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803|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第2课《物体的形状改变》教案教学设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3-21 21:18: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四单元 无处不在的力
2.物体的形状改变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  能够探究发现生活中弹性物体的共同点。
2.  能够通过实验感受弹力的大小与方向。
3.  能够做研究弹簧伸长与拉力之间关系的实验。
科学知识
1.知道物体受力时形状发生变化,去掉外力时恢复原来的形状,这种性质叫做弹性。
2.知道物体发生形变时会产生弹力。
3.了解弹簧拉伸长度与拉力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乐于研究生活中的有关弹性现象。
2.感受到用数据进行论证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物体受力时形状发生变化,去掉外力时恢复原来的形状。
教学难点:了解弹簧拉伸长度与拉力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跳跳球、课件、拉力器。
支架、测力计、拉簧、钩码、记录表格{每组一份}
2.学生分组材料:海绵块、拉力弹簧、压力弹簧、塑料尺、橡皮筋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展示拉力器,请两位同学来拉动它
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想不想来玩一下?
教师请两位学生拉开拉力器,在松开。
提问:在拉的过程中,拉力器发生了什么变化?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课题。
二、认识弹性和弹力。
1.提问:大家觉得什么叫做弹性呢?
学生交流,
2.教师:今天,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些材料,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活动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弹性。
课件展示分组活动材料和活动方法。
学生分小组进行活动,做好记录。
3.汇报交流,展示观察记录。
教师可以提问:你是怎样做的呢?发生了什么现象?其他同学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教师:大家经过动手操作之后,发现了这些物体具有什么共同点呢?
(用力后会改变形状,去掉以后会恢复到原来的形状)
教师:物体的这一种本领、性质,科学家就把它称之为弹性。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什么叫做弹性。(课件出示概念,一位学生读一读)
4.教师:那么这些物体怎么会恢复原来形状的呢?我们再拿出这些物体,先对它施加外力,然后慢慢地松开手,体会你手上有什么感觉。把你的这种感觉和你的同学说一说,
学生汇报交流。
提问:这股力是什么发出的?这股力与你所用的力的方向一样吗?大家觉得这股力有什么作用、目的呢?那么大家觉得这种力可以称之为什么力呢?(弹力)
播放动画,了解弹力的作用。
5.教师:我们可以把什么称之为弹力呢?谁来试着说一说。
指名学生回答。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出示他弹力概念。指名一位学生读一读。
6.教师提问:弹性和弹力是不是同一个概念?他们有什么区别呢?
三、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1.教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地方应用到了物体的弹性呢?
学生汇报,交流,可引导学生具体说一说
教师可以提问:这个物体哪里应用了弹性?
2.教师:奥运会很快就要在北京召开了,在奥运会的比赛当中,其实也有很多比赛项目是和弹性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下面请同学们看一看,下面这些运动项目,哪些地方应用到了弹性呢?
播放幻灯片,撑杆跳高,跳水,足球,射箭,
提问:什么地方应用了弹性?撑杆跳高怎样应用了弹性呢?谁给撑杆施加了力呢?撑杆发生了什么变化?产生了什么力?这种力起到了什么作用?谁可以来完整地说一说呢?
四、研究拉力大小对弹簧拉伸的长度的影响。
1.教师:再来看一看老师的这个拉力器,他有没有应用物体的弹性呢?老师请一个同学来试一试。
教师请两位学生拉动拉力器。
提问:这两位同学拉的效果有什么不同呢?为什么会这样呢?
弹簧拉伸的长度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教师:今天,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研究拉力与弹簧拉伸长度之间的关系。
2.展示实验材料,学生讨论实验方法及步骤。
学生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3.学生交流汇报,教师确定实验方法。
5.学生开展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6.学生汇报交流
请一学生上台进行汇报。
教师提问:其他小组呢?有没有不同的结果?
