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楼主 |
发表于 2011-2-26 13:10:00
|
只看该作者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一、教师导入:听说过双龙洞吗?在哪里?今天老师当导游,带你们到金华的双龙洞游玩,那可是一个全国著名的大溶洞。(板书:记金华的双龙洞)
1.读题,说一说,从课题中你读懂了什么?
2.教师范读或放朗读录音,同时利用多媒体展示金华双龙洞的画面,看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印象和感受。
二、初读课文,了解游览顺序
1.生自学课文,要求:
(1)凭借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读通顺课文。
(2)边读边思考:课文是怎么写的、都写了什么,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金华双龙洞的?并用横线画出提示游览顺序的有关词句。
教师巡视,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2.检查汇报:
(1)指名学生读课文,着重检查学生生字字音是否读准,语句是否读通顺,学生评读;
(2)结合教学生字字音,着重引导学生读准“浙、呈、臀、稍、转”等字的音;指名汇报;
(3)说一说课文都写了什么,游了哪些地方,按什么顺序游览的。
(学生总结游览顺序时,有不少学生会忽略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对此教师可设计提问:作者是由外洞直接进入内洞的吗?以引导学生注意从孔隙进入内洞的过程。)同时,教师根据学生描述的游览顺序,板书一幅简笔画的示意图。
3.指导学生根据游览简笔画和课文内容,理出文章的脉络。按游览顺序可以把整个过程分为“路上见闻——到到外洞——通过孔隙——到了内洞”四个部分。
4.分别指名轮读各段,注意正音,同时对一些难解词语进行解释,如“盆栽、突兀、森郁、蜿蜒、石钟乳”等词语。
三、布置作业
抄写生字及部分词语。
第二课时
一、领悟美,感受情——学习“路上”
1.教师引导:同学们准备好了吗?我们启程喽,一起去金华的双龙洞!
(1)请一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大家评议,然后学生自由练习读,边读边找作者所看到的景物、及揣摩作者当时的心情。
(3)再让学生个别展示朗读,点评中体会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些景物的。
2.放映课件,辅助感受。
(配音:启程喽,过了罗甸,放眼望去,漫山遍野的映山红,一丛一簇的大油桐花,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明艳”一句,概括写出了金华一带小区明亮艳亮的春色。齐读:山上开满了映山红——眼前一片明艳。
教师:真是美不胜收啊!尤其是那映山红!出示句子:“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作者把“映山红”与“杜鹃”比较,在一个句子中使用同义词有什么特殊意义呢 ?
引导学生感悟到:在一个句子中使用同义词能使语言不重复;其次,这与写景有着密切的关联。“映山红”这一名字的由来是:春季在山野开花,远远看去,漫山遍野一片粉红,因而人们给它起了个十分形象的名字——映山红。映山红当然要开得漫山遍野,所以叶圣陶爷爷在前半句中写道“山上开满了映山红”;而“杜鹃”是学名,不含环境色彩。如果把盆栽的“杜鹃”说成“映山红”,就会使名字与景色不对应了;如果把山野里的“映山红”说成“杜鹃”,就不能启发读者去想象那漫山遍野的一片粉红色了。大家看到叶圣陶爷爷遣词造句的功力真高,景美文更美!
3.山中有花也有水。谁来读一读一路迎接游客的溪流。(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3自然段)
(1)你觉得作者对溪流的描写很有情趣吗?你从哪里感觉到的?
(2)品味“时而……时而……”一句,体会几对反义词的妙用。
(3)讨论:溪流为什么会有宽、窄、缓、急的变化?溪声为什么会变换调子?溪流和双龙洞有什么关系?
(4)自由朗读此自然段,体会作者的写法。
(5)集体诚背此自然段。
作者不直接写山势,而是通过水流的宽窄、急缓、声响来暗示山势的变化多端,以水写山。
作者边欣赏着山中明艳的春色,边倾听着淙淙溪声,一路逆溪流而上,
来到了双龙洞洞口。
二、扣词句,抓特点──学习“洞口”、“外洞”、“孔隙”、“内洞”
导:沿途秀美的景色没看够,入山就到了双龙洞洞口,这洞口和外洞是怎样的呢?
(一)学习第四自然段
1.指名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2.具体说说“突兀”“森郁”的意思。在山势高耸、树林茂盛繁密的气势中,洞口给人的感觉是什么?
(洞口:“高”“宽”“大”。高山密林,使人感觉到双龙洞天然而成、鬼斧神工的神秘感。)
3.“走进去”的外洞是怎样的,作者又是怎样描写的呢?
(石顶石墙石地,仿佛到了一个大会堂。作者运用打比方的手法,用大会堂来形容外洞的大,并通过“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会”不会拥挤来具体说明。教学时还可以再进一步换算理解:我们教室能容纳50人上课学习,一千人的大会堂相当于20个教室,使学生更具体想象外洞的“大”。)
4.洞宽、大、高,给你什么感觉?(气势雄伟,鬼斧神工!)
(二)学习第五自然段
导:说到“孔隙”,大家都会想到很小的窟窿眼或很细小的缝儿。那作者乘船进去的孔隙有多小呢?
1.带着问题默默读第五自然段;
2.讨论交流。
先强调这个孔隙大却可以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再说明小船小“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这样子的小船。
3.用多种形式朗读“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至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①理解“臀部”、“额角”等词语。
②体会“我”的这种感觉,并说说体会到的这种感觉。
③集体朗读“眼前昏暗了”至“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三)学习第六、七自然段
四、驰想象,析特点──学习描写“内洞”段落。
1.请一名学生朗读第六、七自然段,其余学生边听边画出描写洞中双龙的句子。
内洞给人第一感觉是什么?(伸手不见五指,一片阴森漆黑。)
工人点亮星星之火,引导作者观赏到洞内哪些景物?(蜿蜒的双龙、石钟乳、石笋等。)
2.出示溶洞内景物的图片,引导学生讨论:读了文本,看了图片,内洞的景色是怎样的,给你的感受是什么?除了课文所描写的内洞景物外,在图片中你还看到哪些景物,感受到了什么?
(内洞凹凸不平,比外洞还要大,有很多石钟乳、石笋、石柱,形状各异,颜色不同,像龙、像神仙、像动物、像器皿……名目繁多,给人的感觉神奇而有趣。)
(1)看一看。内洞的描写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有哪些语言标志?
(内洞的景色描写用“首先、其次”来标明顺序,给人的感觉是线路十分清晰。)
(2)“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形状颜色各异,神奇无比,“奇”的特征使作者感受“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3)“十来进房子”有多大?
“进”是过去大宅院建筑深度的单位,一般一排平房为一进,“十来进”相当于十多排房子深度距离那么大。
3.看着图片,用自己的话复述一下内洞奇异的景色。
作业:
1.要求学生任选双龙洞其中一个景点进行复述。可采用导游介绍等形式进行。
2.用“时而……时而”写句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