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251|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第1课《折形状》教案教学设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3-24 10:38: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二单元 形状与结构
1.折形状

单元分析
本单元教学内容涉及到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有:
  科学探究
1. 知道科学探究是为了解决与科学有关的问题而展开的一系列活动。
2. 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实证据为基础,证据的收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
3. 知道猜想或推测与经探究证实的结论是不同的。
4. 知道在探究的各个环节,需要探究者之间相互合作、交流与分享。
5. 会根据需要,从各个渠道查阅有关资料。
6.能倾听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并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探究。
科学知识
1.能用感官判断物体的特征。
2. 能根据特征对问题进行简单分类或排序。
3.能将材料的特性与用途相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想知道,爱提问。
2. 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
3. 愿意合作与交流。
4. 认识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5. 喜欢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改善生活。
6. 乐于试用生活中的科技产品,关心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本单元的内容:
1.折形状
2.搭支架 
3.建桥梁 
4.造房子 
单元教学概念图:
本单元试验
        科学内容        试验内容        材料        备注
1        折形状        1. 探究物体形状与承受力的关系        1.大小差不多的纸、胶水
蛋壳       
2        搭支架         1. 研究不同支架的稳固性
2. 搭建稳固、承受力大的高塔        1. 吸管、大头针
2. 吸管、大头针、剪刀、透明胶、细线等       
3        建桥梁         1. 比较三座桥的承受力

2. 建瓜皮桥        1. 硬纸板、粗绳、筷子、书、透明胶、
2. 西瓜皮、水果刀、重物       
4        造房子        1.造一座房子        1.旧报纸、胶带、剪刀、彩笔       

1.折形状
课程标准:
能用感官判断物体的特征。
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实证据为基础,证据的收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
教学目的:
  过程与方法
1. 能够识别复杂形状由哪些基本形状构成。
2. 能够将自然界的生物形状与人使用的物品进行形状比较。
3. 能够开展实验探究物体形状与承受力大小之间的关系。
科学知识
1.知道复杂形状是由简单形状构成,认识一些简单形状。
2. 知道改变物体形状,承受力大小也会改变。
3. 了解一些不易变形物体的承受力。
4. 知道改变形状,以增大承受力的方法应用很广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欣赏自然界生物奇妙的形状和结构,感叹它给人们带来的启示。
2. 体验与人合作完成任务的乐趣。
3. 意识到科学技术在解决生产、生活问题中的作用。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知道复杂形状是由简单形状构成,认识一些简单形状。
能够开展实验探究物体形状与承受力大小之间的关系。
知道改变物体形状,承受力大小也会改变。
知道改变形状,以增大承受力的方法应用很广泛。
学习成果评价
概念发展
层次1:不知道复杂形状是由简单形状构成,认识一些简单形状。
层次2:知道复杂形状是由简单形状构成,认识一些简单形状。
层次3:知道复杂形状是由简单形状构成,认识一些简单形状。知道改变物体形状,承受力大小也会改变。
探究能力:
层次1:能够识别复杂形状由哪些基本形状构成。
层次2:能够将自然界的生物形状与人使用的物品进行形状比较。
层次3:能够开展实验探究物体形状与承受力大小之间的关系。
教学材料:大小差不多的纸、胶水、蛋壳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教  学  设  计        教 学 效 果
一、集中话题
1.(教师出示各种图片)谈话:自然界里有各种各样的物体,他们有着各种各样的形状。你能说出下列物体是有哪些形状构成的吗?
2.讲述:物体有各种形状,但大多数物体是由圆锥体、圆柱体、立方体、板、球体5种形状构成的,请大家试一试,由这些形状你还能变出哪些形状?
3.活动:学生探究用小刀切割橡皮泥。
4.交流:汇报自己切割出的形状,并尝试说一说这些形状像什么物体?

二、探索和调查
1.谈话:纸是我们身边最常见的材料之一,你能想办法给纸改变一下形状吗?比比谁的方法多。
2.活动:学生折纸,交流各自折的形状。
3.谈话:那么我们刚才折的这些形状的纸谁的承受力最大呢?你能预测一下吗?
4.学生讨论,记录好预测结果。
教师提醒:它们能放在一起比较吗?为什么?比较的时候在哪些方面应该保持相同的呢?
5.谈话:我们怎么来比较这不同形状的纸,谁的承受力大呢?
6.学生讲述方法。
教师提醒:比较的时候在哪些方面应该保持相同的呢?如何比较结果呢?
7.学生实验,并做好记录。
8.交流各种形状的承受力。
9.提问:通过刚才的实验,说明了什么?
10.教师演示:(出示蛋壳)薄薄的鸡蛋壳好像弱不禁风,猜猜多少本本子能将它压塌呢?
先学生预测,老师演示蛋壳的承受力。
11.提问:看了刚才的实验,你有什么想法呢?

