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84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8课《时间的脚印》 同步练习及参考答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3-26 02:42: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8* 时间的脚印

01  积累运用

1.给加点的字注音。

腐蚀(shí)   山麓(lù)   龟裂(jūn)    沟壑(hè)      

掸去(dǎn)     浑浊(hún)    琥珀(hǔ)      楔形(xiē)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B)

A.踪迹  装制  低洼  海枯石烂

B.孔隙  沙砾  沉淀  无时无刻

C.粗糙  包裹  消逝  悬涯绝壁

D.帷慕  钟鼎  崩落  奇形怪状

(解析:A项“制”应改为“置”;C项“涯”应改为“崖”;D项“慕”应改为“幕”。)

3.(2017·南宁八中模拟)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C)

A.经过老主任再三解释,才使他怒气逐渐平息,最后脸上勉强露出一丝笑容。

B.是否拥有努力向上的热情,是一个人年轻的标志之一。

C.为营造全区“壮族三月三”良好的节日气氛,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决定全区放假两

天。

D.家庭和学校对孩子安全问题的过度关注,反而会降低孩子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解析:A.缺少主语,去掉“经过”或“才使”;B.两面对一面,删去“是否”;D.搭

配不当,去掉“和能力”。)

4.下列句子的排列顺序,最合理的一项是(B)

①当时的森林多生长在水陆交汇的沼泽附近,树木死后遗骸沉入水下,与空气隔绝,可

以防止被氧化分解。

②总之这些植物遗骸年复一年堆积在地层中,经过3亿年的化学、物理作用,最终变成

了黑漆漆的煤炭。

③为什么石炭纪能出这么多煤?

④有些科学家猜测,石炭纪时的真菌、细菌,或许还没有能力分解树木里的木质素……

⑤数百万年的稳定气候,又使一代代植物在当地周而复始地生长,大量堆积。

A.⑤③①④②     B.③①⑤④②     C.③④①⑤②     D.⑤④③①②



5.学习小组开展了“认识计时装置”的活动,请你参与并回答问题。

(1)下面是一名组员搜索到的一种古老的计时装置——铜壶滴漏。请你观察图片并阅读材料,概括材料的主要内容。



整件铜壶滴漏由四个铜壶组成,分别是日壶、月壶、星壶、受水壶。也有一种说法称为日天壶、夜天壶、平水壶和受水壶。日壶壶壁铸有圆形太阳图,月壶壶壁铸有月形图,星壶壶壁铸有北斗七星图,受水壶壶壁铸有八卦图。使用时四壶自上而下依次安放,最上为日壶,最下为受水壶。在日、月、星壶的底部各有一个出水的龙头。受水壶壶盖正中立一铜表尺,上有时辰刻度,自下而上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铜尺前放一木制浮箭,木箭下端是一块木板,称作浮舟。壶身刻有关于制作年份和人员的文字。水由日壶按次沿龙头滴下,受水壶中的水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增加,浮箭逐渐上升,从而读出时间。

这段材料介绍了铜壶滴漏的构成,各构成部分的名称及样貌、计时方式等。

(2)该组员建议大家一起去故宫参观滴漏和其他计时装置,但有些同学反对这一提议。

请你帮他说一段话,动员大家一起去近距离参观。

【示例】这种古老的计时装置是我们的老祖先对时间的一种记录工具,体现了他们的智

慧。我们现今的文明也都是在古人的努力探索下一步步完善的。难道你们就不好奇这种

计时方法具体怎么进行的吗?不想亲眼看看这种装置吗?我们也要像古人一样积极探

索呀!

02  拓展阅读

计时的变迁

漫 奇

①“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是千百年来教诲人们珍惜时间的格言。光阴即时间,怎么用长度“寸”来计量呢?

②在古代,钟表还没有发明,没有时、分、秒之称。但人们利用“观天”“测地”,白天看太阳量阴影,晚上望月亮数星星。寸阴、分阴表示短暂的时间也就流传于今了。公元7世纪,我们祖先利用日影变化制成的圭来测量时间,以后又创造了沙斗、漏壶等计时工具。这些就是钟表的“老祖宗”吧!

