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直觉得掌握一定心理学知识的人,比起一般人更加从容平和,听他们讲起话来都格外舒服。或许是被这种独特的魅力吸引,从大学时期,我就很喜欢每一门心理学相关课程,讲座和书籍也同样吸引我。从这周开始阅读的《儿童人格教育》又是一本心理学相关著作,作者阿尔弗雷德,之前读他的《自卑和超越》时,就有很多新鲜的观点令我印象深刻,这本系统讲解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对于每天面对儿童的一线教师,我读后感觉更有实用价值。
在书中,有这么一段对学校教育的阐释,“我们不仅掌握着学生在学校中的命运,还掌握着他们以后的个人成长和发展。学生提供的教育和培训,对个人未来的生活模式起着决定性作用。学校处于家庭和社会生活之间,因此学校有机会纠正孩子们在家庭教育中所培养的错误的生活方式,有责任使孩子为了适应社会生活而做好准备,也有责任确保孩子在社会这个管弦乐队中和谐地扮演好自己的个人角色。”这个观点引发了我的思考,现如今我们一再强调“家校合作”,但是似乎很多教师习惯于给每个家庭提出硬性的要求,认为在家的时候,家长一定要督促好孩子的家庭作业,认真控制好课下各项活动的时间,严格执行学校的安排......这些建议本无可厚非,但问题在于一旦有孩子和家庭做不好,教师们往往就认为没有好好配合学校的工作,无法形成教育的合力,在这种观点的影响下,很多的教师就会开始认为家长都不用心、不好好管的孩子,一点也不负责任,那我还能有什么办法?家长不管,我又怎么管得好?
书中观点结合现实的一些情况去思考,我觉得教师会有的这样的思想何尝不是教育误区?学校教育作为最专业的、相当有话语权的一方教育,应该承担更高站位的教育责任,数以千万的家庭中一定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有些是不可避免的,有些甚至是家长无意错误示范的。学校教育应该做到能弥补纠正家庭教育中的不足,我们应该清楚认识到,我们并不是为了一个家庭培养孩子,而是为了整个社会培养接班人和建设者,为了孩子能更好适应社会需求,教育工作者得担负的起这份义不容辞的责任,不放弃每一个孩子的教育,不放弃与每一个家庭的沟通和帮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