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宽容的内涵,为什么要宽容;懂得宽容是一种美德;理解宽容问题上的是与非;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人和事的能力;辩证地看待宽容与原则。
2.过程与方法:活动即教学,用情境表演的方法导入新课;用自主学习、自主探究、集体讨论合作的方法来理解宽容;用辩论的方法理解宽容的原则。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验宽容他人对己对人所带来的情感上的慰藉;体验宽容自己、悦纳自己的快乐。
二、教学重点:宽容的必要性及原则
三、教学难点:掌握宽容的原则及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宽容,体验宽以待人带来的快乐。
四、教学方法:情境表演法、自主探究法、集体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一:情境表演,导入新课
活动一:情境表演
教师:在拥挤的公共汽车上,甲不小心踩了乙的脚,那会出现什么情况呢?请同学们演一演。
(学生思考、交流2分钟,然后请学生自愿上台来表演)
第一组学生:(两名女生)俩人先是站在那儿,老师提示说:“不要心疼了,踩一下吧。”同学们都笑了,然后一个同学踩了另一名同学的脚,轻轻地说了一声:“对不起”,另一名说:“没关系。”老师说,表演得好不好呀,同学们说“不好”。(学生们这样的评价估计是因为声音太低,他们都没有听清楚。)老师说,那谁能表演得更好呢?请上来试一试。
第二组学生:两名女生又上了台,一个人踩了另一个人的脚,一个说对不起,另一位说没关系,这次她们的声音较前面两位同学稍大了些,老师说,可以吗?同学们说,还可以吧!
老师说,那有没有愿意表演情境一的呢?两位男生高高举起了手,他们一上台,一个男生狠狠地踩了另一名男生的脚,只听被踩脚的男生说:“你没长眼呀,往哪儿踩?“踩人的男生说:“踩你怎么了,看你大惊小怪的。”然后就推互相推搡起来,同学们在欢笑声中观察着,体验着……
教师:通过以上同学的表演,其实就是我们身边经常发生的事情,那以后遇到类似的事情,同学们愿意采用哪种情境中的表演呢?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第二种”。
教师:那为什么呢?(教师步步追问)
学生:因为第二种情境表演体现了宽容。
教学环节二:深度追问 探究交流
活动二:学生提出问题
教师:那面对宽容这个词,你想问些什么问题或者说有什么疑问呢?(请思考1分钟)
学生1:怎么做才能算是宽容呢?
学生2:什么是宽容呢?
学生3:什么情况下都可以宽容吗?
学生4:为什么要宽容呢?
活动三:学生自读教材 师生交流互动
教师:没想到学生们提出的问题比我想到的还要多,既然同学们提出问题来了,那我们一块来解决吧,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看教材P100~104。(给大家4分钟的时间)
教师:我们先解决第一个问题,什么是宽容呢?
学生1:宽容是一种境界,是一种美德。
教师:很好,能不能再具体一些。刚才谈到的境界、美德是对宽容这种优良品质的描述,请再想一想,什么是宽容呢?
学生2:宽容是宽大有气量,原谅和不计较他人。
教师:谁能用简练的词语来概括一下宽容的含义?
学生:宽大、有气量,原谅、不计较他人。
板书:原谅、不计较他人
教师:同学们回答得非常棒。那请继续思考第二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做到宽容呢?
(这个问题稍微有些难度,同学们再仔细看一下教材,请提炼出是关键词?)
学生1:有了宽容,就能赢得友谊,获得更多的朋友。
板书:获得朋友
学生2:因为宽容是一种境界。一个人真诚宽容别人的过失,他的境界就上升了一个层次,一个人学会的宽容,他就掌握了一种自我提高的有效方法。
教师:请提炼出一个关键词来,是什么?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说:“境界”
板书:提升境界
学生3:因为宽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当代人必备的道德品质,宽容饱含着理解。有了理解,就会有谅解、有同情;多一分理解,就少一分误解、少一分怨恨、多一分融洽。
教师:那关键词是什么?是“传统美德”,同学们继续归纳总结得出。
板书:传统美德
学生4:人与人之间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异,需要相互宽容,需要尊重彼此的个性。
教师:请同学们具体解释一下差异。
学生5:由于每个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个性特点不同,品德修养存在差异,人与人之间出现矛盾非常正常。我们不能因为存在矛盾就拒绝合作。“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是我们宽容合作的基础。
教师:谁能举一个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例子呢?
学生6:我们共同生活在集体宿舍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惯,都存在差异,我们要“和而不同,求同存异。”
板书:存在差异
教师:还有没有其他原因?
学生7:宽容的人,会体察他人的内心世界,诚心帮助他人,心胸开阔,与人为善,因而受到他人的尊敬。
板书:受到尊敬
学生8:宽容能使对方从中吸取教训,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宽容能使自己远离烦恼、仇视,体验到宽容带来的心灵的安宁和满足。
教师引导:使对方……;使自己……,那用一个词来概括是什么呢?
学生:利人利已,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
板书:利人利己。
教师:还有没有其他原因,请同学们讨论一下。
学生9:现实生活中难免无意之中伤害别人,这时,我们要体谅、尊重他人的感受,真诚地赔礼道歉,对别人的“对不起”也要真诚接纳。
教师引导:实际上就是在说“人非圣贤”,同学们主动说出“谁能无过”,那么最好的方法是向别人道歉,说声“对不起”,对别人的“对不起”也要接纳。
板书:人非圣贤
既然“人无完人”,那容不容许自己犯错误呢?
