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75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学习心得 名师课堂设计促我听力教学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3-2 14:27: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有人说,新教师成长的过程中少不了观摩其他教师如何上课,更少不了教学反思。这话我特别认同。在观看其他教师上课过程中,他们的教学设计,教学环节以及提出的问题等都值得我们去反复琢磨思考。

由于马上要讲到八下U2 Section B 部分,所以今天抽时间观看了名师讲堂中韩老师的Learn to care for others这一节课。在讲1c 这一部分时,在听前阶段,韩老师首先分别描述了这四幅图片,通过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观察里面人物的表情,动作以及物品的状态等,引出听力中的某些对学生来说的生词,如broken,wheel 等。然后进入1c,1d听力阶段,学生分别完成这两部分。随后,学生在听第三遍时,引导学生把用第三人称改写的短文听力中挖出的空补全(如下图)。在这一步,考察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整合信息,使用本课刚学过的关键短语的能力。为了进一步锻炼学生的口语能力,设置学生将自己听到的内容讲述给家人这一任务。这些任务设置难度一步步提高,有层次感。如果是我的话,通常我的听力教学到此,再加上点某些重难点单词,词组或句子的讲解就自然结束了。








然而我发现韩老师还引导学生关注这样一个问题:What can we learn from the boy,Jimmy? 在促学生思考后,自然引出该男孩具备的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秀品质:helpful , kind ,creative。在creative 方面,又引出原因: The boy reuses or recycles the old things.(这个男孩重新使用或循环利用旧的东西,即:废物利用)仔细想想自己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十分重视利用课本中的阅读文章引导学生关注人物的思想品格或精神,比如U1小阅读和大阅读中引导学生通过主人公公交车司机王平毫不犹豫救人以及艾伦生死关头切部分右臂死里逃生这些事情,启发学生思考能从他们身上学到什么品质或精神,而这些正是关注学生生活,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时候。然而,在听力教学中,我却未能充分利用教材的听力素材,提出更有意义的问题,趁此机会贯彻落实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中的文化品格和思维品质,我还是过于关注学生语言技能方面。这是第一点我需要反思的事:课本中的听力素材也是可以利用的,以促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名师讲堂中韩老师的设计还没结束,由于这篇听力材料内容在结尾部分讲述了那个男孩Jimmy在帮人时用光了钱,没法买更多破旧的自行车加以改造来帮助更多没有自行车的孩子,他正思考如何获取更多的钱或者他不得不要停止做这件事情。韩老师又设计了一个问题:Can you come up with some ways to help Jimmy get more money? 看的过程中,感觉实在是惊艳!对啊,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参与进来,头脑风暴,集思广益。我预设学生会说让人捐款或男孩Jimmy 可以兼职赚钱之类的话。如果是前者,可以继续问学生:“如何让更多的人捐款呢?”那在这之前我们应该让更多的人去知道Jimmy正做的这件事。那问题又来了:如何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件事呢? 这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利用Section A中 2a,2b听力中学的内容,这样既进一步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又能进一步巩固刚学过的知识。

这样想着,我突然联想起我八上最后一单元If you go to the party, you’ll have a great time!中Section B 的听力教学,在这部分的听力教学中,主人公Michael 面临加入Lions(雄狮队)就无法上大学这样两难的处境,一方面是自己的梦想,一方面是自己父母希望自己上大学受教育的谆谆教导。说起来惭愧,我在处理完这部分听力后,就结束了。仔细想想:我也可以向韩老师这样针对听力对话中人物的处境或感受,再次设计一个引起学生思考的情境或问题。比如我可以这样设计:If you were Michael, I mean, if you are in the same situation, what would you choose ? And could you tell me the reasons? (如果你是麦克,你会如何选择?请告诉我你选择的原因)这是第二点我需要反思的事:我可以结合课本听力材料中的内容提出相关问题或有针对性的问题,联系学生现实生活实际,引发学生思考,以促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

还有看到韩老师设计这个问题:Can you come up with some ways to help Jimmy get more money? 之后的回答后(put up signs or notices to let more people know and join him), 心里面有一点难受,这里这样的回答我教的学生不一定会想起来使用,因为在上这一部分听力时,我发现学生互动状况不是很好,听完2b后,我让学生在互动面板处把答案写出来,等了挺久,然而没几个人写出来。其实这一节听力课因为我网断的问题和互动不好的问题,上完后我整个人的心情都是沮丧的,我甚至都不愿去钉钉回看我的视频。正是看了韩老师这一节课的设计含有这一点,让我决定回想那节课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在复习完上一课时学过的如何帮助他人涉及的有关词组和句子之后,我进入2a部分,让学生观看那四张图片。教学片段是这样子的:

T:Boys and girls, we all or most of us want to be a volunteer to help others. Now, please look at the pictures. A group of students are planning a City Park Clean-Up Day.

The first picture. What can you see? Yes, a TV . And “Help clean up city parks”is on it. 其他图片也是类似处理。然后给出这四幅图片相对应的一些词组,让学生将图片和相应短语匹配(put ad on TV  put up signs  call up students  put ads in the newspaper  give out notices) 之后再教学生去读,毕竟下面的2b 中会涉及这些短语,这样可以提早给学生扫除听力障碍。可是我发现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也许听完之后,学生只是单纯把题做出来,但根本不知道这部分内容主要在干嘛?里面的学生张贴标语,告诉人们关于城市清洁日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让更多的人知道清洁日,鼓励他们加入进来) 我的导入部分设计有些勉强,硬生生的把2a部分给扯进来了。想了想,我的修改如下:

T:Boys and girls, we all or most of us want to be a volunteer to help others. But that’s not enough. What can we do to make more people join us? Think about it.

S: Free talk .(学生给出答案或方法)

T: Great ideas. (给出反馈,做出评价)Now,  a  group of students are planning a City Park Clean-Up Day. They want more people to know about the day. Then, more people will join them. Please look at the pictures. Let’s guess what they are going to do. (之后图片引导)也许这样之后,学生就会清楚地明白他们之后要学习的内容是如何去做能让更多的人知道并加入进来。 也许,当我设计出韩老师那个问题:Can you come up with some ways to help Jimmy get more money? (put up signs or notices to let more people know and join him)之后,学生会很快想起来我们听力部分这部分内容,并会加以利用了。

这是第三点我需要反思的问题:在听力教学时,导入的设计一定要自然地过渡到接下来要听的内容,也要让学生明白这个听力活动内容主要目的是什么。

写到这里,我的听力教学反思大致就结束了。想起王蔷教授的一些话:”教师应该改变教学方式。可以通过认真研读文本,梳理主题意义,确保教学设计情景化、问题化、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整合语言知识学习、语言技能发展,引导品格塑造,发展思维品质,提升学生学习能力。”总之,作为一名刚教学半年的新老师,我要静下心来,不能太急躁,慢慢沉淀和学习。因为A good teacher never stops learning.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3 20:3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