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来都觉得听评课是凭感觉的事。说好说坏着眼点全在老师身上,往往看老师怎么教,老师的教学技巧,教学艺术,教学风采如何。上课讲究的是教法如何精致,如何精彩。听了许多老师的课,甚至是名师的公开课,至今依然是没有留下丝毫感觉,更谈不上进步。曾经也激情澎湃地想让自己的课堂教学有所突变。如主张平等对话,体现合作探究式学习让课堂灵动起来,却发现一切都是徒劳。一节课下来,的确不知道自己教了些什么,教的是“教材的语文”还是“课程的语文”,学生们实际上学了什么,学的是他们实际所需要的吗?真是“名师课堂依旧笑春风,自我课堂至今在过冬”。
原来是听评课的关注点出了问题,学习名师的方法出了问题。这话怎么说呢?这一阶段,寒假在家,很庆幸阅读时间紧凑而充裕,我用心阅读了《听王荣生教授评课》一书,读完让我眼前一亮,仿佛看到了语文教学前进的方向和路径,实在是欣喜无比。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触是上好一节语文课,听评一节语文课,首先要做到的是:对教材明晰定位。王教授将教材按照功能不同,分为“定篇”“例文”“用件”“样本”四种类型,这也是通领整本书的重要概念,核心概念。之前很多名家也说过关于对教材的定位,但都只是泛泛而谈地提出一些理念,如“用教材教”“教教材”与“教语文”的区别……而对教材究竟是什么?几乎没有人能给出科学的定义进行标注。这些模糊的认识让我们多数语文老师找不到“导航的定位点”,就像在迷雾中行走的船舶,教学失效却不知道,评价无效却也稀里糊涂。而王教授则从课程论的角度出发,明确提出:应该根据教材的不同性质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随之而来的教学手段也要有所区别。我想,建构在这样概念下的听评课也就更具理性与科学价值了。下面,我试图将对四种文本的定位要求及如何处理文本做出自己粗浅的的解读与阐释,只希望自己能对今后语文教学如何备课、上课,如何听评课有所思考,改变过去的一些教学做法:
“定篇”要求是经典,是世界和民族文化文学,优秀的经典作品。
可以通过材料增补、创设情境,使学生透彻领会选文本身,理解和欣赏经典名篇的思想艺术。
“例文”要求是足以例证知识,且又能避免篇章中其他部分所可能引起的注意所导致精力的涣散而干扰了所“例”的主题。
以选文的某个点或某个侧面为例,使学生透彻地学习语文知识,包括诗和文以及如何读写的事实、原理、技能、方法、策略、态度等语文知识的学习形成,或加深对选文这些点或侧面的理解感受,参照例子,从例子中迁移模仿。
“样本”要求是典型。它必须是从学生现在读或将来要读的现实情境中的真实取样。
解决学生在阅读这类文本时所发生的问题或困难,在对选文的感受和理解过程中,使学生体验到应该怎样阅读,怎样写作。要关注样本的典型性,找出典型规律。此类教学是否成功主要取决于执教老师的专业能力。概括来讲,一是眼力,对作品的深度理解,二是心力,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准确把握,三是教学机智,教师的临场决断与教学艺术。
“用件”要求是适用,对我们语文教材来说,是要为探究提供足够的材料。
利用选文所讲的东西,或者从选文所讲的某一点触发,使学生从事相关的听说读写活动,在听说读写活动中对所涉及的主题(事物或现象)形成自己的认识。文本要用足,用之导读,导写,导思、导议、导行。
不同的教材定位直接决定了课堂教学形式,教学手段,也决定着教学效果的优与劣。因此,在上一节语文课前,我们要思考清楚的是:教材的定位是什么?我要教的是什么?接下来再具体考虑本节课为达成目标,我能做些什么?学生在面对文本时会出现哪些状况?我应该采用哪些方法,设计哪些活动或问题来帮助学生达成目标,实现学习愿景?基于这样的认识去备课,我想就能做到王老师所提出的观点:一堂好的语文课就是要教学内容正确,并使学生有效地获取相应的经验。在这样的备课和教学设计前提下,语文教学的课堂形态才会走向相对宽松乃至有节奏的随意。哪怕课堂组织散慢一点,教学中出现一些弯路插曲,都是常态而无伤大雅。毕竟,我们语文教学的根本是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学,更有效地达成语文课程目标。而不是为了观课评教者观摩打分,更不必去迎合因对教学艺术的“癖好”与追求而所谓枝枝节节的精巧精美。 王老师说,其实过于追求精巧的,讲究一分钟一分钟流程的教师,一口美辞假声抒情的一举一腔,分明比表演还像表演的语文课,应该被看成变了态的语文课。如此看来,备课时,我们要花时间与功夫在对学生学习起点的辨认,学习终点的确定上,两到三个环节的把握上,在时间分配上,越往下走越要留有充裕的时间,终点处更要充分展开。课堂教学流程应该走向“预设的”,“关节点”是精心设计的,它依据学情变化而变化,为教学内容生成留下广阔的空间。
明确了这一关键概念,我也就明白了为什么教了二十多年的语文课,学了那么多名师,而自己却什么也没学到。其关键就在于“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没有搞明白。语文教学,其关键点应该是“教什么”先于“怎么教”,“教什么”重于“怎么教”,而不应该是在“怎么教”上浓墨重彩、下大功夫,做大量篇幅的文章 。我们的听评课,以前几乎完全忽略了授课“想教什么”“实际在教什么”与“学生实际在学什么”,往往是按照各自的想法发表各自的意见。忘了这节课的使命本来就是应该有效地实现这位老师原本想教的内容。现在一切都明白了:评课者在参与听评课前,要先想清楚这节课属于什么性质?(教材定位)教学目标是什么?(目标定位)学生的学习起点原始状态是什么?(起点定位)之后再关注教学行为,教学过程,这样才能评出一节课的有效性在哪?对谁有效?有没有限制或不恰当的地方?如何改进会更有效?
我们的课堂终究是为学生发展服务的。书中王教授提出了“观摩课,请教师面对儿童而坐,而不是面对教师而坐”。我发现这种说法与我在2019年曾经参加的“学共体”课例观摩提出的说法不谋而合。评课主题应是:课堂教学是否有利于学生发展,而不是教师教学技巧如何,教学艺术性有多高,教材解读有多奇妙……古人有句话“会看,看门道;不会看,看热闹。”我想,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应从“热闹”的误区中走出来,看到孩子真实的学习状态,看到孩子的成长与发展,让儿童受益,这才是真正的“看门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