三、回顾和解释
1.出示书上的图画
提问:下面物体是根据什么原理做成的,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2.讨论:我们周围还有哪些物体也具有牢固的形状?
3.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留心观察身边各式各样的物体,运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改进它们的缺点?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0-3-24 10:39:05 | 只看该作者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折形状

一、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能够识别复杂形状由哪些基本形状构成。
2.能够将自然界的生物形状与人使用的物品进行形状比较。
3.能够开展实验探究物体形状与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二)科学知识:
1.知道复杂形状是由简单形状构成的,认识一些简单形状。
2.知道改变物体的形状承受力的大小也会改变。
3.了解一些不易变形的物体承受力。
4.知道改变形状以增大承受力的方法应用很广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欣赏自然界生物奇妙的形状和结构,感叹它给人们带来的启示。
2.体验与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的乐趣。
3.意识到科学技术在解决生产,生活问题中的作用。

二、重点:探究物体形状和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三、难点:使蛋壳的切口尽量平直。
四、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模型:圆锥体、圆柱体、立方体、球体、蛋壳8个半圆,纸筒24个,两块板(师提前必须预做实验P18)
生准备(1)三角形纸筒、四边形纸筒、六边形纸筒、圆柱形纸筒(高度一样,底部周长一样,纸张一样,图画纸好)(2)带几张纸。

五、教学过程:

(一)认识四种基本图形
1.(出示各种图片或实物)
  谈话:自然界里有各种各样的物体,他们有着各种各样的形状,你能说出下列物体是有那些形状构成的吗?
2.讲述:物体有各种形状,但大多数物体是由圆锥体、圆柱体、立方体、球体四种基本形状构成的。

(二)探究不同形状的纸的承受力。
1.谈话:纸是我们最常见的材料之一,你能想办法给纸张改变一下形状托起一本书吗?
2.学生分组讨论。
3.老师让学生拿出提前做的各种筒形纸。
4.谈话:我们怎么来比较这几种不同形状的纸,谁的承受力大呢?[
5.学生讲述方法。
提醒:比较的时候在哪些方面应该保持相同的呢?如何比较结果?
6.谈话:我们用书本检测承受力,因为书本可以一本一本地放,,测试时,要轻拿轻放,尽量减少书本对纸筒的撞击力,放书本是要对准纸筒中心,以防倾倒,一个纸筒只能做一次实验,不可重复使用,因为纸筒被重物压皱后,承受力大幅度下降,会影响测试数据的准确性。
7.学生实验,并做好记录。
  纸筒形状
  承受力
  纸筒形状
  预测
  实际
  三角形
  正方形
  六边形
  圆筒形
8.小结:

(三)了解各种形状在生活中的应用。
1.P18图,提问:下面物体是根据什么原理做成的。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2.讨论:我们周围还有哪些物体也是有牢固的形状?

(四)拓展。
1.演示(出示蛋壳)薄薄的鸡蛋壳好像弱不经风,猜猜多少本子能将它压塌呢?
2.演示,P18圆筒实验,人站在上面。
(两个演示实验都是先预测老师再演示)
3.看了刚才两个实验,你有什么想法?
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留心观察身边各式各样的物体,运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改进它们的缺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20-3-24 10:39:16 | 只看该作者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课堂实录
第二单元 形状与结构
1.折形状

本课是苏教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下册《形状与结构》单元中的第1课。本课通过引导学生学会如何折叠和弯曲,以改变形状来增强材料的承受力,知道蛋壳的形状能够承受很大的力。从而向学生渗透浅显的材料科学知识,为学生解释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和为本单元以后几课的学习打下基础。同时通过本课的学习,初步训练学生能对常见事物的本质属性进行抽象、概括,并形成科学概念的能力。本课以及本单元的后续各课教学中要结合生活相机向学生介绍些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特别是材料科学的知识),引导学生把课堂的学习与社会实际结合起来,使学生大开眼界,从而自小就培养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以及关心他人、关心社会的意识。
本课学生的探究重点是把纸折成不同形状,研究它们的承受力,引导学生发现纸的形状与它们的承受力大小有关,如果把物体的形状改变成三角形、圆柱形、拱形等,都可以增加其承受力。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因此教学中老师应该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情境”。具体到本课的教学我们可以从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物体,研究各种形状的特点和作用入手,先从动植物中得到启示。可以选取仙人掌、海螺、牡蛎、海胆等让学生体会到这些结构能够抵抗外来的压力;其实人类正是在和大自然的接触过程中,受到了启发,并且在搞清楚了其中的科学道理后,才能有意识地广泛应用在生产和生活之中的。
在学生产生探究内需的时候可以鼓励学生设计出不同形状(如:三角形、方形、圆柱形、六边形)的纸筒,先预测在竖立的纸筒上可以放多少本书,再实测,从而发现折成不同形状的纸筒,承受力的大小也不同,从而体会物体形状和承受力的关系。注意做这个实验时,纸的大小、厚薄要一样,建议可以用比较结实的包装纸。教学中还利用看似普通的蛋壳、纸筒支架试验,让学生发现它们的承受力非常大,简直令人难以置信,进一步体会物体形状和承受力的关系。
最后指导学生进一步观察身边的各种各样的物体,明白哪些地方应用了前面所学的科学道理。也可以让学生利用已学的知识为自己设计一个台灯,要求既新颖又坚固而且美观。
本课也是该单元的起始课,而本单元是对学生进行技术素养培养的良好契机。因此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对生活中的结构的观察把所学的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课文中的形状其实可以理解为结构。本课中学生要了解他们身边的各种结构,并且明确各种结构具有不同的特点。
本课的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提出周围环境中与形状有关的问题,并设法解释;
●使用恰当语言描述研究的方法;
●能预测不同形状的结构哪种承受力大些;
●初步学会改变纸的形状和纸筒形状,增大其承受力的方法。
知识与技能
●知道物体的形状不同,承受力的大小也不同;
●了解形状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欣赏自然界生物奇妙的形状和结构,感叹它给人们带来的启示;
●体验与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的乐趣;
●意识到科学技术在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时能起重要作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蜂巢、乌龟、房屋等图片,蚌壳、螺壳、蛋壳、罐头盒、汤勺、台灯罩、瓦楞纸等实物。
    学生准备:橡皮泥、小刀、图画纸、胶带、剪刀、练习本、厚书、鸡蛋等重物。
教学过程设计
一、激趣导入。
1.谈话:(教师出示蚌壳、螺壳、蛋壳等实物,蜂巢、房屋等图片)自然界里有各种各样的生物,他们有着各种各样的形状。你能说出下列物体是有哪些形状构成的吗?
2.讲述:物体有各种形状,但大多数物体是由圆锥体、圆柱体、立方体、球体等几种形状构成的,请大家试一试,由这些形状你还能变出哪些形状?
3.活动:学生探究用小刀切割橡皮泥。
4.交流:汇报自己切割出的形状,并尝试说一说这些形状像什么物体?
【评析】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简单强硬的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而是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生活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师不单是知识的呈现者,不是知识权威的象征,而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时下的看法,思考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解释。
二、探究不同形状的纸的承受力。
1.谈话:纸是我们身边最常见的材料之一,你能想办法给纸改变一下形状吗?比比谁的方法多。
2.活动:学生折纸,交流各自折的形状。
【评析】学习是满足个体内部需要的过程。对于教学来讲,“只有愿意学,才能学得好。”只有满足学生对归属感和影响力的需要,他们才会感到学习是有意义的,才会愿意学,才会学得好。
3.谈话:刚才我们把纸改变成了这么多形状,谁能来给这些形状分分类呀?
4.活动:学生分类。
5.谈话:薄薄的纸片能改变成各种形状。也可以把纸折成纸筒的形状,如方形、六边形、圆形、三角形纸筒等。因为纸比较薄,稍微用力它便会弯曲。如果我们改变它的形状它就具备了一定的承受力。那么我们刚才折的这些形状的纸谁的承受力最大呢?你能预测一下吗?
6.学生讨论。(教师提醒:它们能放在一起比较吗?为什么?比较的时候在哪些方面应该保持相同的呢?)
7.记录好预测结果:不同形状的纸的承受力是多少?
纸的形状        预测的承受力        实际承受力
               