③在现代生活中,时间观念强了,再也不能“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了,而必须是“7点15分,老地方见面”。对计时的要求高了,争分夺秒,分秒必争。几分钟的差别,上班就会迟到或赶不上火车;几秒钟内会决定一场球的胜负;电视和电影的画面每秒变化二十几幅;1/10秒乃至1/100秒决定了短跑运动员谁是冠军。几百年来,以重锤的重力或发条的弹性力为动力的机械钟表,独霸了钟表世界,尽管它的外貌千姿百态,但万变不离其宗,“内脏”都是由游丝、平衡摆和齿轮等组成,以机械周期性运动作时间的基准,但机械工艺限制了它的准确度,日差变化保持在数秒之内。

④电子技术“闯入”钟表世界后,计时的准确度有了很大的提高。不同凡响的石英电子钟,以俊秀潇洒的面貌出现在人们面前,它用高稳定度的石英晶体振荡器作时间基准,造型新颖,走时准确。层出不穷的大规模集成电路,使电子钟表的功能日臻完美。数字式石英电子钟表,除时、分、秒、日、月、星期、上下午外,还有音乐报时、测时秒表、世界时转换等,成为钟表世界中的一颗明星。

⑤但现代科学技术用分秒计算时间就太“粗糙”了。为了研究电子运动、同位素各种粒子的寿命、天文大地测量、空间天文导航、激光测距以及人造卫星的飞行、定位和导弹跟踪,都需要精确到百万分之一秒乃至百亿分之一秒的标准时间。现代化的地震台网在地震的监视和预报中,测试时间上1微秒(1/1000 000秒)误差相当于距离上的300米。在天文测量时,1毫秒(1/100秒)的时间相当于太阳附近1万米的误差,真可谓“差之毫秒,失之千里”。人们发现原子从一种能量状态变为另一种能量状态时会辐射或吸收固定频率的电磁波,把这种频率积累起来也可以计时,称为原子时。于是,铯原子钟就应运而生了,并已广泛应用于人造卫星、导弹、激光测距等国防和科研工作中。

(选自《科学夜谈》)



6.通读全文,完成下列计时变迁图。

圭、沙斗、漏壶→机械钟表→石英电子钟→铯原子钟

7.第①段引用“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一名言有什么目的?

为了吸引读者,生动地引出下文对古代计时方法的说明。

8.第③段画线句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

作比较、作引用。作用:生动地说明现代生活中人们时间观念增强了。语言活泼有趣,

浅显易懂,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9.石英电子钟有哪些特点?根据第④段简要回答。

造型新颖,走时准确,功能完备。

10.为什么说“现代科学技术用分秒计算时间就太‘粗糙’了”?请结合全文回答。

因为现代科学技术的一些领域需要精确到百万分之一秒乃至百亿分之一秒的标准时间,

若用分秒计算,会“差之毫秒,失之千里”。

《时间的脚印》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训练默读文章和概括课文要点的能力。

2.了解本文借用诗歌增强说明效果的特点,掌握运用拟人、打比方等形象说明事物的方法。

3.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4.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及其意义,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5.学习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教学重点】

1.了解本文借用诗歌增强说明效果的特点,掌握运用拟人、打比方等形象说明事物的方法。

2.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教学难点】

1.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及其意义,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2.学习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授课类型】略读课

【教学方法】自主互助

【教学手段】电子白板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树是用什么记录时间的吗?对,是年轮。那你们知道人类有哪些记录时间的方法吗?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陶世龙的《时间的脚印》,一起来看一看时间是怎么留下它的脚印的。(板书课题《时间的脚印》)

二、解题

本文是一篇科普作品,其主要任务是介绍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目的是说明认识岩石这一奇异功能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激发青少年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文章的题目《时间的脚印》,是从高土其《时间伯伯》一诗中引申借用来的。其拟人化手法的运用,形象地说明了那些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岩石中都潜藏着时间的踪影,以引起人们的探究欲望和阅读兴趣。

三、自读课文,解答字词。

小组内完成,组内完成不了的,全班解决。

四、研习课文

组内提问,班级展示。

问题示例:

