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56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数学老师教研论文 浅谈数学课堂中学生价值观的引领问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4-5 00:30: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苏霍姆林斯基说:“智育包括获得知识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发展认知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脑力劳动文明,使一个人在整个一生中都对丰富自己的智慧和把知识运用于实践感到需要。”智育形成于学生对知识不断掌握的过程中,但是我们不能因此把智育简单理解为知识的积累,也不能把智育简单地理解为技能的形成。智育的形成过程是人全面发展的过程。它包括知识的积累、技能的形成、精神生活的充实、创造能力方向性的形成、智力情感的发展。

人知识的积累可以从两个方面获得,一个是直接经验,就如毛泽东说的“要想知道梨子是什么味道,你需要亲口尝一尝”。直接经验是主体通过自身与实际的直接接触所获得的自身感受。直接经验对与主体的影响深远、印象深刻,利于主体自身知识体系的构建。因此在教育史中受到不少教育家的推崇,如美国的杜威就提出“教育即生长、教育既生活、教育既经验的不断改造”。直接经验对于主体个性化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直接经验也具有片面性。知识获得的另一个途径是间接经验。间接经验的获得可以从听别人口述、观其他人实践、书籍的阅读等途径。而间接经验获得的最主要的途径就是学校教育。对于知识的积累而言,间接经验的作用远远超于直接经验。学校教育作为间接经验获得的主要途径也是主体知识积累的主要途径。知识的积累反映到我们的数学教育中就是对于定理、公式、运算法则、数学史实的记忆。

培养为顺利学习所必须的那些技能,在智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技能的培养和知识的积累是相互协调的。它不能过于超前于知识积累,超前于知识的积累,技能的形成就犹如空中楼阁。它也不能过于落后于知识积累,落后于知识的积累,学习对于儿童而言便完全失去了知识对于儿童应有的那份吸引力,使儿童失去学习的兴趣,把学习变成了拔苗助长的苦不堪言的事情了。对于学习者而言能够养成对事物保持注意的习惯、观察的习惯、倾听的习惯、阅读的习惯、思考的习惯。学会观察技巧、倾听技巧、阅读技巧、思考方法对于他的一生的学习是至关重要的。这些技巧的养成贯穿于知识的积累过程中。比如教师有意引导儿童倾听他人的发言,并引导儿童从其他人发言中提取重要的信息,并对其提取的信息运用分析、综合、对比、演绎、推理等思考方法进行思考,并最终做出判断。再比如,教师引导儿童通过分析句式、寻找关键句、寻找关键词、理清各部分脉络联系,从书籍中提取关键信息,主要观点,并根据其信息、观点进行发散思维,从而形成自己的认识。这些都是学习者学习所必须技能技巧,也是学生形成自我学习能力的关键。如果说我们把知识的积累看成“鱼“的话,那么,这些技能技巧的形成可以称之为“渔” 。 “渔”反映到数学教育上就是学生对运算技巧、思考方法的养成。如中国数学史上有名的“割圆术”、“二次方程的解法”“代换思想”、  “极限思想”等等一系列的数学思考方式方法和技巧。

智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反映在于,智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劳劳动,而且为了人的精神生活的充实。人不只是简简单单的劳动者,不只是认识世界、改变世界的工具、不只是为社会创造价值的机器。人除了与其他动物无异的物质需求外,更为重要的是人有精神生活的需求。“无论是数学家,还是拖拉机手,都应当善于创造性地思考,都应当成为聪明的人。智慧应当给人享受文化财富和审美财富的幸福。真正的智育指引人去认识生活的全部复杂性和丰富性。如果培养智慧只是为了 去从事狭隘的职业劳动,那么生活就会变得贫乏,死气沉沉”。 儿童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不仅仅是为其劳动创造做准备,而且是其审美财富和文化财富的积累,不仅仅是技能技巧的形成过程,更是其文化内涵和精神境界的提升。有人能忍着饥饿陶醉于钢琴曲,有人在饥饿的时候会想着,钢琴的价值能换得自己多久的食物。智育的过程是人全面发展的过程;人全面发展的过程是人为享受生活做准备的过程、是人的解放的过程、是人性光辉的过程。

    智育的过程是辨明人的创造力方向性的过程。“人对世界的看法不仅表现为其能够解释   世界,而且表现为他具有一种用自己的创造性劳动来证明、确立和捍卫某种东西的意向。”也就是人的价值观的确立。智育的过程在于在学习者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明确一种方向性的东西,并朝着这个方向不断努力,并将其作为自己价值判别的依据。人不是工具,不像菜刀一样,在厨师的手里它创造出来的是美味佳肴,在凶徒手中它酿出来的是人间悲剧。原子弹在广岛、长崎人的心目中是魔鬼、在中国秦山核电站工作人员眼里是国民生产值。人有其价值诉求和价值方向的追求。人的创造力远远超乎于菜刀的创造力,其创造力的方向性辨明的价值要远远超乎于菜刀掌握在谁的手中的价值。智育在人的创造力方向性的辨明上起着重要的作用,也承担着明确人的价值诉求和价值追求的的责任。“有了方向性的劳动才有价值,这种有价值教会学生抱着积极的态度去看世界。”