               
               
8.谈话:刚才仅仅是我们的预测,那是不是这样的呢?我可以通过证据来证明我们的想法。接下来我们怎么来比较这不同形状的纸,谁的承受力大呢?
9.学生讲述方法:只要在上面放重物就行了,比一比,哪种形状上放的重物多就是谁的承受力大。
10.提问:同学们想一想,放在上面的重物应该怎么样?
11.讲述:为了使实验的标准相同,放在上面的重物也应该是相同的。好我们就用我们的练习本作为重物。如果在某一个形状上放了3本本子,它塌下去了。那么,这个纸筒的承受力是多少呢?
12.学生实验,并做好记录。(提醒:使重物在纸形状上保持平衡,然后才能松开手。)
13.交流各种形状的承受力。
14.提问:通过刚才的实验,说明了什么?
【评析】学生的活动是教学过程中最主要的活动。因此,要提倡教师当好“导演”,学生当好“演员”,而不再像传统教学所强调的那样,教师为了保持所谓的权威,教师既“导”且“演”,结果是“导”不明,“演”不精,事倍功半,苦不堪言。
15.教师演示:(出示蛋壳)薄薄的鸡蛋壳好像弱不禁风,猜猜多少本本子能将它压塌呢?
先学生预测,老师演示蛋壳的承受力。
16.谈话:你们也想感受一下吗?
学生动手感受鸡蛋的承受力。
四、了解各种形状在生活中的运用。
1.讲述:通过上面的研究,我们发现不同形状的物体,它们的承受力是不同的。我们通过改变物体的形状,可以增大它们的承受力。下面物体是根据什么原理做成的,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2.讨论:我们周围还有哪些物体也具有牢固的形状?
【评析】教师应摒弃单一的知识传授的传统角色,要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教师应当激励学生去想,鼓励学生去说,启发学生去思考,引导学生去质疑,促进学生去思索并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
五、拓展应用。
谈话:留心观察身边各式各样的物体,运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改进它们的缺点?
教学片断赏析
探究鸡蛋的形状与它的承受力的教学片断
师:(摸出鸡蛋)瞧,这是什么?(鸡蛋)请你仔细观察,看看它是什么形状?
生:椭圆形的
师:是呀,椭圆形有的时候也叫拱形。
师:老师这个鸡蛋和平常的鸡蛋有什么不一样吗?来,你来摸一摸,你也来摸摸。
生:没有什么不一样的。
师:对了,你为什么拿起来这么小心呢?
生:我怕把鸡蛋弄破。
师:鸡蛋真的那么容易破吗?如果老师把鸡蛋放在掌心使劲捏,蛋会破吗?我们一起来试试。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鸡蛋照老师的样子把它放在掌心捏捏看。
师:你有什么发现?
生:蛋不易捏破。
师:为什么呀?你觉得可能是什么原因呢?
生:可能和鸡蛋的形状有关系吧。
师:对呀,鸡蛋的这种形状有一个优点,它比较坚固,能承受比较大的物体。根据这个道理,人们发明了表面弯曲、形如蛋壳的薄壳建筑结构,既坚固又节省材料。
【片断评析】有乐趣才能有兴趣。课堂教学就是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以满腔的热情,高度集中注意力,投入到学习当中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20-3-24 10:39:27 | 只看该作者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二单元 形状与结构
1.折形状