1.课文在说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后,接着写了一段介绍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内容,这样写是否偏离了主旨?为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订正:没有偏离主旨,因为这篇文章的主旨是说明时间是如何被记录下来的。山野里每一厘米厚的岩层便代表着几十年到上百年的时间,但它只是大自然中保存着的许多种记录时间的“重要的一种”,而“铜壶滴漏”则是这其中的另外一种,二者相互补充,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这是课后练习中的一道题,目的是让学生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而且能用简洁的语言表达。)

2.从文中不难看出“时间的脚印”是在岩石生成过程中留下的,那么,作者为什么又用了大量的篇幅来说明岩石被破坏而逐渐成为泥沙的过程呢?会不会喧宾夺主从而对说明对象有所影响?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点拨明确:作者用大量篇幅说明岩石被破坏而渐成泥沙的过程,是为下文说明岩石生成打基础作铺垫的,没有“老”的岩石不断地被破坏,就没有“新”的岩石不断地生成,这是物质运动规律的体现。因此,这些内容不仅不会喧宾夺主,而且会使人们对说明对象的了解更具体、更全面。这是本文的难点之一,设计此题的目的之一是让学生初步了解物质运动的规律,从而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之二是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岩石在生成过程中,究竟是怎样留下“时间的脚印”的?请结合课文回答。

学生快速测览课文后回答,教师明确:岩石是由泥沙等落入湖海中的沉积物不断积累达到一定量时自身产生重压,有一些物质填充到泥沙中的孔隙里,使泥沙胶结而形成的。它最初生成时,像书面一样平卧着,一层层地叠加在一起,每一层岩石都凝固了不同时期的气候、生物等的状况,我们根据这些不同时期的气候、生物在岩石中的反映,就可以推测出该岩石形成的时间以及同一岩层的气候、生物等的状况。(这是文章的又一难点,意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4.结合课文谈谈“寻找时间的脚印”有何意义。

讨论后明确:“如果我们熟悉了这些石头的历史,便有可能踏着历史的脚印,一步一步地走向地下的宝库”或“不仅使我们增加了知识,而且还非常有助于我们去找寻地下的宝藏”。(这是本文学习的重点之一,意在提高学生对地质科学研究重要性的认识,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妙的兴趣。)

5.研讨本文的写作特点。

小组讨论,班级展示,老师点拨。

(1)层次清楚,过渡自然

文章引用科普作家高士其的诗句,带出时间的话题。主体部分从两个方面分析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文章先说明岩石无论是毁灭还是新生都透露出时间的踪迹,然后说明自然界中,地壳的运动、气候的变化、生物的繁衍生息,都在岩石中留下了痕迹,成为地球上的一部“无字的史书”。

本文中有些独立成段的句子,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些句子有的承接上文,如“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运动,”概括了上面的叙述,有的启下,如“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引出“石烂”的话题;有的兼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如“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

(2)拟人手法、生动有趣

从语言表达上看,本文在叙述中,大量运用了拟人写法,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把死寂的岩石写得生动有趣。如“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一句把“岩石”的被动与无奈表现得惟妙惟肖,令人同情。再如“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这个排比式的拟人手法,给读者以形象的动感,把平时看做可怕的事物写得轻柔可见。

(3)说明方法的使用

①举例子。在讲到人对岩石的破坏时,举了建筑兰州铁路时,一个山头几分钟就被炸掉的例子;在讲到泥沙沉淀的后果时,举了我国洞庭湖面积逐渐缩小,黄河下游的水面比地面还高两个例子。这些例子都很简洁,有力地说明了问题。②打比方。如课文中在说明风对岩石的破坏作用时,把刮风沙比作“像砂轮在有力地转动”;在说明海水对岩石的破坏作用时把冰河缓慢地移动比作“就好像一柄铁扫帚从地上扫过,刨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生动形象。③分类别。课文在说明岩石遭受各方面的“攻击”时,说明岩石保存了更多的历史痕迹时,都采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使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四、总结

6.你读了本文,了解了哪方面的知识?(班级展示)。

7.学生板书设计展示。 五、布置作业

1.搜集有关时间的名言。(下节课以小组形式展示)

2.搜集珍惜时间的古诗句。(下节课以小组形式展示)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1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 00:4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