7.提问:每多挂一个钩码,弹簧所拉伸的长度是否有什么规律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
指名学生回答,到展示台前进行展示。
教师:其他小组呢?是不是也有规律呢?
8.提问:那么你们能不能预测一下,如果挂6个,7个钩码的时候,弹簧大约会拉伸多少长度呢?把你们预测的结果简单的写在旁边。
9.各组组长在领取两个钩码,验证自己的猜测
学生汇报交流。
10.教师:同学们通过试验,觉得拉力与弹簧拉伸长度之间有关系吗?是什么关系呢?(指名学生回答,出示结论)
11.教师:如果我们不断地往上面挂钩吗,弹簧是不是还会不断地被拉伸呢?
  学生交流。
教师演示实验:准备了一个小弹簧,把两块铁板挂上去,看一看会发生什么现象?
提问: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呢?(物体的弹性是有一定的限度的,如果所用的力超过了物体的弹性限度,就不会恢复到原来的形状了)
五、拓展
1.总结: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了哪些收获呢?
学生汇报交流
2.出示橡皮泥,让学生玩一玩。
3.教师:通过活动,同学们觉得橡皮泥有弹性吗?为什么呢?
4.老师请同学们来看一段录像,可能对解决这个问题会有所帮助。(播放录像)
教师:看了这一段录像,你们有什么收获和体会呢?
学生汇报。
5.教师:那么,橡皮泥有没有弹性呢?我们身边是否存在没有弹性的物体呢?老师希望同学们下课以后,好好的研究一下这个问题,大家可以去查阅一下资料,最好动手做一做。下次吧你们的研究结果来告诉老师,好吗?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0-3-21 21:18:49 | 只看该作者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四单元   无处不在的力
2.物体的形状改变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探究发现生活中弹性物体的共同点。
2.能够通过实验感受弹力的大小与方向。
3.能够做研究弹簧伸长与拉力之间关系的实验。
科学知识:
1.知道物体受力时形状发生变化,去掉外力时恢复原来的形状。
2.知道物体发生形变时会产生弹力。
3.了解弹簧伸长长度与拉力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乐于研究生活中的有关弹性现象。
2.感受到用数据进行论证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弹力怎样产生。
教学难点:弹簧伸长与拉力的关系。
教学准备:弹簧、橡皮筋、钢尺、海绵、硬币、弹簧秤、钩码等。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谈话:今天,我们共同来研究用力改变物体的形状,或去掉所用的力,会发生什么现象。
1.学生实验:
活动一:用准备的材料研究,压弹簧、拉橡皮筋、弯尺子、捏海绵等动手操作,发现它们共同点。
2.学生合作讨论、交流。
⑴提出自己的猜测,允许学生有不同意见。
⑵教师引导:施力与撤力物体的形状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活动二:学生做弹币实验。
1.教师讲清弹币活动要求。
2.小组合作弹硬币。
3.弹完后,学生讨论。
①为什么中间硬币没有动而右边硬币会被弹出去?
②上面的实验说明了什么?
③学生回答后,教师可适当给予解释。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活动三:探究拉力与弹簧拉伸长度之间的关系。
1.学生分组设计一个弹簧与钩码多少的对比实验:
①让学生自己提出设计方案。
②然后要求四人小组讨论制定最佳方案,师巡视了解情况,作个别指导。
2.问:每增加一个钩码,弹簧的拉伸长度有什么变化和规律?
①小组讨论。
②汇报交流。
3.问:①根弹簧拉伸长度的规律,挂2个钩码弹簧拉伸的长度会是多少?挂4个钩码呢?②如果无限制地将钩码挂下去,弹簧会怎样,为什么?③学生讨论后,汇报交流。
4.学生认识和理解“弹性”和“弹力”。让学生说说什么是“弹性”和“弹力”。
活动四:研究了解生产生活中是如何利用物体的弹性。
1.谈话:生活中和生产中哪些地方运用了物体的弹性?
2.学生展开讨论、交流。
3.师引导学生观察P44图中的现象中什么物体是弹性较大的物体,谁对这些物体施力?哪些物体的形状发生了改变?去掉外力后又引起了什么变化?这些变化产生了什么样的力?
4.学生回答后教师可作适当补充?
三、课后总结:
1.问:这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知识?
2.问:关于弹力,你还有什么问题?
四、布置作业:
回家观察哪些物体运用了弹性?
教学反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20-3-21 21:19:55 | 只看该作者
2 、物体形状改变以后
一、教学目标
1 过程与方法:
●能够探究与发现生活中弹性物体的共同点;
●能通过实验感受弹力的大小与方向;
●能描述观察到的物体原来和受力前后的一些变化。
2 知识与技能:
●认识弹性物体受力时形状会发生变化,去掉外力时恢复原来的形状;
●认识弹性物体形变会产生弹力;
●了解弹簧伸长与拉力之间的关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弹力给我们带来的快乐,愿意去研究生活中的有关弹性现象;
●体会用数据进行论证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弹性物体受力时形状会发生变化,去掉外力时恢复原来的形状。
难点:弹性与弹力的概念。