教学资源开发
本课是苏教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下册《形状与结构》单元中的第1课。本课引导学生设计各种形状结构,学会如何折叠和弯曲,来改变形状增加材料的承受力,知道蛋壳的形状能够承受很大的力,向学生渗透浅显的材料科学知识,为学生解释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和为本单元以后几课的学习打下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以及关心周围事物、关心社会的意识。
本课学生的探究重点是把纸折成不同形状,研究它们的承受力,引导学生发现纸的承受力大小与它们的形状有关。
我设计本课的教学是从如何解决一张纸承受一支笔入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研究的欲望。在学生产生探究内需的时候可以鼓励学生设计出不同形状的纸筒、纸梁,先预测,再实测,从而发现改变物体的形状可以增加其承受力。注意做这个实验时,纸的大小、厚薄要一样,建议可以用比较结实的B5打印纸。教学中还利用看似普通的蛋壳、纸梁支架试验,让学生发现它们的承受力非常大,简直令人难以置信,进一步体会物体形状和承受力的关系。最后指导学生进一步观察身边的各种各样的物体,明白哪些地方应用了前面所学的科学道理。
本课是该单元的起始课,是《搭支架》、《建桥梁》……的基础,有了一砖一瓦才能《造房子》,而本单元是对学生进行技术素养培养的良好契机。因此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对生活中的形状、结构的观察把所学的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本课的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就纸的形状与承受力大小的关系提出问题,并通过实验搜集证据,解决问题;
●使用恰当语言描述研究的方法;
●能预测不同形状的物体承受力大小;
●初步学会改变纸的形状,增大其承受力的方法。
知识与技能
●知道物体的形状不同,承受力的大小也不同;
●了解不同形状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欣赏自然界生物奇妙的形状和结构,感叹它给人们带来的启示;
●体验与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的乐趣;
●意识到科学技术在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时能起重要作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乌龟、蛋壳、罐头盒、纸壳、钢勺、铁管等实物,帐篷、金字塔等图片。
学生准备:B5打印纸、双面胶带、剪刀、重物(VCD盒)、鸡蛋等。
教学过程设计
一、激趣导入
1.谈话:老师想用这张纸将一支笔托起,可是这样操作总是做不到(教师演示),大家有没有简单的办法用这张纸托起这支笔呢?
2.学生操作,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
3.教师提问:为什么现在这张纸可以承受这支笔的重量呢?
4.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形状
二、探究不同形状的纸的承受力
1.教师谈话:刚才我们只是简单的改变了纸的形状,就增加了它的承受力,现在我们每组桌子上都有几张同样的纸,要增加它们的承受力,我们就需要改变它们的形状,你都能将它们折成什么形状呢?
2.学生汇报,教师板书。(板题:折)
【评析】通过问题的设计,让学生回顾已有的知识经验,改变形状增加纸的承受力,解决问题,同时使学生明确下一步折形状的目的。
3.教师谈话:大家的办法真多,可哪种形状的承受力更大呢?课堂时间有限我们先只折叠圆柱形纸筒、三角形纸筒、四边形纸筒、六边形纸筒这四种形状(教师展示四种形状)。要想折好这四种形状,折的时候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4.学生汇报,(小组要分工;上下两个边要平;胶带要把缝隙粘牢固,不能留缝……)之后
学生进行折纸活动。
5.谈话:我们把纸折成这几种形状,目的是为了增加它们的承受力,那么你认为这四种形状谁的承受力最大呢?你能把四种形状按承受力大小进行排序吗?你为什么要这样排序呢?
6.学生讨论、汇报,记录好预测结果。

纸筒的形状        承受力大小排序
        预测        实验
圆筒形               
三角形               
正方形               
六边形               
7.谈话:现在通过实验来验证我们的预测,能说说准备怎么做这个实验吗?
8.小组讲述实验方案,其他学生补充完善。
9.学生实验,并做好记录。之后交流各种形状的承受力。
10.教师谈话:除了这四种形状以外,还有U型、H型等各种纸梁(教师出示各种纸梁),我们也用以上方法比较一下好吗?
11.学生预测、实验,记录、交流实验的体会。

纸梁形状        承受力大小排序
        预测        实验
I型               
H型               
T型               
X型               
U型               
筒型               
正方体               
三角体               

