求这个问题,需要知道什么条件,题目中的两个条件,可以求出什么问题,哪些是多余信息……学生的阅读能力强,思路就会非常清晰,做解决问题题目时才会得心应手。所以,在今后教学中,要重视学生数学阅读习惯的培养,通过阅读促进数学理解。

三、加强数学探究,促进学生数学理解。

张校长在书中指出:探究性理解就是根据具体情境,以数学材料为媒介,通过操作等意义建构过程形成抽象的数学表征,在对其进行整合、修正,以达到对数学知识全面、完整、正确的认识。学生没有对知识的探究性理解就没有深刻的思维,没有探究性理解就没有数学素养的提升。在教学中,教师要从教材和学生的不同视角,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的活动方式,为促进探究性理解寻找实践路径,大大提高学生综合学习能力和数学素养的形成。实际上,数学教学中有太多太多需要学生探究的内容,像圆形等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长方体等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教学中都需要学生去探究发现计算公式;计算法则、算理也需要学生探究发现、理解、应用……。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为学生搭建生活桥梁,促进学生探究;提供活动空间,引导学生探究;巧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加强探究体验,培养探究习惯。

书中还有许多促进学生数学理解的内容介绍,如抓住数学核心、有效的数学活动、加强动手操作、关注学生认知、以问题引领等等。这本书中有许多值得学习、给人启发、引人深思的内容,只有反复读,才能深入理解,进而借鉴到教学中。我将此书推荐给了身边的数学老师们,大家一起更加重视数学学习过程,在理解的基础上教学,给孩子们鲜活的、灵动的数学课堂,唤醒孩子们的自主探究欲望,给予数学课堂更丰富的内涵。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2 22:5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