三、教学准备
教师:弹簧、钩码、钉有钉子的木板;
小篮子内:橡皮筋、海绵、橡皮泥、气球、橡皮、木块
操场:排球、篮球、大皮球、跳跳球、气球等

四、教学时间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教学措施        备注
一、研究弹簧
二、研究其他弹性物体

三、了解弹簧与拉力之间的关系

四、感受弹力给我们带来的快乐

         弹簧在日常生活中用途非常广泛,因此本课设计从弹簧入手,让学生认识到弹性物体受力时形状会发生变化,去掉外力时,会恢复原状,弹性物体发生形变时会产生弹力。

通过研究,让学生了解物体都具有弹性,并能用图画或语言的方式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通过观察,推测弹簧与拉力之间的规律;通过实验,验证推测的规律。

感受弹力给我们带来的快乐,愿意去研究生活中有关弹性的现象。        1、  出示打开会跳出玩具的盒子,
猜猜盒中有什么?讨论:盒子一开,玩具为什么会自己跳出来?
2、  弹簧有什么特点呢?让学生
自己玩玩弹簧,交流自己的发现。
   边讨论教师边填表。(附后)
3、  介绍弹簧
其实常见的弹簧有2种,比较
拉簧和压簧,并继续填表。
4、  这两种弹簧有什么相似之处?
物体受力时形状会发生变化,去掉外力时恢复原来的形状,这种性质叫弹性;而物体这种要恢复原状的力叫弹力。
5、弹簧具有的这种弹性非常重要,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用到了弹簧,例举。

1、其实在日常生活中,象弹簧一样具有弹性的物体很多很多。
看图(射箭拉弓图、跳板)
讨论后请学生上来填表。
2、在老师准备的小篮子里有许多材料,它们有弹性吗?包括我们身边的一些物体,我们都可以试一试,然后填表。
   学生上台交流。
3、除了刚才大家讨论的以外,你们还看到物体也具有弹性?

1、我们刚才发现,具有和弹簧一样弹性的物体很多。那你们知道弹簧伸长的长度和什么有关吗?
   是这样吗?验证一下。
2、出示挂好弹簧的木板,看看有什么规律。
   第5个钉子上应该挂几个钩码才对呢?验证。
   那最后一个钉子上呢?验证。
3、实验说明什么?
1、除了刚才老师给你们看的有趣的盒子外,弹力还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快乐。任选老师准备的排球、篮球、大皮球、跳跳球、气球等,到操场上玩一玩,感受一下。
2、回家后可以继续观察,继续感受。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用自己擅长的方式。
   弹性是物体一直具备的。不受外力时,弹力不表现出来。

小组内一人介绍一种材料。(思考:上台交流时,怎么展示更清楚,怎么说能让大家更明白)
任何物体都会发生形变,只不过有的物体不太明显,需专业的仪器才能显示。

附表格:
物体名称        原来的样子        施力后的样子        恢复原状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20-3-21 21:21:09 | 只看该作者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说课稿
第四单元 无处不在的力
2.物体的形状改变