【评析】从预测到实验感知,是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提高的重要过程,学生在折形状中体验探究的乐趣,获得自信,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获得真正的科学知识。科学探究活动,符合小学生特点,由扶到放,逐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12.谈话:刚才我们研究的几种形状在生活中经常可以见到,在实际生活中,物体的形状还有很多,老师这儿有一种物体,大家猜猜看,它会是什么样的形状?(出示生鸡蛋)这种形状在生活中你还在哪儿见过?让你来握这个鸡蛋,你能把它握碎吗?
13.学生小组内操作。(教师强调:握)
14.谈话:看,整个鸡蛋我们难以将它握碎,现在老师这儿有四个蛋壳,注意,这一次是蛋壳,它们四个上面能承受多少本CD盒的重量呢?
15.谈谈刚才实验的体会、感受。
三、了解各种形状在生活中的运用
1.讲述:通过上面的研究,我们发现通过改变纸的形状,可以增大纸的承受力,同一种材料,改变成不同形状后,它们的承受力的大小也有所不同。你知道有哪些物体是这样的?
   2.谈话:看看你们小组的托盘和小桶里都有哪些物体?能不能用我们学到的折形状的知识试着分析它们为什么是这样的形状?(帐篷、金字塔等图片;纸壳、钢管、勺子、乌龟、仙人掌等实物)
   3.学生汇报交流。
   【评析】让学生观察周围的各种各样的物体,明白哪些地方应用了前面所学的科学道理,使学生知道人类在和大自然接触的过程中,受到了启发,并且在搞清了其中的科学道理后,能广泛地应用在生产生活中。
    四、拓展应用
    谈话:大自然真是一位伟大而又富有艺术的雕刻家,她把许多生命赋予各式各样的形状,希望大家能够细心观察,去探索发现身边的生命体为什么要形成现在的形状,好吗?

教学片断赏析
师:老师 这有一个小问题你愿意帮老师解决吗?
生:愿意。
师;你看,这是一张普通的纸,我想把这支笔放在上面,可是这张纸拿起
来就软了,你能帮老师想个简单的办法,将这支笔托住吗?
生:(边操作边讲解)把纸变成U形,增加了它的承受力,就把笔托住了。
师:为什么刚才老师那样没有将笔托住,而现在就托住了呢?
生:因为改变了形状。
师:非常好,因为改变了纸的形状(板书:形状)。那么我还想承受更大的
重量,你能把这张纸改变成哪些形状呢?
生:槽形;筒形;正方形;三角形;……
【片断评析】  帮助老师是学生最愿意干的事情,立即引起学生研究欲望,调动已有经验 ,而且在解决此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已经自发的通过改变物体的形状来增加其承受力,明确了折形状的目的。
……
师:你们能预测一下你们组折叠的四种形状,哪一种形状的承受力更大呢?
生:六边形,因为六边形边最多。
师:你们的意见和他的一样?
生:不一样。
师:大家小组讨论一下,哪种形状的承受力最大?(学生小组讨论)
师:谁来说说你们组的预测结果?
生:我们组预测的是:三角形的承受力最大,因为三角形最稳定。
师:还有吗?
生:我们组认为圆柱形纸筒的承受力最大,脖子都是类似圆柱形的,可口可
乐瓶也是圆柱形的,都不是用长方形和正方形。
师:说的有道理,其他同学呢?
生:我也认为是圆柱形承受力最大,因为三角形、四边形、六边形都只有几
个点。
师:你说的真好!不管你们组是怎么预测的,现在都将你们组的预测填在记
录表预测这一栏。你认为哪个承受力最强,你就填1,第二的就填2,清楚吗?(学生填写记录表)
师:你觉得应该怎样来测量这四种形状的承受力呢?
生:往四种纸筒上放CD盒。
生:先把圆柱放在桌面上,再一张一张的往上面放CD盒。
师:一直放吗?
生:倒了为止。
师:假如放了12个CD盒,这种形状倒了,那这种形状的承受力是多少呢?
生:11(12)个。
师:如果放12个CD盒纸筒倒了,我们就说这个形状的承受力是11。还要注意什么呢?
生:要将纸筒放平。
生:CD盒要放在纸筒中间。
生:……
师:老师希望大家分好工,组长要负好责,大家齐心协力做好实验,好吗?
生:好。
师:大家现在开始实验。(学生实验,教师参与)
师: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组的实验结果?
生:我们预测:圆柱形第一,三角形第二,四边形第三,六边形第四。实验
结果是:圆柱形第一,六边形第二,四边形第三,三角形第四。
师:还有哪一组说说看?
生:……
师:做了这个实验,感觉跟你以前的想法一不一样?
生:不一样。
师:你有什么感想?
生:我们必须通过科学来获得知识。
生:通过科学的实验来得到准确的结果。
生:……
【片断评析】先预测再实践,教师了解学生原有经验,学生也在预测和实践的矛盾冲突中,不断否定自己的错误预测,更新自己的知识,提升科学素养。

