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结束今天的直播课程,我站起身来,活动双肩,转动脑袋,长出了一口气,又一次挑战结束了,今天距变身“主播”已经有36天了。每一天要做的事情都已经自动备份在脑海里:晨读、直播、评讲、记录……看起来繁琐,实际上已经“灵活自如”了。回想起接到“线上教学”的通知,那可真是乱了阵脚,无从下手。
因为猝不及防的新冠肺炎疫情,被困在老家,没有电脑、没有课本、没有教师用书,想要备上一节课,真是难,幸好家里不缺纸和笔,于是我开始了手写教案,上一次这样分外认真还是踏上讲台的第一年,一转眼,已是六年过去了。
第一单元以“乡村生活”为主题,不正好嘛,好多同学都在农村老家呢,有共同之,这么一想,打消了我一部分顾虑。从《古诗词三首》入手,细细读来,易理解,有景、有人、有情,景易找,人易找,情怎样水到渠成地抒发呢?这让我不由得想起“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多读,充分读,这是最简单的途径,也是最有效的途径。基于此,我思如泉涌,设计第一课的第一课时,准备在直播中大展拳脚。
第一次直播就在我的忐忑之中开始了,看到屏幕上孩子们一个个脸庞,我的心情也放松了许多,因为我们已经搭档了一学期,彼此也都有了解。用一部手机开始直播,集中的精神让我感受不到丝毫的累。切入课题顺利,介绍作者顺利,到了朗读环节,怎样听到孩子们的声音?怎样确定他们是否读了?我尝试打开话筒,瞬间,安静的屋子爆炸了般,各种声音一齐涌入,完全不是自己预设的朗读场景,甚至还出现了聊天的招呼……自信瞬间被击垮,我深深地感受到,他们还是孩子,对于这样的授课方式充满了惊奇,与其说积极参与直播,不如说是第一时间凑凑热闹。我明白,因为对此年龄段孩子学情的错误估计, 以及直播工具的限制,我的第一次“线上教学”失败了。
沮丧时候,我果断请求在县城的家人跨越关卡,送来电脑,换一种方式直播。这一次从讲解习题开始,我认真地抄写下习题,按照难度以及错误率筛选出来习题讲解顺序,并在旁边写上延伸的知识点或者做题方法。刚松一口气,就想到如何在网络上生生互动呢?那就按照平常的方法,点名连麦,这样的“突击”才能检测孩子们是否在认真听讲。摩拳擦掌中,习题讲解开始了,顺利、顺利、顺利,不顺利来了,范同学压根儿拒绝回答,沉默持续3分钟,我语重心长告诉他:你失去了这次回答的机会,也失去了一次成长的机会。切断连麦,我想:缺少班级的氛围,这样的“从众”的学生该怎样学习?难道就此敷衍放松下去?怎样树立起在家庭中的学习自觉性呢?
暂时把这个问题放一边,继续评讲,又一个现象出现了:在别的孩子分享中,在老师的点拨中,几位孩子陆陆续续申请连麦,根本就没在听嘛!一点名单,嚯,平常课堂里特别踊跃回答问题的常客,换了授课方式,某些学习习惯依然没有发生改变——急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忽略倾听别人的话语。这样的“踊跃”参与课堂是收效甚微的,尤其现在的网课,必须控制一定的时间,那么就是会的不讲,不会的才讲,发言参与也要是有针对性的,不能人人参与发言,除了安排老师指名的孩子,还要照顾到主动发言的孩子,将班级孩子发言平均些,不要忽视任何人。说干就干,在编辑当天语文学习的总结时,我将网课的发言规则告知孩子们,无规矩不成方圆,要想在这样的授课方式中取得一定学习效果,必须遵守规则。
网上课堂有别于传统课堂,众多在之前得心应手的教学方法没有了用武之地,但教师就是一个拥有创造性的职业,在不断受挫中不断尝试,在不断尝试中不断创新,在不断创新中不断总结,在不断总结中不断进步,因为我们的思维是不竭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