一、教材分析:
各位老师好。
我说的课是《物体的形状改变》。
这一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 四年级 下册 第四单元《无处不在的力》这一单元中的第二课。本单元是依据《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关于力的作用和表现,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力来进行构建的。本单元共有五课,分别是:
第一课《力在哪里》
第二课《物体的形状改变》
第三课《苹果为什么会落地》
第四课《摩擦力的秘密》
第五课《降落伞》
本单元在知识的呈现上体现“总——分——总”的特点,第一课从总的层面讲述力的基本性质和特点,第二课至第四课分别讲述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力,第五课,是引导学生对力的综合运用。
《物体的形状改变》这课,在本单元处于第二课的位置,是在第一课对力的基础知识有了总的认识之后,具体认知生活中常见的力,其中的第一课。
二、学情分析以及教学目标:
本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但尽管力是无处不在的,但平时并没有引起学生足够的注意,属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陌生知识”,但学生在本单元第一课已经对力的基础知识有了大概的了解,在教学上,可以从此处进行突破,带领学生进入新知。
结合教材以及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弹性,什么是弹力。
了解弹力在生活中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发现生活中弹性物体的共同点。
能够做弹簧拉伸长度与拉力之间关系的实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愿意去研究生活中有关弹性的现象;体验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知道什么是弹性,什么是弹力。
    教学难点:了解弹簧拉伸长度与拉力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设计:
为了实现如上的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化解教学的难点,我将本课设计成如下的六个环节来进行:
第一大环节:导入课题
教师通过出示一些典型而又常见的弹性物体,让学生说说怎样给这些物体施加一个力,让这些物体发生变化,又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在本单元第一课学到的知识“力对物体形状、体积有影响”,让学生体会到这些物体都是在形状上发生的变化,从而达到引出课题的目的。
第二大环节:了解什么是弹性
通过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尝试,在尝试中仔细观察体会,给这些典型弹性物体施加力量,然后撤销力量的这一过程中,这些物体有什么共同的变化,从而达到学生了解了什么是弹性的教学目标。
第三大环节:什么是弹力
通过一个有趣的小难题“怎样才能让物体保持不变的形状”,再次引导学生动手感受在物体形状变化以后,手上有什么感觉,慢慢松开手之后,你的手又有什么感觉,然后通过教师对第一课的知识“我们的感觉可以帮助我们判断力的存在”这一知识的提示,使得学生发现手上的感觉 来源于物体在形变过程中产生的力——这就是弹力,从而达到了学生知道什么是弹力,以及弹力在什么时候产生的教学目标
到此环节,学生已经了解了什么是弹性,什么又是弹力,教师要进行阶段性的总结:提示学生注意二者的区别:弹性是物体固有的特性,任何时候都具备;而弹力是弹性物体在发生形变以后才产生的力,物体恢复原形后,弹力随之消失。
并且在总结的时候可以将二者安插在板书之中的合理位置,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的网络图,达到让学生更加深刻了解什么是弹性什么是弹力的目的。
第四大环节:探究弹簧的拉力于伸长之间的关系
在此环节,要求学生能够测量弹簧的伸长以及做好相应的实验记录。此环节看似简单,但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对完整的实验记录的初次接触,所以在做实验前,教师一定要做好对实验表格填写的指导工作以及对实际操作上的指导工作,从而化解此项教学难点。(这里可以边说边演示你的课件)
第五大环节:弹性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列举生活中学生比较熟悉的弹性物体,带领学生分析我们是如何利用物体的弹性的,引导学生将知识与应用相结合,从而达成学生愿意研究 生活中有关弹性的现象,体验探究的乐趣这一教学目标。
第六大环节:拓展环节,学生了解所有物体都有弹性。
在此环节,书上是通过“弹三枚硬币”来引导学生认识所有物体都有弹性的,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比较繁琐,所以在教授本知识点时,我做了大胆的改动,我将三枚硬币的实验换成了烧瓶实验,通过挤压烧瓶,让学生观察玻璃柱中水面高度的变化,学生认识到玻璃是有弹性的,从而引申到所有物体都有弹性这一知识点。
四、本课整体的设计特点:
最后,纵观本课,我觉得在这节课的设计上能够体现出如下的特点:
1.关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为学生提供亲自体验和探究的机会,承上启下
2.板书设计清晰、合理,一目了然,与教学过程紧密结合,既体现知识的 网络性、系统性,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3.针对学生已有特点知识经验,适时指导,有扶有放。
4.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改动,由繁入简,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5.能够将课堂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学生在当课做到学以致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0 19:5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