教学手记
1.让学生在“做科学”中亲历科学。
科学课程标准中有这样一段话“科学课程在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时候,重点不在于科学知识体系的传授,而在于通过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形成科学的态度和科学探究能力。”本课教学内容向学生提供亲历科学探究的机会,学生在折形状的过程中,引起他们对不同形状的物体的承受力大小的思考,激发学生探究与物体形状有关问题的探究欲望。学生在折形状的过程中,小组协调,合理分工,动手、动脑,想方法把自己组的形状折好,完成不同形状的承受力大小的实验。学生们在折纸时那份认真,那份仔细,使我真切的体会到亲历科学给学生带来的无比魅力,学生的科学素养也在这样的过程中得以提升。
    2.让学生在矛盾冲突中提高科学素养。
    小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具有明显的年龄特征,他们对于自然事物与现象的把握是很具体的,只有学生在体验中加以理解才有助于他们科学素养的形成。不同形状的承受力大小,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是比较具体的,像三角形纸筒,学生认为三角形比较稳定,这种纸筒就应该有较强的承受力。所以学生在预测四种不同形状纸筒的承受力大小的时候,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带着这份预测,学生们在充满好奇的心理状态下,开始了实验。不时传来的惊叹声,将实验一次次带进高潮,学生们在不断的否定着自己的预测,在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中,同学们更新了自己的知识体系,大家的科学素养又一次得以提升。
    3.最普通的、最朴实的探究是真正的探究。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现代教育的典型特征。但在不同地区、不同地域,还有许多地方不具备采用现代化教学的条件,鉴于此,我就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一起进行了一次最普通、最朴实的科学探究活动。我与学生一起准备实验材料,一起折纸、一起观察、一起分析、一起总结……为实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这一目标而努力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20-3-24 10:39:39 | 只看该作者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二单元 形状与结构
1.折形状

教学资源开发
本课是苏教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下册《形状与结构》单元中的第1课。本课引导学生设计各种形状结构,学会如何折叠和弯曲,来改变形状增加材料的承受力,知道蛋壳的形状能够承受很大的力,向学生渗透浅显的材料科学知识,为学生解释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和为本单元以后几课的学习打下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以及关心周围事物、关心社会的意识。
本课学生的探究重点是把纸折成不同形状,研究它们的承受力,引导学生发现纸的承受力大小与它们的形状有关。
我设计本课的教学是从如何解决一张纸承受一支笔入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研究的欲望。在学生产生探究内需的时候可以鼓励学生设计出不同形状的纸筒、纸梁,先预测,再实测,从而发现改变物体的形状可以增加其承受力。注意做这个实验时,纸的大小、厚薄要一样,建议可以用比较结实的B5打印纸。教学中还利用看似普通的蛋壳、纸梁支架试验,让学生发现它们的承受力非常大,简直令人难以置信,进一步体会物体形状和承受力的关系。最后指导学生进一步观察身边的各种各样的物体,明白哪些地方应用了前面所学的科学道理。
本课是该单元的起始课,是《搭支架》、《建桥梁》……的基础,有了一砖一瓦才能《造房子》,而本单元是对学生进行技术素养培养的良好契机。因此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对生活中的形状、结构的观察把所学的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本课的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就纸的形状与承受力大小的关系提出问题,并通过实验搜集证据,解决问题;
●使用恰当语言描述研究的方法;
●能预测不同形状的物体承受力大小;
●初步学会改变纸的形状,增大其承受力的方法。
知识与技能
●知道物体的形状不同,承受力的大小也不同;
●了解不同形状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欣赏自然界生物奇妙的形状和结构,感叹它给人们带来的启示;
●体验与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的乐趣;
●意识到科学技术在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时能起重要作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乌龟、蛋壳、罐头盒、纸壳、钢勺、铁管等实物,帐篷、金字塔等图片。
学生准备:B5打印纸、双面胶带、剪刀、重物(VCD盒)、鸡蛋等。
教学过程设计
一、激趣导入
1.谈话:老师想用这张纸将一支笔托起,可是这样操作总是做不到(教师演示),大家有没有简单的办法用这张纸托起这支笔呢?
2.学生操作,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
3.教师提问:为什么现在这张纸可以承受这支笔的重量呢?
4.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形状
二、探究不同形状的纸的承受力
1.教师谈话:刚才我们只是简单的改变了纸的形状,就增加了它的承受力,现在我们每组桌子上都有几张同样的纸,要增加它们的承受力,我们就需要改变它们的形状,你都能将它们折成什么形状呢?
2.学生汇报,教师板书。(板题:折)
【评析】通过问题的设计,让学生回顾已有的知识经验,改变形状增加纸的承受力,解决问题,同时使学生明确下一步折形状的目的。
3.教师谈话:大家的办法真多,可哪种形状的承受力更大呢?课堂时间有限我们先只折叠圆柱形纸筒、三角形纸筒、四边形纸筒、六边形纸筒这四种形状(教师展示四种形状)。要想折好这四种形状,折的时候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4.学生汇报,(小组要分工;上下两个边要平;胶带要把缝隙粘牢固,不能留缝……)之后
学生进行折纸活动。
5.谈话:我们把纸折成这几种形状,目的是为了增加它们的承受力,那么你认为这四种形状谁的承受力最大呢?你能把四种形状按承受力大小进行排序吗?你为什么要这样排序呢?
6.学生讨论、汇报,记录好预测结果。

纸筒的形状        承受力大小排序
        预测        实验
圆筒形               
三角形               
正方形               
六边形               
7.谈话:现在通过实验来验证我们的预测,能说说准备怎么做这个实验吗?
8.小组讲述实验方案,其他学生补充完善。
9.学生实验,并做好记录。之后交流各种形状的承受力。
10.教师谈话:除了这四种形状以外,还有U型、H型等各种纸梁(教师出示各种纸梁),我们也用以上方法比较一下好吗?
11.学生预测、实验,记录、交流实验的体会。

纸梁形状        承受力大小排序
        预测        实验
I型               
H型               
T型               
X型               
U型               
筒型               
正方体               
三角体               

