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过程 | 九一八事变后 | 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 | 西安事变后 |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 卢沟桥事变后 | 民族危机空前高涨,国共再次合作,正式建立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第16课:血肉筑长城 1.平型关大捷——抗战以来第一次大捷。1937年9月,八路军115师在平型关东侧伏击歼灭日军1000多人,缴获大批军用物资。 2.台儿庄战役:1938年春,国民党第五战区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和日军在台儿庄展开激战,共歼敌10000多人。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的重大胜利。 3.百团大战:为了粉碎敌人的“囚笼”,1940年8月,八路军在彭德怀指挥下,组织一百多个团,在华北两千多公里的战线上向日军发动大规模攻击,主要目标是破坏敌人的交通线,摧毁日伪军的据点。百团大战是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 战役名称 | 地位(特点) | 指挥者 | 党派 | 平型关大捷 | 抗战以来的第一次大捷 | 林彪 | 共产党 | 台儿庄战役 | 抗战以来的重大胜利 | 李宗仁 | 国民党 | 百团大战 | 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 | 彭德怀 | 共产党 |
4.中共七大的召开: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召开了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主要讨论夺取抗战胜利和胜利后中国将走什么道路的重要问题。 大会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那就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大会的意义:大会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5.1945年8月,美国向日本的广岛、长崎投掷两枚原子弹。 6.抗战胜利的标志: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八年抗日战争(1937年7月7日~1945年8月15日),中国人民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台湾被日本割占50年后也回到祖国的怀抱。 7.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抗击外来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它洗雪了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中国人民为抗击法西斯侵略斗争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为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五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17课:内战烽火 1.重庆谈判 背景:①国内:抗战胜利后,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国民党阴谋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②国际上:美帝国主义为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积极扶蒋反共。 目的:①蒋介石:为准备内战进一步赢得时间,欺骗人民。②毛泽东: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 过程:1945年8月,毛泽东在周恩来、王若飞的陪同下,达到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 结果:国共达成了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 影响: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诚意,在政治上赢得了主动。 2.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对中原解放区发动疯狂进攻,全面内战爆发。 3.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20多万人大举进攻陕甘宁解放区,中共中央主动撤离延安,毛泽东等转战陕北,彭德怀、贺龙等率领西北人民解放军进行多次战役,粉碎了敌人的进攻。(战略防御) 4.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翼鲁豫解放军主力,向国民党统治区发动大规模进攻。他们直接插入敌人兵力空虚的大别山地区,从而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战略进攻) 第18课:战略大决战 1.三大战役: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发动了举世闻名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2.辽沈战役:由林彪、罗荣桓指挥。解放军攻克沈阳,解放东北全境。其中首先攻占、起到关门打狗作用的地方是锦州。 3.淮海战役: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等指挥,以徐州为中心。淮海战役的胜利,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歼敌最多的战役。 4.平津战役: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率领北平国民党军队接受和平改编的是傅作义,平津战役的胜利,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战役 名称 | 时间 | 歼敌 人数 | 结果 | 意义 | 辽沈 战役 | 1948.9——1948.11 | 47万 | 解放东北全境 | 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 淮海 战役 | 1948.11——1949.1 | 55万 | 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 | 平津 战役 | 1948.11——1949.1 | 52万 | 华北全境解放 |
5.渡江战役:1949年4月,毛泽东和朱德向中国人民解放军下达渡江命令,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23日解放南京。 作用:南京解放标志着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 胜利原因:中共中央正确的战略部署;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奋战。 附表:人民战争发展的过程 时间 | 阶段 | 标志性事件 | 1946.6 | 战争爆发(全面内战爆发) | 蒋介石派军进攻中原解放区 | 1947年夏 | 战略进攻 | 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 | 1948.9—1949.1 | 战略决战 | 三大战役 |
第六单元 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19课: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1.状元实业家张謇,提出“实业救国”的口号,并身体力行,创办了大生纱厂等一系列企业。 2.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①洋务运动后,我国出现了民族工业的萌芽,但受到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阻碍,难以生存和发展; ②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中国民族工业进入了一个发展的“黄金时代”; ③“一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使民族工业再度受挫; ④抗战胜利后,由于国民党发动内战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民族工业也没能得到很好的恢复。 发展特点:①总的来说是比较落后的;②从行业看,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③地区之间发展很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大城市;④发展短暂而且艰难曲折。 4.“三座大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 1.近代交通的出现:19世纪初,西方发明了轮船、火车,19世纪晚期,轮船、火车这两种近代交通工具传入中国。 2.中国出现的第一条正式投入运营的铁路——1876(丙子)年英国商人修建的淞沪铁路。 3. 清政府最早修筑的铁路——1881(辛巳)年修筑的唐胥铁路。 4.近代通讯的出现: 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开始架设有线电报、电话。 5.报纸出现: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是中国近代最著名的一份中文报纸。 6.印刷出版机构出现: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第七单元 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 第21课: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一) 1.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京张铁路(1905—1909);总工程师和设计者是詹天佑,设计的路轨:“人”字形。 2.侯德榜:侯德榜撰写《制碱》一书,打破欧美各国对碱业的垄断。侯德榜探索出的制碱新工艺被命名为“侯氏制碱法”。 3.鸦片战争时期的思想家魏源编成《海国图志》,系统介绍了南洋、欧美各国的历史地理,并说明编书的目的是“师夷长技以自夷”。 4.戊戌变法时期的启蒙思想家严复翻译了《天演论》一书。书中的进步观点“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启发了当时中国的知识界去探索西方先进的社会。严复还在书的按语里激励人们“自强保种”,救国图存,反对外来侵略。 第22课: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二) 1.新式教育的开端 洋务运动时期:创办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 戊戌变法时期:创办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京师大学堂(后改名为北京大学),是戊戌变法留下的重要成果。 2.新式学堂形成的标志:张之洞奏请停止科举考试,普遍兴办学校;清政府迫于形势,拟定《奏定学堂章程》,建立起包括初等、中等、高等三个学程的新式教育体制,并于1905年宣布废除沿用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 3.文学艺术 文学巨匠鲁迅:《狂人日记》、《孔乙己》 美术大师徐悲鸿:《愚公移山》油画 人民音乐家聂耳:《义勇军进行曲》 人民音乐家冼星海:《黄河大合唱》 历史学郭沫若:《屈原》 解放区文艺工作者赵树理:《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 解放区文艺工作者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