数学教育是教育系统中的一个工具,是智育的一个载体,与语文等学科共同构筑了教育体系的大厦,同时也与语文等学科统领与智育之下。数学教育不能仅仅当做一个独立的知识体系看待,对学生加以传授。数学教育有其独到的教育价值,也有其必须承担的教育重担。数学教育的价值远非是帮助学生形成他日后谋生所必须的技能技巧,它应该凸显自己的教育价值帮助学生形成日后健康生活的可能;数学教育所承担的教育责任也远非帮助学生掌握多少知识,形成多少技能。数学教育应该承担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责任,促进社会文明不断进步的责任。因此数学教育教学非简单的数学知识的积累、数学技能技巧的形成,它还包括数学文化的熏陶、学生精神生活的充实、创造力方向性的明辨。

数学教育中贯穿于数学知识的积累过程,但是数学教育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数学知识的积累。这等同于与智育形成于知识的积累过程,但却不能把智育理解为知识的积累。数学知识的积累只是数学教育的工具和载体,它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可能。在数学知识积累的过程中学生也会形成相应的技能技巧,但是形成什么样的技能技巧要看知识积累以怎样的方式进行的。如我国新课改以前特别重视学生“双基”的训练,反映到学生身上就是学生运算技巧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领先于世界。但是数学教育远非仅仅只是基本知识的积累和基本技巧的掌握。数学教育应与其他学科教育担起人的全面发展的责任。数学学科知识积累只是个过程,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知识以怎样的方式呈现,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思考方式、贯穿着怎样的价值追求。

数学教育应该让儿童感受数学文化的熏陶,形成数学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文化气质。数学不仅仅是一门知识,数学更是一种文化,是一门哲学。数学是教育中最古老的科目之一。无论是西方的“七艺”,还是中国的“六艺”,其中都有数学教育的身影。在西方的柏拉图庄园中更有“不懂几何者莫入”的标语。在中国自古有“天圆地方”之说;古代皇帝称为“九五至尊”;道家更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说法。无论是墨家还是儒家都将数学教育列为一个重要的科目。因为数学也是一门语言科学,只是数学在用符号的方式描述着世界,数学有其独特的文化特质,但是这一点在我国数学教育中近几年才有所认识。正如中国数学家丁石孙先生所言“我们长期以来不了解数学是一种文化, 这种状况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数学研究和数学教育。”数学追求的简洁、完美、逻辑严密在人类文明进步的过程中都得到了体现。如人类照明从有烟昏暗的火把、油灯、蜡烛进步到白亮的电灯、再进步道幻化多彩的霓虹灯。再如人类的代步工具从马到汽车再到电车。因此,数学教育决不能仅仅满足于学生记住了什么能做什么,数学教育中数学的文化价值必须要得到彰显;学生学到的绝不能仅仅是多少公式定理,还应该形成数学独特的文化气质和思维方式,这不仅仅是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必须,也是社会不断文明的必须,更是文明不断进步的必须。

数学也是是一种美学,数学教育更应该为学生精神生活的充实发挥作用。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整数是完美的标志。数学中无论是“0”的书写,还是特殊数字的作用都显得那么完美。金子塔的比例、各天体之间的距离都和数学中一些特殊的数字不谋而合。摄像学中的主景在画面中的最完美的比例也和数学中的“黄金分割点”正好想合。中轴线、对称圆点、三角函数图像等等无不显示着数学本身的完美性。数学处处彰显着美。数学的美学教育价值,数学对学生审美价值观的熏陶的作用都显得那么贵如珠宝。因此,我们的数学教育不能仅仅满足于学生了解了什么,会做了什么。数学教育应该发挥数学的美学价值,引导学生正确的审美观。

作为教育材料的数学除了具有数学身的教育价值外,还应该具有引导学生辨明其创造力方向的作用。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其创造力方向性的辨明。教育对象走出学校踏入社会的时候他内心中应该具有一种用自己的创造性劳动来证明、确立和捍卫某种东西。这不仅仅教育对于个人应尽的责任,更是教育对于一个国家应尽的义务。我们的教育对象绝非完全为了日后生存的必须,而且他还必须具有某种方向性的价值追求,并力图捍卫这种价值追求。这是一个人的必须,不然如同行尸走肉;这是一个社会的必须,不然混乱不堪;这是一个国家的必须,不然一盘散沙。

  综上所述,数学教育应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0-4-5 00:31:01 | 只看该作者
出自 文清如水的博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6 14:4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