【评析】从预测到实验感知,是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提高的重要过程,学生在折形状中体验探究的乐趣,获得自信,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获得真正的科学知识。科学探究活动,符合小学生特点,由扶到放,逐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12.谈话:刚才我们研究的几种形状在生活中经常可以见到,在实际生活中,物体的形状还有很多,老师这儿有一种物体,大家猜猜看,它会是什么样的形状?(出示生鸡蛋)这种形状在生活中你还在哪儿见过?让你来握这个鸡蛋,你能把它握碎吗?
13.学生小组内操作。(教师强调:握)
14.谈话:看,整个鸡蛋我们难以将它握碎,现在老师这儿有四个蛋壳,注意,这一次是蛋壳,它们四个上面能承受多少本CD盒的重量呢?
15.谈谈刚才实验的体会、感受。
三、了解各种形状在生活中的运用
1.讲述:通过上面的研究,我们发现通过改变纸的形状,可以增大纸的承受力,同一种材料,改变成不同形状后,它们的承受力的大小也有所不同。你知道有哪些物体是这样的?
   2.谈话:看看你们小组的托盘和小桶里都有哪些物体?能不能用我们学到的折形状的知识试着分析它们为什么是这样的形状?(帐篷、金字塔等图片;纸壳、钢管、勺子、乌龟、仙人掌等实物)
   3.学生汇报交流。
   【评析】让学生观察周围的各种各样的物体,明白哪些地方应用了前面所学的科学道理,使学生知道人类在和大自然接触的过程中,受到了启发,并且在搞清了其中的科学道理后,能广泛地应用在生产生活中。
    四、拓展应用
    谈话:大自然真是一位伟大而又富有艺术的雕刻家,她把许多生命赋予各式各样的形状,希望大家能够细心观察,去探索发现身边的生命体为什么要形成现在的形状,好吗?

教学片断赏析
师:老师 这有一个小问题你愿意帮老师解决吗?
生:愿意。
师;你看,这是一张普通的纸,我想把这支笔放在上面,可是这张纸拿起
来就软了,你能帮老师想个简单的办法,将这支笔托住吗?
生:(边操作边讲解)把纸变成U形,增加了它的承受力,就把笔托住了。
师:为什么刚才老师那样没有将笔托住,而现在就托住了呢?
生:因为改变了形状。
师:非常好,因为改变了纸的形状(板书:形状)。那么我还想承受更大的
重量,你能把这张纸改变成哪些形状呢?
生:槽形;筒形;正方形;三角形;……
【片断评析】  帮助老师是学生最愿意干的事情,立即引起学生研究欲望,调动已有经验 ,而且在解决此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已经自发的通过改变物体的形状来增加其承受力,明确了折形状的目的。
……
师:你们能预测一下你们组折叠的四种形状,哪一种形状的承受力更大呢?
生:六边形,因为六边形边最多。
师:你们的意见和他的一样?
生:不一样。
师:大家小组讨论一下,哪种形状的承受力最大?(学生小组讨论)
师:谁来说说你们组的预测结果?
生:我们组预测的是:三角形的承受力最大,因为三角形最稳定。
师:还有吗?
生:我们组认为圆柱形纸筒的承受力最大,脖子都是类似圆柱形的,可口可
乐瓶也是圆柱形的,都不是用长方形和正方形。
师:说的有道理,其他同学呢?
生:我也认为是圆柱形承受力最大,因为三角形、四边形、六边形都只有几
个点。
师:你说的真好!不管你们组是怎么预测的,现在都将你们组的预测填在记
录表预测这一栏。你认为哪个承受力最强,你就填1,第二的就填2,清楚吗?(学生填写记录表)
师:你觉得应该怎样来测量这四种形状的承受力呢?
生:往四种纸筒上放CD盒。
生:先把圆柱放在桌面上,再一张一张的往上面放CD盒。
师:一直放吗?
生:倒了为止。
师:假如放了12个CD盒,这种形状倒了,那这种形状的承受力是多少呢?
生:11(12)个。
师:如果放12个CD盒纸筒倒了,我们就说这个形状的承受力是11。还要注意什么呢?
生:要将纸筒放平。
生:CD盒要放在纸筒中间。
生:……
师:老师希望大家分好工,组长要负好责,大家齐心协力做好实验,好吗?
生:好。
师:大家现在开始实验。(学生实验,教师参与)
师: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组的实验结果?
生:我们预测:圆柱形第一,三角形第二,四边形第三,六边形第四。实验
结果是:圆柱形第一,六边形第二,四边形第三,三角形第四。
师:还有哪一组说说看?
生:……
师:做了这个实验,感觉跟你以前的想法一不一样?
生:不一样。
师:你有什么感想?
生:我们必须通过科学来获得知识。
生:通过科学的实验来得到准确的结果。
生:……
【片断评析】先预测再实践,教师了解学生原有经验,学生也在预测和实践的矛盾冲突中,不断否定自己的错误预测,更新自己的知识,提升科学素养。