学生齐答:容许。我们不仅要宽容他人,还要宽容自己。
活动四:学生反思 生生互动
教师:你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宽容别人的例子呢?或得到别人宽容的例子?(请思考2分钟)
(教师引导:有的同学怕说不好,没关系,同桌先互相说一下,一会儿再举手。谁来表现一下自己,你是最棒的!)
学生1:我讲一个廉颇与蔺相如的故事:战国时期,廉颇是赵国有名的良将,他战功赫赫,被拜为上卿,蔺相如“完璧归赵”有功,被封为上大夫不久,又在渑池秦王与赵王相会的时候,维护了赵王的尊严,因此也被提升为上卿,且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对此不服,扬言说:“我要是见了他,一定要羞辱他一番。”蔺相如知道后,就有意不与廉颇会面。别人以为蔺相如害怕廉颇,廉颇为此很得意。可是蔺相如却说:“我哪里会怕廉将军?不过,现在秦国倒是有点怕我们赵国,这主要是因为有廉将军和我两个人在。如果我跟他互相攻击,那只能对秦国有益。我之所以避开廉将军,是以国事为重,把私人的恩怨丢一边儿了!”这话传到了廉颇耳朵里,廉颇十分感动,便光着上身,背负荆杖,来到蔺相如家请罪。他羞愧地对蔺相如说:“我真是一个糊涂人,想不到你能这样地宽宏大量!”两个人终于结成誓同生死的朋友。
这个故事也称之为“将相和”。后人利用这个故事,对主动向认错、道歉,自请严厉责罚的人,就称其为“负荆请罪”。
(同学们主动热烈鼓掌)
学生2:一次打饭时,我不小心碰了前面已经打了饭的同学一下,结果他的饭就洒了,我急忙说:“对不起”,他冲我笑了笑,然后说“没关系,我再打一份就可以了。”我觉得他很宽容。
学生3:一次,别人拿墨水洒了我一身,他说“对不起”,我说“没关系”,就原谅了他。
(同学们又热烈鼓掌)
教师:这是一个他原谅别人的真实故事,他真诚地宽容了别人,那他就是一个宽容的人,他的境界就上升了一个层次,这种宽容的品质将会伴随他一生,他的人生将会更加精彩。
活动五:你说我说 发散思维
辩一辩:宽容对方无意的伤害,不宽容对方有意的伤害。
教师:给大家3分钟的时间思考、交流、讨论。
(教师引导:说得对与错并不重要,只要勇敢发表自己的观点即可。)
学生1:宽容对方无意的伤害是正确的,不宽容对方有意的伤害是不正确的。就如前面举的蔺相如的例子,廉颇也是有意的伤害,蔺相如也做到了宽容,因为人无完人,以自己的宽容心感化对方。
学生2:这句话是正确的。因为原则问题是不能让步的。比如坏人、恶人。即使是自己的父母、亲人、朋友等做了违背原则的事情也是不可以宽容的。
教师:同学们说得都非常好,就像“7·5”新疆的打砸抢烧事件,就是给人民带来了灾难,这样的事情就是不能宽容的,也就是说宽容是有原则的,原则问题不能让步。(教师出示“7·5”新疆的打砸抢烧的图片。)
板书:宽容是有原则的
教学环节三:归纳提升 巩固提高
教师:好,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对你今后有什么启示?
学生1:宽容别人,就是提高自己。
学生2:以后要做到宽容,才能交到更多的朋友。
学生3:宽容别人必须有原则。
学生4:无意的伤害别人,要向别人道歉。
学生5:今后一定要宽容别人,原谅别人。
……
教师:同学们收获了很多,让我们有感情地齐读下面这首散文诗,结束本节课的学习:
宽容是大海,能容下江河,也能容下小溪;能容下竞游的百舸,也能容下一叶扁舟。
宽容是高山,能容下鲜花,也能容下荆棘;能容下参天的大树,也能容下一棵小草。
宽容是丝丝春雨,能融化坚固的冰层,敲醒沉睡的爱心;宽容是萧萧秋风,能吹散自卑的阴云,换回遗失的良知。
宽容是涵养,是理解,是关怀体谅;宽容是给予,是奉献,是新月一弯,是彩霞一片。
学会宽容,你会友好待人,积极面对人生;宽以待人,你就多了一扇窗,拥有了一分温馨,同时净化了自己。
教师:刚才上课之初有的同学提出的“我们怎样才能做到宽容?”这个问题,我们下节课再探讨,谢谢同学们。
板书设计:
《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结合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及教学内容,运用新型模式做了尝试,从整节课的教学设计来看出发点是好的,如学习指导力求贴近学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用实例来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领会生活中需要宽容。以“廉颇、蔺相如”的历史故事引导学生体会宽容在给我们个人带来好处的同时,进一步思考宽容对社会,对国家的意义。从实际情况来看,学生乐于参与,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从课堂教学整体反映情况来看,存在着一些缺陷:1、学生对知识整理归纳不易;2、在问题的设计上还不够准确熟练;3、情节和情节的安排,特别是情节与问题的切换把握不是很好;4、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余的把握不准,缺少激情的感染和调动。
回顾这节课的设计到实际操作,让我体会到理念的认可到实际操作的距离。我会总结不足,让自己在下次教学中让课堂更加完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