教学手记
1.让学生在“做科学”中亲历科学。
科学课程标准中有这样一段话“科学课程在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时候,重点不在于科学知识体系的传授,而在于通过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形成科学的态度和科学探究能力。”本课教学内容向学生提供亲历科学探究的机会,学生在折形状的过程中,引起他们对不同形状的物体的承受力大小的思考,激发学生探究与物体形状有关问题的探究欲望。学生在折形状的过程中,小组协调,合理分工,动手、动脑,想方法把自己组的形状折好,完成不同形状的承受力大小的实验。学生们在折纸时那份认真,那份仔细,使我真切的体会到亲历科学给学生带来的无比魅力,学生的科学素养也在这样的过程中得以提升。
    2.让学生在矛盾冲突中提高科学素养。
    小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具有明显的年龄特征,他们对于自然事物与现象的把握是很具体的,只有学生在体验中加以理解才有助于他们科学素养的形成。不同形状的承受力大小,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是比较具体的,像三角形纸筒,学生认为三角形比较稳定,这种纸筒就应该有较强的承受力。所以学生在预测四种不同形状纸筒的承受力大小的时候,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带着这份预测,学生们在充满好奇的心理状态下,开始了实验。不时传来的惊叹声,将实验一次次带进高潮,学生们在不断的否定着自己的预测,在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中,同学们更新了自己的知识体系,大家的科学素养又一次得以提升。
    3.最普通的、最朴实的探究是真正的探究。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现代教育的典型特征。但在不同地区、不同地域,还有许多地方不具备采用现代化教学的条件,鉴于此,我就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一起进行了一次最普通、最朴实的科学探究活动。我与学生一起准备实验材料,一起折纸、一起观察、一起分析、一起总结……为实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这一目标而努力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20-3-24 11:00:51 | 只看该作者
课    题        折形状        授课日期         
教学内容        1.知道复杂形状是由简单形状构成,认识一些简单形状。
2.知道复杂形状是由简单形状构成,认识一些简单形状。
3.知道复杂形状是由简单形状构成,认识一些简单形状。知道改变物体形状,承受力大小也会改变。
教学目标        1.能够识别复杂形状由哪些基本形状构成。
2.能够将自然界的生物形状与人使用的物品进行形状比较。
3.能够开展实验探究物体形状与承受力大小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探究物体形状和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教学难点        使蛋壳的切口尽量平直。
教学过程        反思与讨论
一、集中话题
1.(教师出示各种图片)谈话:自然界里有各种各样的物体,他们有着各种各样的形状。你能说出下列物体是有哪些形状构成的吗?
2.讲述:物体有各种形状,但大多数物体是由圆锥体、圆柱体、立方体、板、球体5种形状构成的,请大家试一试,由这些形状你还能变出哪些形状?
3.活动:学生探究用小刀切割橡皮泥。
4.交流:汇报自己切割出的形状,并尝试说一说这些形状像什么物体?。
二、探索和调查
1.谈话:纸是我们身边最常见的材料之一,你能想办法给纸改变一下形状吗?比比谁的方法多。
2.活动:学生折纸,交流各自折的形状。
3.谈话:那么我们刚才折的这些形状的纸谁的承受力最大呢?你能预测一下吗?
6.学生讨论,记录好预测结果。
教师提醒:它们能放在一起比较吗?为什么?比较的时候在哪些方面应该保持相同的呢?
7.谈话:我们怎么来比较这不同形状的纸,谁的承受力大呢?
8.学生讲述方法。
教师提醒:比较的时候在哪些方面应该保持相同的呢?如何比较结果呢?
9.学生实验,并做好记录。
10.交流各种形状的承受力。
13.提问:通过刚才的实验,说明了什么?
14.教师演示:(出示蛋壳)薄薄的鸡蛋壳好像弱不禁风,猜猜多少本本子能将它压塌呢?
先学生预测,老师演示蛋壳的承受力。
15.提问:看了刚才的实验,你有什么想法呢?
三、回顾和解释
1.出示书上的图画
提问:下面物体是根据什么原理做成的,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2.讨论:我们周围还有哪些物体也具有牢固的形状?
3.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留心观察身边各式各样的物体,运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改进它们的缺点?。
        通过对身边事物的观察,引出本课的内容,能够识别复杂形状由哪些基本形状构成。

能够开展实验探究物体形状与承受力大小之间的关系,知道改变物体形状,承受力大小也会改变。

了解一些不易变形物体的承受力。









知道改变形状,以增大承受力的方法应用很广泛。
作业设计        完成实验册p19,p20

板书设计        1.折形状
教学后记        这堂课我注重让学生通过"动手做"的方式来指导学生学习科学和理解科学,提升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新课程倡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这里我只告诉学生研究纸的形状与承受力的关系,至于如何实验,纸折成什么形状,由学生自己设计。又以实验记录的形式提示学生基本的实验步骤和操作要点,实验过程由学生自己控制完成。学生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得到很好的发挥。
本课教学内容向学生提供亲历科学探究的机会,学生在折形状的过程中,引起他们对不同形状的物体的承受力大小的思考,激发学生探究与物体形状有关问题的探究欲望。学生在折形状的过程中,小组协调,合理分工,动手、动脑,想方法把自己组的形状折好,完成不同形状的承受力大小的实验。当学生看到一个圆柱形的纸筒上竟然能放15本科学书时,都惊奇地叫了起来。使我真切的体会到亲历科学给学生带来的无比魅力,学生的科学素养也在这样的过程中得以提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我再次强烈地感受到了科学课的魅力,她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连,看似平凡,却常常给人以惊喜。科学教师应与学生一样,永葆童心,带着学生在科学的世界里探索、发现,揭开一个又一个秘密,为创造美好的明天而奋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0 19:5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